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吉林户籍,甘肃获刑,在深社区矫正,62岁独身老人陷身心危机

“孤困老病”缓刑人员获司法所帮扶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小玲 04-09 00:20

  制图:陈欣(元宝AI,豆包AI)

  62岁的非深户于某因犯罪被判缓刑,在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被判刑后她一度绝望想轻生,龙华街道司法所整合多方资源,在生活、心理、医疗、社矫等方面给予她全方位支持,还为她开启一场从深圳到吉林跨越三千公里的接力帮扶,争取到每个月的特困补助。近日,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司法所的多重困境社矫对象帮扶实践案例,在全省首届“社区合伙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交流会案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协调社区资源为她申请生活物资 联系社康中心申请免费体检

  首届“社区合伙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交流会近日在广州荔湾举办,会议由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指导,智慧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联合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来自北京、江苏、湖南、四川、广西及粤港澳大湾区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探讨社区治理创新模式与实践经验。在此次交流会上,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司法所《凝聚社区力量,助力“孤困老病”者走出绝望泥潭——社区基层治理中多重困境社矫对象帮扶实践案例》脱颖而出,荣获案例评选一等奖。

  荣获一等奖案例中的“孤困老病”者是龙华街道司法所在册的社区矫正对象于某。62岁的她未婚无子女,父母离世,与亲戚断绝往来。她曾受两次重伤,留下后遗症,常头晕昏睡,还有心梗病史。于某没有稳定工作,靠捡菜市场残菜或他人施舍充饥,仅有一条裙子和一双拖鞋,生活极其困苦。

  于某年轻时能干且自尊心强,因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去年被甘肃省文县法院判刑一年二个月,缓刑二年。社区矫正期限也自2024年2月28日起至2026年2月27日止。

  此次犯罪判刑对于某打击极大,她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面对于某的特殊情况,龙华街道司法所启动危机预案为她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方面联动心理咨询师为于某疏导心理,解释社区矫正政策,缓解其恐惧情绪,帮助她重拾信心。同时,协调社区资源为她申请米、油、被子等生活物资,发动募捐筹集衣物,并联系社康中心,为其申请免费体检,保障健康。”龙华街道司法所介绍,另一方面,为于某定制个性化矫正方案,灵活调整矫正安排,每三个月申请公益减免,开展“一对一”辅导,帮助她完成学习任务,定期普法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此外,考虑到于某户籍在吉林磐石,未婚且无亲人,年老体弱,仅靠自身和他人临时救助难以维持生活,亟需兜底保障。于某户口本丢失,信息化水平较低,申请特困补助面临诸多障碍。为此,龙华街道司法所主动牵头,积极联系吉林磐石市民政局、烟筒山镇民政办和烟筒山镇派出所,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接力帮扶。

  “经过各部门跨省联动,最终成功为于某争取到每月特困补助,解决了她的生活困境。”龙华区司法局认为,这不仅体现了跨省协作的强大合力和各部门的责任担当,更体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温度与力度。

  “当我身受病痛折磨,又因为犯事感到悲观厌世之时,是龙华街道司法所的同志们帮了我,他们没有放弃我,细心开导,想尽办法帮助我,唤醒了我活着的希望。”于某送给龙华街道司法所一封感谢信,称是龙华街道司法所的人性化关怀和帮助让她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她表示以后一定洗心革面,勇敢重活今生,力所能及回报社会。

  自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深圳市社区矫正系统着眼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履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职能,提前掐灭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违法犯罪的“小火苗”,为全市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女性社工与社区矫正对象结对 提供心理支持和日常帮助

  作为基层治理中的关键环节,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是维护社区安全稳定的坚实防线,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在日益繁重的监管压力下,深圳社区矫正部门围绕提高教育矫正质量,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2023年,全市社区矫正机构对社矫对象给予训诫处罚945人,警告处罚239人,提请治安管理处罚20人,撤缓收监68人,重新犯罪率常年保持0.6‰以下,仅相当于全省平均值的三分之二,远低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

  龙华区司法局通过联动赋能构建帮扶“大格局”。“在强化困难帮扶时整合人力资源、民政和妇联等部门以及慈善会、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与帮扶体系。对生活陷入困境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物资慰问、协助申请临时救助等,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龙华区司法局介绍,此外,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积极联动社区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名师技能工作室等多方力量,链接各种技能培训资源,开展职业培训活动,提高社区矫正对象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借助心理矫正评估系统,为每位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专属心理档案,通过风险筛查,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分类分级干预。联动心理咨询师,实施精准的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推进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矫治工作,助力其重拾信心、融入社会。比如,小元与丈夫均为社矫对象,因丈夫被羁押而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小元面临巨大的生活与心理压力。面对这样的困境,龙华区司法所迅速行动,不仅安排女性工作人员和社工进行详细的法律解释和心理辅导,还提供了上门救助帮扶,如发放生活物资和协调临时救助金等。此外,一名女性社工与小元结对,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心理支持和实际帮助。

  龙华区还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基地,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集中教育、法律咨询、阅读学习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推进律师、警察、心理咨询师等相关领域专业社会力量,常态化参与社区矫正教育矫治工作,充分发挥各自专长,提升教育矫正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多样化的需求设置涵盖法律常识、公共道德、警示教育、心理健康、“现身说法”、读书会等6大主题的课程,每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中教育,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的综合素质,助力其顺利回归社会。

  依托“广东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和“深圳市智慧矫正系统”,龙华区司法局还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全周期数字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核查、GPS定位追踪、实时位置定位等手段,精准掌握其活动轨迹,做到全员全时空监管,并结合实地查访、电话汇报、当面汇报等方式,有效防止脱管、漏管现象发生。同时,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等相关部门“线上+线下”快速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部门联动无缝衔接,防范再犯罪风险。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 通讯员 杜小敏 吴巧敏 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