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市算满减到自制鱼竿钓鱼,深圳一中学把期末考搬进超市与农场
中学生把知识点“煮”成八菜一汤

学生们在农场制作八菜一汤,以田间厨房传递食育文化。

在南山区一家超市,学生们为下午制作的八道菜采购食材。
期末考试结束后的课堂还能怎么上?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第二中学八年级一班的同学们,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实践给出了答案。近日,麒麟第二中学将期末试卷中的数学题、物理题和生物题“搬进”超市与农场,在真实场景中验证知识、解决问题,体验了一场融合劳动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研学之旅。
“期末卷上的鱼竿图,今天真的动起来了”
当天上午,学生们化身“采购员”“核算员”,手握450元班级小组经费出现在南山区一家超市,面对满58减5元的优惠券,紧张计算着如何为下午制作的八道菜采购食材。
“买20份A送5份B,还是直接打8.5折更划算?”期末数学试卷中的打折应用题,此刻成了真实的生活决策挑战。“采购员”们飞速比对价格,“核算员”实时验算优惠方案,连平时数学薄弱的学生也主动向“学霸”请教计算技巧。
“原来满减券要凑整使用,才能最大化利用优惠!”一名学生兴奋地展示购物清单。在严格的预算控制下,学生们将一元一次方程、函数分析等知识转化为精打细算的生活智慧。
当天下午的西丽农场,物理期末统考第9题——钓鱼竿受力分析题,从试卷走向了实践。
学生们根据自制的钓鱼竿设计图,用竹竿、鱼线、浮漂等材料组装工具。“快看!弹簧测力计显示这里需要更大的动力臂!”同学们通过测量杠杆受力,直观验证了“鱼竿是费力杠杆”的考点。
当钓起的鲈鱼翻腾时,一名男生感叹:“期末卷上的鱼竿图,今天真的动起来了!”
随后,八年级一班的劳动实践迎来高潮,土灶旁挥汗搭灶的“工程组”、池塘边屏息垂钓的“实验员”、菜畦间躬身采摘的“农艺师”协同奋战——田间现摘的青菜、刚钓的鲜鱼,成了生物课的活教材。
围绕“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各组“主厨”设计八道营养均衡的菜:白切鸡保留蛋白质,清蒸鲈鱼补充不饱和脂肪酸……
“番茄炒蛋的维生素C遇热会流失多少?”学生们边烹饪边讨论营养素变化。晚餐品鉴环节,生物组老师朱晓君、康佳现场点评菜品搭配是否覆盖五大类食材,将“合理膳食”知识融入烟火气息。
“知识只有在解决真实问题时才显现生命力”
据介绍,本次活动深度呼应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要求。数学组黄琳老师指出:“超市采购让学生用数学眼光优化决策,这正是课标要求的‘三会’素养。”物理学科郭佳惠老师认为,自制鱼竿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杠杆省距离”的工程价值。
麒麟第二中学教科处周玲主任强调设计初衷:“将学科知识应用到生活场景,让试卷上的题目变成手中的鱼竿、锅里的食材,这才是新课标倡导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知识只有在解决真实问题时才显现生命力。”作为南山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一部分,该实践通过超市采购、农事劳作、烹饪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劳动”,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夕阳西下,学生们劳动实践所在的农场飘散着豉油蒸鱼的香气时,麒麟第二中学校长陈明煜驻足学生作品展区,道出课程改革深意:“当数学建模在超市采购中优化决策,当科学探究借钓鱼竿验证杠杆原理,当健康观念通过膳食搭配落地生根——这正是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可见生长’!”
陈明煜指出,这场实践也是对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化学科实践”要求的校本回应:“用超市账簿培育理性消费观,借自制钓具启发工程思维,以田间厨房传递食育文化,我们正在构建‘生活即课堂,劳动即学习’的教育新生态。”
采写:南都记者 伍曼娜 通讯员 黄琳 通讯员 肖若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