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街道:坚持党管武装 夯实基层基础 奋力推进武装工作高质量发展

龙华街道欢送新兵。
基层武装工作是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神经末梢,是强军事业的重要基石。龙华街道始终以党管武装为根本遵循,锚定强军目标精耕细作,筑牢强军根基,在基层武装建设领域交出亮眼答卷,不仅实现征兵工作质效双升,更锻造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民兵“劲旅”,成为基层武装工作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标杆典范。
坚持党管武装,把稳政治建设“方向盘”
实现强军目标,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龙华街道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融入发展大局,构建起“党工委主抓、政府协同”的责任体系,把武装工作纳入党工委、政府任期目标,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街道武装部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由党工委书记兼任第一书记,在基干民兵分队同步建立预建党组织,形成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每月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围绕民兵党建、思想教育、征兵纪律等核心议题展开研判,确保党组织始终站在武装工作最前沿。这种“组织跟着任务走”的模式,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基层武装血脉,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创新工作机制,锻造兵员征集“新高地”
在征兵工作中,龙华街道以“精准滴灌”策略破解难题,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一方面,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将征兵信息传递到辖区每个角落。龙华街道征兵数质量屡创新高,一直保持“零退兵”“零投诉”的优异成绩。另一方面,聚焦大学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组建“一对一”政策宣讲专班,深入应征青年家庭,算清“政治账”“经济账”“成长账”,用贴心服务打消青年顾虑。街道武装部联合社区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实地走访、谈心谈话等方式,为青年量身定制军旅规划。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辖区大学生入伍比例逐年攀升,为部队输送了一批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新鲜血液。
聚焦实战实训,锤炼民兵队伍“硬本领”
龙华街道秉持“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训练理念,构建“入队—专业—在岗”三级训练体系。常态化组织民兵队伍参与抢险救灾、应急处突等实战化演练,实现民兵轮训全覆盖,并组织全部专业技术岗位民兵到技工学校进行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提升民兵队伍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和水平。这种“训战一体”的模式,让民兵队伍真正成为维护地方安全稳定的“压舱石”。该街道始终坚持战斗力是检验民兵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全面加强练兵备战,以更高标准不断强化民兵力量,做到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夯实基础建设,打造武装工作“新阵地”
为破解基层武装阵地建设难题,近年来,龙华街道高标准打造“三室一库一站一家”(办公室、资料室、活动室、器材库、兵役登记站、民兵之家),投入专项资金升级基干民兵连和社区民兵连的硬件设施。配置了智能化装备管理系统,更新制度牌文体器材一批,并精心设计国防文化墙,将强军元素融入日常环境。如今,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民兵们既可开展军事理论学习,也能进行体能训练;设施完备的器材库中,防汛、救灾装备分类存放、整齐划一,基层武装阵地焕发出崭新活力。
深化国防教育,厚植全民国防“沃土”
龙华街道将国防教育作为铸魂工程,打造“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宣教格局。结合征兵季、建军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国防教育进万家”活动。去年以来,累计举办户外宣传100余场,发放宣传手册9万余份,受众超10万人次。创新开设“云端国防课堂”,通过微信、户外电子屏、报刊、宣传栏、网络等载体宣传国防知识、新时代英雄人物和典型事迹,不断加大宣传覆盖面和宣传力度。依托国防教育讲师团和老兵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开展“红色宣讲会”,传承红色基因,为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爱国情怀,掀起全民国防教育热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龙华街道将以更高标准推进基层武装建设,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勇毅前行,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基层武装力量。
文:张小玲 刘庚怀 图:杨非
制版:陈欣 刘艳兰 陈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