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千万工程”精雕细琢下
城中村华丽转身,变街坊心中“好社区”

以大榕树为设计焦点的亲子活动空间,打造“儿童友好”乐园。
“深圳最不愁停车位的城中村”“一个能边露营边看高铁、绿皮火车飞驰而过的露营地”“长得像网红打卡地的公共厕所”“采光无死角、独门独院的花园式住宅”……在深圳龙岗区平湖街道,有这样一个城中村——山厦新村,集各种赞誉于一身,被街坊称为“梦中情房”“理想的好社区”。
作为传统的深圳城中村,和大部分城中村小区一样,因建设年代久远,并没有将休憩游赏空间纳入规划中,宜老宜少设施不足。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精心雕琢下,山厦新村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社区。
12月18日,第十二届南方都市报街坊口碑榜深调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山厦新村,调研“头号力度,特区担当,走出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的“百千万工程”深圳新实践。
调研样本
闲置空间转变为生态绿地、口袋公园及儿童乐园
走进山厦新村,眼前的变化令人惊叹。大气的牌坊,道路宽敞干净,道路两侧的车位内,停放的车辆首尾相连,整齐划一。小孩子笑闹着穿梭于滑梯和爬绳网间,老年人在公共健身器材上“大展身手”,青年情侣携手漫步、低声耳语……
“想不到小社区大乾坤,这里比一些高档小区还宜居”“这完全颠覆了我对城中村的印象”“刷新对城中村的看法”……调研团成员连连感慨。
山厦新村作为深圳的红色革命老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活化利用入口挡墙,打造特色村史宣传墙,以活字印刷形式展示村史文化,唤醒村民的历史归属感。在共享街道上植入多种形态文化景墙和连廊,展示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经济发展脉络和新时代党建与民生融合成果,提升文化凝聚力。
升级改造后的山厦新村,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大面积的绿化提升。升级改造工程包括将原有的闲置空间转变为生态绿地、口袋公园以及儿童乐园,并且通过绿化带、绿道将各个区域紧密连接起来。推窗见绿,出门见景,600米长的滨水林荫步道、130平方米的复合滨水驿站以及星空氛围灯装饰的圆形桥,特别是以大榕树为设计焦点的亲子活动空间,赋予了村民更多亲近自然、享受家庭时光的机会。
除此之外,山厦新村的公共设施也得到了全面升级。薪火广场、中心广场、儿童乐园、榕下驿站、星河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改造,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舞台。
山厦新村的蝶变,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居民精神面貌的提升。山厦新村的改造过程中,共商共议、共投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政府、专家、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确保改造项目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调研心得
“山厦新村可为其他城中村升级改造提供借鉴”
深圳市人大代表陈雄英表示,“百千万工程”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是一种社会治理的创新。通过多方参与,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格局,确保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我们看到的,不仅政府的投入,也是居民、企业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成果。山厦新村是一个可复制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城中村的升级改造提供借鉴。”
深圳市人大代表林南阳认为,山厦新村的华丽变身,是深圳市“百千万工程”的一项成功实践,不仅提升城中村的外在面貌,更通过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深圳市政协委员、社会福利界别召集人张卓华直言,山厦新村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惊呼是“理想的社区”,对升级改造中的“儿童友好”给予高度的肯定,如活化榕树下亲子空间,打造“儿童友好”乐园;利用临街外墙立面空间,对墙体进行改造,打造“儿童友好”路径。
聚焦
头号力度,特区担当 走出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
山厦新村的升级改造,是“百千万工程”的一个成功尝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当下,深圳市立足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市内全域、省内区域协调,正以更快、更实、更有力的行动推进“百千万工程”。力争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深圳样板、创建高密度城市精细化治理深圳示范、展现区域协调发展深圳担当。
体系赋能,高效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
深圳精心构建起“1+7+11+X”政策体系与“1+11+23”组织架构,这两大体系如同坚实的骨架,明确各个层面的工作方向和重点,稳稳地支撑起“百千万工程”的高效运行。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牵头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城镇建设专班各项工作,会同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以及各区等成员单位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深圳样板。以项目库为关键抓手,深圳制定了涵盖10大类、24小项、125项年度重点任务的详细工作计划。
蝶变焕新:打造一批城中村整治提升示范项目
2024年以来全市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02个,涉及房屋1809栋,惠及居民82712户,城中村整治提升项目开工45个项目,惠及60000户,打造一批以华富村、平山村、山厦新村为示范的典型项目。
持续助力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合作区住房政策及保障体系,建设7条“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完成绿色农房改造1332户。同时,深圳全力推动建筑业企业助力“百千万工程”。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重点帮扶对象,目前已实现50余家企业对接,145个乡镇建设需求项目有序推进。全市范围内已认领60个援建项目,涵盖公益性帮扶和微利性帮扶。
采写:南都记者 陈荣梅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