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龙华成立“双一流”高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

14家企业签约产学研合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小玲 03-07 01:10

  深圳龙华城市风光。 IC供图

  日前,深圳发布《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3月6日,位于龙华区的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揭牌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龙华区首个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专业园区也于去年正式揭牌,龙华区正以系统化布局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量,在AI产业城市竞争版图中占据核心节点,将是深圳面临的发展新考验。但专家也认为,在这场产业竞争中,深圳不必太焦虑。在算力推动下,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巨无霸的独角兽企业。

  规划方案 着力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 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在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举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仪式上,《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成立方案》发布。为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深入合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分别与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高巨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深圳梦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启迪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施罗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通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深圳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傲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响西智能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完成产学研合作签约。

  “高研院依托学校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深厚积累,汇聚高研院已有的平台、人才和成果基础以及深圳市广大校友企业的创新力量,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徐红兵表示,创新研究院将立足深圳、面向全球,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前沿方向,开展高水平研究、产出原创性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徐红兵,高研院执行院长汤志伟发布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建设规划报告》。他们表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人才集聚、资金投入形成“四链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是核心引擎,产业是场景驱动,人才是竞争关键,资金是发展保障。将以推动智能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积极拥抱科技产业变革和智能时代需求,全力推进“6+X”工程实施,着力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汇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打造一批高水平研究中心、构建一个人工智能新型智库、建设一个产业创新园、共建X个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    

  产业基础 龙华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近300亿元 “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70%

  “人工智能是战略性产业核心,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重要的载体。深圳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始终走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沿,集聚了一大批世界级科技企业,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场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体系。”龙华区副区长赵妍妍表示,作为深圳产业重镇,龙华区有着区位优势,既是深圳地理中心,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的中心,南北双中心中南片区可以做“软”,北片区可以作工业生产制造,是“软硬”结合最好的区域。龙华区正全力抢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高地,加快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高层次人才,加速布局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集群。

  赵妍妍提到,期望高研院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为新起点,争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和人才汇聚的“强磁场”。

  为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龙华区强化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龙华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及《深圳市龙华区推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从算力供给、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应用场景、数据保障、生态构建到营商环境等多维度发力,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且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制定《龙华区人工智能项目(一期)建设工作方案》,积极探索政府应用场景创新,搭建“1+4+N”总体架构,通过通用大模型底座构建教育、医疗、城市、法院等多个领域的专属模型,进而赋能众多业务场景。

  截至目前,龙华区人工智能企业已达374家,产业规模近300亿元,形成了以基础层、应用层为核心的发展优势,呈现出以北站片区、宝能科技园为核心的集聚态势,企业间协同效应显著。这些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专精特新”企业占比高达70%,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际国内认可。区内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人工智能企业,如汇川技术、宝德计算机、乐聚机器人、汉阳科技等。其中,汇川技术研发投入近2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7%,拥有2923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其中发明专利464项。其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达8.8%,排名第三,SCARA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份额更是位居榜首。汉阳科技的庭院扫雪机器人产品畅销欧美,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典范。21家企业的优质产品被认定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优秀产品,总量位居全市第二。  

  聚焦

  专家热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热点

  深圳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量  

  会议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华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深圳市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兼秘书长邹月娴教授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主题分享。 

  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巨无霸独角兽企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华认为,“慢思考”为大模型提供“推理”,“强化学习+思维链”类似人脑的思维模式,回答困难问题时会使用一系列思维方法,比如将复杂问题分成多个简单问题,认识并自我纠正错误,当前方法不起作用时,会尝试使用其他方法。但引发的思考是,大模型推理对人脑思考,在需求逻辑上是否要达到完备状态,基于“思维链”的处理方式,在链上进行管控,实现不符合价值观的输出管控。

  “深圳发展人工智能不要太着急和焦虑。”邹月娴认为,人工智能是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互相作用产生,在算力的推动下,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巨无霸的独角兽企业。  

  AI最重要的是深度学习 核心是算法突破  

  “虽然DeepSeek这一颠覆性技术给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压力,但也带来机遇。”邹月娴认为,在人才和资金的作用下,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长期发展积累的基础上,DeepSeek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她解释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走路起步,后来历经跑步、坐车等发展速度,到2023年底就是火箭速度,DeepSeek就是站在ChatGPT的基础上实现了火箭速度的突破。

  邹月娴认为,人工智能是在高维的空间,而人的思维一般是在三维空间,聪明的人也最多在四维空间。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深度学习,数据、算法、算力是其三大支撑元素,核心是算法的突破。数据现在有两种,一种人类在造数据,一种是仿真数据。

  与会专家认为,深圳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政策支持力度大、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可控性、安全隐私、社会适应力和全球竞争等诸多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圳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丰富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加强技术监管、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措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量,在AI产业城市竞争版图中占据核心节点,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