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深中通道跨市公交增至5条 最远到南沙

顺丰数据显示宝安发往粤西快件物流成本平均下降3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潘莹瑜 张艳丽 07-01 00:20

  深中通道开通一年来,跨市公交客运量突破300万人次。

  深中通道通车首日,深圳机场收费站广场排满了等待进入深中通道的汽车。

  6月30日是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的日子。这座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连接深圳、中山、广州三地,把珠江口黄金三角“一小时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深圳至中山之间车程从两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广州南沙至中山仅需15分钟,珠海和江门至深圳从2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内。

  这条超级通道通车后,持续释放区域交通一体化红利。“你来我往”的“双向奔赴”成为珠江口东西岸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深中通道客流屡次刷新纪录,跨市公交客运量突破3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稳定保持高位。

  地处深中通道东岸桥头堡的宝安,何以能立于潮头,从一个湾区节点跃升为驱动“黄金内湾”加速融合的核心引擎,引领这场奔涌向“新”的时代大潮?

  跨市公交客运量突破300万 单日最高超1.7万人次  

  这条跨海通道,正以交通互联为先导,加速推动“1小时经济圈”的深度融合,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大湾区自由涌动,一个更具活力、更具韧性的世界级城市群,正随着交通动脉的澎湃律动拔节生长、加速崛起。

  深中、深广跨市公交的开通,在深刻改变深圳、广州(南沙)之间的出行方式,为双城生活、工作的居民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这条线开通之后,对我而言是又经济又方便。”家住广州番禺的林女士从事外贸工作,经常需要往返广州和深圳,对比以往坐高铁、城际的出行方式,深圳-广州(南沙)跨市公交更方便且经济实惠。

  记者从交通部门获悉,深中通道开通一年来,跨市公交客运量近日突破3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稳定保持高位,单日最高客流量超1.7万人次。

  截至目前,每日在深中通道上开行的跨市公交线路已增至5条线路。T01A:深圳前海梦工场北区-中山博览中心枢纽;T01B(人才港专线):深圳前海梦工场北区-中山国际人才港;T01B(火炬专线):深圳前海梦工场北区-中山火炬国际会展中心;T188:深圳前海湾地铁站总站-中山湾区未来科技城;T168:深圳前海湾地铁站总站-广州蕉门公交总站。

  深中通道跨市公交还于2024年下半年起推出了惠民月票政策,为频繁往返的乘客切实降低出行成本,并开发了“智能潮汐调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车流量与客流量数据,动态调整发车间隔,提升高峰期运力,赋能湾区协同发展。  

  从“通道”到“通办” “双城生活”与梦想同频共振  

  像很多湾区青年一样,出生于1995年的梁先生毕业后在深圳一家IT公司工作,收入还不错,他每个月会回江门两到三次。他去年曾接受过南都采访,是“深中通道”报道中的老面孔。如今,他的“双城生活”轻松惬意,“深中通道开通后,跟家人相处的时间真的多了很多,”更影响着身边的朋友将目光投向宝安、前海,“肯定还是深圳这边机会更多更好吧”。

  如果说梁先生代表了广泛的年轻群体,那么许奔波博士的选择则象征着顶尖人才的流向。这位拥有17项发明专利、曾入选“华为全球特招博士”的创业者,放弃百万年薪投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时,正是深中通道让他坚定了扎根宝安的选择。许奔波认为,对半导体行业而言,宝安各方面条件都“刚刚好”:“半导体制造工艺特殊,厂房有层高承重的要求,还有综合考量安评、环评和规划等因素。”在广东省内,珠海、广州南沙等都是相关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地,原本两个小时的车程缩短至30分钟内,实现了研发、设计、制造的丝滑连接。

  一句“丝滑连接”的背后,是两地政府的协同作为。从开通深中跨市通勤巴士,到召开“深中人才通”工作推进会;从宝安与中山翠亨新区、前海与中山国际人才港分别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到推动超600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交通的格局打破了城市的壁垒,一张覆盖政务、安居、医疗、教育的全方位服务网络正在织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核心与“黄金内湾”建设的核心承载区,也是深中通道东岸第一站,宝安正通过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主动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这种从“通道”到“通办”的升级,不仅让两地居民切身感受到高水平的“同城化”便利,也为大湾区民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安方案”。  

  “深圳总部+中山基地”协作模式被激活  

  深中通道成为了一条高效的资源传送带。“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这些被呼唤多年的协作模式被激活。

  记者梳理相关报道发现,过去一年,中山产业协会和企业团体不断加强与宝安的互动。作为深圳的工业大区和制造业基本盘,宝安制造企业聚沙成塔,群星璀璨,诞生了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立讯精密和物流企业顺丰,拥有5.45万家制造业企业,更构建了一个由大企业担当“链主”、众多企业配套成“串”的工业链条,托起了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系统。在这里,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图纸到样品落地,核心元器件的采购半径往往不超过一公里,这种极速响应的产业生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试错土壤”,也正是珠江西岸传统制造业谋求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机遇,转化为企业的战略布局。总部位于宝安的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益昌”),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MiniLED固晶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随着市场拓展,新益昌正在加速构建“深圳总部+中山基地”的格局,深中通道的贯通,为这一战略格局的实现提供了关键的“加速器”。宝安作为深圳的工业大区,其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和科创人才集聚效应,通过这座大桥被高效‘投送’至珠江西岸,与中山的生产空间、成本优势结合,从而推动企业能够进行长远布局。新益昌CEO宋昌宁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益昌将继续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布局半导体、新型显示和新能源领域。除了与国内巨头展开合作,未来还计划拓展国际市场。

  物流是产业协同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全球物流巨头顺丰提供的数据最为直观:通道开通一年来,由宝安发往粤西的快件物流成本平均下降了30%,日均跨市货运车辆激增1.8倍。过去被伶仃洋阻隔的生产要素,如今正在两岸自由流淌。

  观察

  疏通交通“大动脉” 带旺消费“烟火气”

  桥通,人通,财亦通。当产业叙事与精英的人才故事落地,最终呈现的,是两岸居民烟火升腾的消费热潮。

  “周末去壹方城还是去大仟里宜家逛逛?”——这或许已成为许多中山年轻人周末计划的一部分。距离深中通道“西乡北高速出口”仅2.5公里的宝安大仟里,成为最先品尝到“通道红利”的商圈之一。开通首日,其周末客流便迎来双位数增长,销售额同比大涨36.6%。在社交媒体上,中山博主们制作的“宝安打卡攻略”层出不穷,乘坐“湾区之光”摩天轮悦赏前海湾风景,成为一种跨城消费的新时尚。

  而一个更具标志性的改变,正在西岸人民的出行地图上发生——宝安国际机场正成为越来越多珠西居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首选出发点。“以前我都嫌远,去广州或者珠海机场的。现在从中山博览中心到宝安机场,50分钟就可以到。”中山市民王先生深有体会,过去被地理分割的航空客流,如今正沿着深中通道向宝安汇集,它将宝安作为“湾区核心”的战略地位,从地面延伸到了天空。

  流动的热潮是双向的,甚至催生了新的浪漫。“我住在宝安航城街道,去中山看日出,总路程就35分钟。”一位深圳市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体验,在网络上引来不少向往。驱车半小时,去“深中通道日出网红观赏点”迎接伶仃洋上的第一缕晨光,如今已是触手可及的周末日常。而到了周末,深圳市民还会驱车西行,只为去中山石岐佬品尝一顿地道的乳鸽,或是到东升镇感受脆肉鲩的独特风味。从购物清单到周末餐桌,从出行首选到诗意远方,一个跨越伶仃洋的“大湾区共同生活圈”,已轮廓初显。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张艳丽

  摄影:南都记者 冷锋 赵炎雄 许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