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光明街道:

以“微治圈”治理新效能 擦亮基层善治“光明品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睦广 张熔娇 12-18 00:10

  民之安乐皆由治。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在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一场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正在这片发展热土上全面展开,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向着成为治理典范街道的目标稳步前行。

  2024年是光明街道“基层治理改革深化年”,光明街道聚焦基层治理新形势新变化,以多元共治和群众自治为抓手,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民生十微”,打造“微治圈”治理品牌,推动基层治理进一步迈向精细化、智慧化、高效能,擦亮基层善治“光明品牌”,让群众享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善治

  打造“微治圈”创新治理模式

  近期,有居民向光明区光明街道碧眼社区“01微治圈”反映,社区白芋沥城中村内的巷道存在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在收到居民的反映后,“微治长”迅速针对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发现该片区的路灯覆盖确实存在一定盲区,给居民夜间出行带来了不便。“微治长”随即联系光明街道市政路灯站,通过积极协调和商讨,一份加装路灯的方案很快顺利出炉。各巷道口附近加装了路灯后,夜间照明效果大大提升,居民夜间出行更安心,此举也获得了片区居民的一致点赞。

  此次快速响应并高效处理居民有关加装路灯的诉求,是光明街道依托“微治圈”推动基层治理精细高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光明区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承载区。光明区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光明区的中心城区,光明街道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擦亮基层善治“光明品牌”。

  为实现更有效、直达末梢的基层治理,光明街道构建“1+X+18+N”基层治理体系,覆盖“街道—社区—微治圈—微单元”,各业务线条与“微治圈”融合,将基层治理相关事项统起来,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民生十微”。光明街道通过实施微单元、微阵地、微积分、微社团、微联盟、微基金、微智治、微协商、微调解、微服务等举措,细化治理单元,重塑治理流程,提升基层服务,并聚合社会多元力量,将共治和自治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基层治理“微治圈”模式下,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党建工作阵地建到“微治圈”“微单元”,党员干部力量下沉,资源和服务充实到基层。基层治理“微治圈”模式下,多元力量被聚合起来,推动服务在一线拓展、问题在一线解决、民心在一线凝聚。

  在光明街道碧眼社区,“星星点灯”项目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大亮点,并被复制推广到了光明街道的各个社区。“星星点灯”项目链接群团、市政、公共服务、社区等多方资源,携手28位政协委员“出智、出资、出力”,利用零星地块打造了集娱乐、学习、宣传、互动为一体的城中村“口袋公园”群,并依托社会资源和“民生微实事”资金引入跳绳、象棋、绘本、科普等各类活动,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成为探索城中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样本。

  近期,省委社会工作部调研组到光明街道碧眼社区开展调研,实地走访了“星星点灯”爱心工作室、星光广场、弈棋星穹、花果星探、童梦星球等五个“口袋公园”,对打造“家门口”共享党群服务阵地等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

  共治

  聚合多元力量共绘幸福图景

  今年11月8日,一场以“小区事·居民议——人民建议征集在身边”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在光明街道碧眼社区的碧眼新村与翠湖社区的清怡小区同步进行,全面展示光明街道在“党建引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活力积分”机制、老旧小区“两社三中心”建设、城中村“邻里之家”以及“蜂火轮”志愿服务队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活动中,碧眼新村设置群众议事会,16名居民代表和区、街道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就道路破损、车辆停放、社区建设等民生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清怡小区外的河心路商业街沿岸举办“活力聚光明·幸福‘邻’距离”邻里节活动,24个摊位提供志愿者招募、意见建议征集、爱心义卖、非遗文化体验、科技创享及社区达人秀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居民纷纷前来“赶集”。

  基层治理连着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光明街道打造的基层治理“微治圈”模式,与深圳市大力推进的“党建引领现代活力小区建设”工作充分契合,进一步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促进了共建共治共享。

  如今,依托18个“微治圈”,善用“微协商”“微调解”“微服务”……一个个民生诉求、矛盾纠纷得以有效处置、化解,一个个居民的“微心愿”得以实现。光明街道东周社区用好“微治圈”,经过充分的沟通、协商,推动国泰花园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项目顺利完工。光明社区通过“微治圈发令、部门执行”机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快速解决了一幼儿园厨房设备噪音扰民问题。迳口社区“微治圈”及时响应居民投诉,快速处置了一烧烤店喧哗声扰民问题。基层治理的“大蓝图”与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实现了共融。

  光明街道通过划分“微单元”,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在18个“微治圈”基础上,划分组建25个居民小组,每个居民小组均成立党支部,形成社会治理“最小作战单元”。

  光明街道通过打造“微阵地”,拓展为民“根据地”。依托党群服务站、“小分格”服务站、群众诉求服务站、物业管理处、小区及城中村闲置空间等,挂牌了25个集“为民便民服务、人民建议征集、居民议事协商、矛盾纠纷调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功能为一体的“邻里之家”共享空间。做实阵地,有效解决了支部和居民有地方干服务、搞活动的问题。

  与此同时,来自社区的各类热心能人以“志愿者”“平安员”“调解员”等身份成为基层治理的微力量,积极参与到便民服务、平安建设、矛盾纠纷调解、小区议事协商等工作中来,推动了现代活力小区的建设。

  企事业单位、商家、社会组织也成为重要的共建力量。光明街道通过链接一批社会共建单位,挖掘各类能人、达人,常态化开展“追光市集”等各类公益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智治

  推出“追光助理”实现智慧赋能

  处理民意诉求、受理便民咨询、提供法律咨询……一线工作人员遇到问题都能找它,这个支撑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外脑”名叫“追光助理”,是由光明街道联合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以下简称“光明实验室”)共同推出的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已被创新应用于光明街道的基层治理场景。

  住宅小区多、城中村多、人口结构复杂……光明街道基层治理面对着千头万绪、事务纷繁复杂、传统治理手段无法很好地适配街道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数字化、智能化的今天,科技赋能正给基层治理带来传统之外的新思路与新手段。光明实验室的技术优势与光明街道的治理需求、数据资源、应用场景相结合,催生了“追光助理”的诞生。

  据悉,通过体系升级、数据输入、服务定制、平台搭建,“追光助理”已历经9轮迭代,在法律咨询、民意速办、企业服务、沙盘演练、智慧监督等多领域得到运用,成为光明街道基层治理的“强大外脑”。

  以处理民意诉求为例,“追光助理”涵盖了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以及街道基层工作中积累的大量有效数据,在接到市民反映的诉求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追光助理”的分析推演和处置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妥善处理,如果问题牵涉到法律法规问题,工作人员还可以从“追光助理”获得法律咨询,这让基层工作人员处理民意诉求时更加得心应手,处置问题更加高效。

  此外,街道各业务部门和社区向大模型“投喂”数据,供其学习训练。“追光助理”相当于构建了各业务领域的共享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综合利用,助力提升基层治理工作的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持续进化的能力,随着场景应用的拓展、数据的丰富、算法的升级,大模型的能力将变得越来越强。“追光助理”在基层治理的多元场景应用后,还会持续产生新的反馈,从而帮助大模型学习训练,形成越用越好的正向循环。

  下一步,光明街道将继续推广应用“追光助理”,用智慧赋能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我们将探索搭建街道智治调度平台,将AI智能体与业务工作系统集成,通过AI赋能打通‘信息合成—决策—处置—反馈’全流程,构建起人工智能3D思维导图,打通智慧化治理‘最后100米’。”光明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文:王睦广 张熔娇

  制版:刘嘉琳 刘艳兰 陈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