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解码石岩“智造城” 从“工业第一街”到“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潘莹瑜 何润豪 06-27 00:20

  地图之上,深圳西北,石岩湖的波光里,曾映照过工业时代初期的粗犷轮廓——厂房林立,机器轰鸣,那是属于“工业第一街”的峥嵘岁月。时代的罗盘已悄然转向。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奔涌而至,这片沉淀了深厚工业底蕴的土地在“智、造、城”的维度坐标系中重绘发展轨迹。一场关乎未来城市形态与产业文明的变革,正以石岩为策源地展开。

  “造”的淬炼——

  “工业第一街”的焕“新”密码

  全国31个制造业大类,其独占27席,石岩几乎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制造业百科全书。然而,在新的产业语境下,遇上“新质生产力”浪潮,这个“产业全能选手”如何突破“大而全”的惯性束缚?石岩给出的答案藏在一组数字里:12个旧园区率先完成了蝶变,土地的产出效益由1.17亿元每万平方米,提升至2.2亿元每万平方米,数字的背后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为更高能级的产业腾挪出空间。被激活的制造业土壤上奔涌着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超高清显示、功率半导体、新能源,正以一种“聚木成林”的方式迅速崛起。5家百亿级“巨舰”领航,超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星罗棋布,形成了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让“石岩智造”的成色愈发闪亮。

  走进创维创新谷,一个围绕“5G+8K”核心技术自发生长、自我循环的“产业雨林”徐徐铺展,由产业链党委这一创新组织形式进行引导,逾90家上下游企业在此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信息的传递、技术的迭代、市场的响应,都在这个高密度的创新生态中被压缩,效率呈几何级数提升。目光转向欣旺达,作为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没有传统车间的人声鼎沸,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臂的精准舞动,数据流在巨幕上奔涌。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在这里被提升至艺术品般的精度,这不仅是生产力的跃升,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向“智慧驱动”的生动注脚。

  石岩的“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它是一种被重新定义的、以精密、协同、高附加值为内核的新型制造文明。

  “智”的赋能——

  石岩如何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淬炼后的“制造”是石岩坚实的躯体,那么无形的“智”则是驱动其前行的神经中枢。“三湖一体·三城联动”的战略构想,正以经纬之势擘画跨区域协同的创新图景:源自光明科学城的前沿基础研究成果,经由南山总部基地的研发与孵化,最终落锚于石岩,在这里,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与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完成耦合。石岩,凭借其空间优势与制造能力,成为了这条创新生态网络中的“转化枢纽”与“价值放大器”。

  深远的“智”,更在于对人的涵养。石岩湖畔,“山湖学堂”的灯火亮起,成为一方思想激荡的智慧熔炉。在这里,企业的决策者们叩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知识领域的大门,探索新产业跃动的脉搏,为高速发展的企业铺设“进”的轨道,让管理者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节奏契合。

  “城”的托举——

  智造高地与宜居慢城的共生共荣

  当一座城市既能承载科创雄心,又能托举柴米油盐,便暗合了产城融合的深层逻辑。“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石岩的解法,是让效率与舒缓在城市肌理中相生相荣。

  产城共生的温度,体现在对企业真切的关怀上。“续租不涨租,延长装修免租期,拉长租赁周期”——这些朴素又沉甸甸的承诺,实实在在焐热了实体企业的心。它传递出一个信号:这里不只是追逐梦想的赛场,更是能让企业安心扎根的家园。创业者坦言:“在石岩发展,心里踏实。”

  强劲的经济脉动,并非仅来自机器的轰鸣,一流的营商环境才是滋养创新的沃土。在一家“小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正通过线上平台,为新入职的技术员“点单”了一门关于“精益生产”的课程。这是“文明润企行”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得花大价钱从外面请讲师,还不一定对口。现在政府把课程‘菜单’送上门,我们需要什么就‘点’什么,这就是服务精度吧。”负责人的评价,道出了无数企业心声。

  产城融合的深度,更植根于公共空间的精雕细琢。新增的1.47万个学位、2.48万个泊位,化解千家万户的“门前焦虑”。旧街巷蝶变为“繁花食井”商圈,夜幕垂落,灯牌次第亮起,食客围坐,为这座以效率著称的产业新城,注入了最动人的城市烟火气。水光潋滟的石岩湖,正经历蜕变。环湖绿道蜿蜒伸展,勾勒出规划中的生态文旅图景,正在成为这座高速城市的“缓冲带”,一座顶级智造高地,同样可以是一座高品质的宜居慢城。

  在石岩,工业的硬核力量与湖山的柔美气质,前沿科技的“智”与社区生活的“治”,彼此并行不悖,互为滋养。若把石岩“工业第一街”的发展比作剧集,它既延续着《繁花》里弄堂工厂的创业基因,又演绎着《山海情》中改天换地的奋斗叙事。6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制造基因的厚重、新兴产业的活力与绿色生态的灵动,正交织成高质量发展的“石岩样本”。

  文:潘莹瑜 何润豪

  制版:杨景博 邹虹香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