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中介也中招 被“租房”套走51万
反诈中心:警惕在租房沟通中将话题引向投资的“客户”

据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和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布信息,近日,深圳发生一起针对房产中介人员的精准诈骗案例,损失达51万元。诈骗分子以“租房”为诱饵,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引流,多平台转移沟通,最终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投资App进行“黄金交易”诈骗。
套路:
“收益”可观一度提现8万
今年48岁的华女士(化名)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资深房产中介。本以为对交易流程和人心有一定辨别能力的她,却不幸落入骗子的圈套。
今年6月20日,华女士在网上发布租房信息。一位自称有强烈租房意向的“客户”主动联系,围绕租房相谈甚欢,热情主动博取信任。对方诱导她下载名为“企管帮”的陌生App进行沟通。在“企管帮”App上,起初仍谈租房,但话题逐渐转向。骗子自称是某“大型科技公司”员工,声称公司内部有正在测试的“黄金交易平台”,存在“数据波动”,需要华女士帮忙“验证”真实性。
骗子提供“测试账号”让华女士登录查看,账户显示“可观收益”。骗子请求帮忙操作“买进”黄金。目睹账户金额“飞速增长”,华女士心动,感觉发现“致富捷径”。之后注册账号,开始“充值”。首次外汇转账投入约1100美元,账户快速显示到账。在“平台客服”(骗子同伙)指导下,华女士按“快速下单”、“买多”、“买全部”、“确认下单”操作,账户金额“成倍暴涨”,成功提现1000元。这让她彻底放松警惕。
在巨额“盈利”诱惑下,华女士不断加大投入,其间还提现了8万元,通过向骗子提供的多个不同人名银行卡转账近60万。6月30日晚,华女士尝试提现20万元时,系统提示无法提现!她如梦初醒,立即报警。扣除前期少量提现,实际损失51万元,多年辛苦积蓄不翼而飞。
反思:
忽视“天上不会掉馅饼”
为何资深中介也中招?华女士痛悔之余,深刻反思:
防诈意识薄弱:少关注反诈宣传,未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缺乏风险敏感度。
轻信“陌生人”:被伪装的“热情”、“专业”迷惑,忽略诱导投资的异常行为。
贪图“高收益”:被虚假盈利和小额提现诱惑,失去理性,忽视“天上不会掉馅饼”。
信息泄露风险: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下载诈骗App,隐患巨大。
多平台转移未警觉:沟通对接渠道的异常转换,本应高度警惕。
复盘:
精准引流+高利诱惑
这是典型的“引流+虚假投资理财”诈骗,针对特定人群(房产中介、房产业主)精准包装:
精准选饵:利用中介、业主急于成交心理,以“租房”切入,降低防备。
建立信任:前期详谈“租房”,塑造“诚意客户”形象。
转移阵地:对方账号被封(说明涉诈,但未能察觉),转移至私密/小众平台(如诈骗App),规避风控。
话题转向,抛出诱饵:获得信任后,转向“投资”、“副业”、“内部机会”,用“高额回报”激发贪欲。
伪造平台,视觉欺骗:展示虚假“高额盈利”,制造“眼见为实”。小额提现成功是打消疑虑关键。
诱导加码,收割跑路:大额投入后,以“保证金”、“账户异常”等阻止提现,或直接跑路。
聚焦
深圳反诈中心提醒:
转账前做到“四必问”
“租房”是假,“诈骗”是真!房产中介、业主务必警惕!深圳反诈中心提醒:任何在租房沟通中,主动将话题引向“投资”、“副业”、“刷单”、“验证平台”的“客户”,极可能是骗子!牢记核心业务,不谈无关话题!
同时,转账前做到“四必问”:我为什么要转账?我认识对方吗,需核实确认?我是否会落入诈骗陷阱?我是否应咨询警方(96110)或亲友?
反诈中心提醒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警:察觉被骗,立即停止操作,第一时间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报警,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App信息等证据。快一秒报警,就多一分挽损希望。
采写:南都记者 陈荣梅
制图:李斌(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