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智造机器人助力完成中国首例生物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机器人辅助 69岁患者全膝关节成功置换
4月27日,在西藏日喀则——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执行援藏任务的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瑗教授带领陆军第九五三医院骨科团队,驾驭深圳元化智能“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为当地一位69岁的患者成功实施“机器人辅助生物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援藏专家联袂深圳智造攻克高原手术禁区
该团队自2023年起赴西藏高原展开“数字化手术巡诊”活动。在本次机器人手术巡诊活动中,手术团队采用了适宜藏族患者骨质量和骨发育特征的生物型人工膝关节完成精准置换手术,为实现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和远期假体生存奠定了基础。据科技查新,这是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的生物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此次手术的患者此前常年受双膝疼痛折磨,右膝严重内翻畸形伴骨缺损,步行百米即需歇息。传统手术面临三大“高原枷锁”,即患者骨骼“塌方式”缺损,假体匹配难度倍增;医生需克服高原反应,设备需在低压低氧环境中稳定运行;生物膝严苛标准,截骨误差需小于1毫米,压力失衡将导致假体寿命骤降50%。
张瑗教授与九五三医院骨科扎西主任团队制定了创新性手术方案。依托元化智能“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三维重建患者膝关节结构,智能匹配最佳生物膝假体型号及截骨角度;术中机器人辅助完成高精度截骨,为生物膝假体提供完美贴合面,结合压力垫片实时监测关节间隙压力,确保假体受力均衡;手术全程仅耗时2小时,出血量少,力线精准恢复至0°。术后第一天,患者已能下床并负重行走。
手术范式革新 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
“传统关节置换如同‘手工定制’,依赖主刀医生数十年经验;而机器人技术实现了‘工业级精准’,每一步操作都有毫米级数据支撑。”张瑗教授指出,三项技术协同创造“1+1+1>3”的效果。机器人规划能个性化匹配假体,压力垫片则像“智能天平”动态优化关节力学环境,三项技术协同大幅提升手术精准度与假体生存率。此次手术亦是高原医疗的本土化突破。据九五三医院骨科扎西主任透露:经过三次“数字化手术巡诊”活动和六十余台手术的洗礼,科室医生已能独立操作“锟铻”机器人系统完成髋膝关节置换术。
本次手术的“智慧中枢”元化智能“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正是我国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化的缩影。该机器人自2023年创下“全球海拔最高机器人手术”纪录后,已累计完成4000余例关节置换,其独创的高原套件包含17项专利技术,可在-20℃至40℃极端温差、氧浓度不足平原60%的环境中稳定运行。
手术的另一个创新是,检验了由重庆市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重点项目资助研发的力感应垫片在手术机器人系统中的整合应用效果。这一前沿技术的应用,弥补了机器人关节手术当中欠缺的“力感知和力反馈”这一重要功能,实现了精准无损截骨和实时动态软组织平衡的双重目标。
采写:南都记者 谢萌
- 上一篇:深圳医生世界显微外科舞台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