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何石明:高中生根据场景适度用手机

高中生课上用AI生成“职业生涯画像”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正阳 03-12 00:30

  何石明

  “手机管理不能简单一刀切,要根据场景,根据需要……我们要给今天信息时代下的原住民们适度使用手机。”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何石明说。

  3月10日,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在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高中部拉开帷幕。深外高中部2025年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由何石明书记主讲。800多名高二学生现场聆听了这特别的一课。值得一提的是,这堂课上同学们通过智能手机,连上WIFI,利用DeepSeek生成了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画像”。

  “你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克服害怕失败、完美主义心态”

  何石明书记以《做自己最好:与高二学生谈AI时代的生涯规划》为题,将深刻的哲学问题,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点拨他们在学业方向、生涯规划、个人成长方面的困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个人毕生追索的哲学问题。”何石明认为,生命是一场璀璨的旅程,既需要“迈出”的无畏勇气,也需要“体验”的细腻感知。

  何石明鼓励同学们依据不同人生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的目标——16岁的时候做职业探索者、26岁时做专业拥有者、40岁时做行业引领者、60岁时做经验传播者。“你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全力以赴不留退路,专注当下,拆解目标,克服害怕失败、完美主义心态”,这是一句十分实用的、语重心长的告诫。

  同学们用DeepSeek生成成长规划方案

  “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手机、连上Wifi、用DeepSeek来生成属于你们自己的个人评价,自己的成长规划方案。”课堂的气氛瞬间推向高潮。

  随着程序的运行,同学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手机屏幕上,仿佛在等待着一个揭开自己未来神秘面纱的重要时刻。不一会儿,评价和方案逐渐生成,惊叹声、讨论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同学们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反思哪些地方与评价相符,并进一步优化、分析,纳入自己的成长规划之中。

  “AI建议我,可以去做更多好玩的事情”“它建议我发展学科交叉优势、培养综合学术准备能力,去企及我想要的‘双学位方向’”“它建议我夯实文科思维基础,同时发展我理科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去规划职业方向”……在“AI高参”的助力下,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具象的认知和理解。

  “第一次用手机来上课是很新颖的方式”

  “手机管理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不能简单一刀切,信息时代的原住民需要学会与技术共生。”何石明在课后提到。AI时代,手机本身是很有益的学习助力工具:比如在实验室上课时,可使用手机记录实验数据,研学期间、“每周半天计划”期间可以使用手机辅助地理探究、情景记录等,许多学习场景都离不开手机这个工具的辅助。

  “第一次用手机来上课还是很新颖的方式……这堂课让我了解到手机不一定要用来娱乐,我们也可以(用它辅助)做一些对人生、对职业更有意义的事。”高二(6)班学生周念祁说。

  “第一次利用人工智能来完成这样一次体验,我感到很新鲜。”高二(1)班朱文韬同学提到,通过和AI的对话,他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了——他也根据自身的优缺点、AI的参考建议,更精细地制定学业规划和成长规划。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高中部的这堂思政课,是一次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教育创新实践。它不仅提出了新的校园手机管理理念,为AI时代下学生学业生涯与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指引,也为AI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探索了一份颇具价值的样例。

  此前,何石明书记曾发出“不卷了”的教育倡议,并提出深外要“做绿色的教育、办伟大的学校”。“不卷”的背后是一套科学的规划与系统的教育理念。而要达成“不卷”的教育理想,完成“绿色”的教育生态建构,AI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接下来,围绕AI教育在学校的全方位落地,深外正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布局,从顶层设计、组织架构、教学理念、课程样态等方面进行优化配置,助力师生从“内卷”中松绑,拥抱AI时代的“低负”与“高效”。

  链接

  借助AI工具 老师带领学生探讨“鲤池危机”

  3月7日,在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高中部举行的“AI赋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展示会”集结了教育界、信息技术界的知名大咖,共同聆听一堂AI公开课。

  “校园的锦鲤池为何频频有锦鲤死亡呢?”高中部生物老师颜威抛出了一个具有“侦探”意味的题目,引导在场的同学和家长们思考。

  借助AI工具,颜威老师带领着大家,开启了一场“鲤池危机破解行动”。他运用当下最为火热的AI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AI的交互性、个性化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众人的脑洞大开之中,在AI的引导和助力下,“锦鲤危机”的奥秘被抽丝剥茧地逐层揭开……

  展示课后,颜威老师从解读与分析、目标与设计、过程与实施、评价与反思等四个方面分享了课程背后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人工智能正在与教育越来越多地碰撞,究竟如何重塑教育?一是课堂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提供服务;二是实现高度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和流程来学习;三是助力精准学习,实现认知偏差预警。”

  他表示:“AI只是工具,而不能替代思考。”以“问题导向”展开课程,以AI工具赋能教学全程,同学们从发散式思考开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一步步朝着“真相”迈进——那些为了解决问题而必须涉猎的生物学知识点,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同学们的脑海……这是比机械、刻板地传授知识更高效的课堂。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

  制图:陈欣(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