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市民发现长期占位“电鸡”可拍照上传

龙华城管:整治乱停放车辆的方式是“迁移保管”而非执法处罚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蒋清君 08-19 02:13

  地铁阳台山东站A出口竖立的蓝色指示牌。

  8月18日上午,深圳市龙华区阳台山东地铁站A出口的人行道旁,一块崭新的蓝色指示牌格外醒目。牌子上“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一类)”的字样清晰可见,下方标注着“未在划线区域内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将被迁移至指定临时停放区”的管理规则,左下方还提供了“寻车二维码”。这标志着龙华区向电动自行车乱停放宣战的系统性治理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行动在龙华区全域6个街道全面开展,划定一类严管区,第一批试点共计8个点位,其中龙华、大浪街道各2个点位,其他街道各1个点位。具体点位为阳台山东站、元芬、龙华、清湖、观澜湖、松元厦、白石龙、长湖等8个重点地铁站周边区域。这是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率先破题,借助本土科技力量探索打造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严管”样本,更是破解超大城市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

  现象:关于“电鸡”乱停放投诉节节攀升

  “以前从地铁口出来,电动自行车能从出口排到十字路口,行人得侧着身子‘钻缝’走。”在阳台山东站通勤的市民李女士对曾经的乱象记忆犹新。作为深圳地铁6号线的最大客流站点之一,阳台山东站工作日日均客流达6万人次,周末更是突破8万人次,庞大的客流量催生出1.5万辆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需求,而区域内规划车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极为突出。

  今年2月,南都奥一网“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栏目曾实地走访龙岗、龙华、宝安等区地铁站,发现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已演变为系统性顽疾。据了解,阳台山东站地铁口日均违停电动自行车数量最高时达1200多台,曾有市民调侃:“英雄难过阳台山东,过个马路像跳芭蕾。”这并非个例,在清湖地铁站D口,公交站禁停区被电动自行车占据,公交车无法正常进站,乘客不得不穿行“车阵”到马路中央上车。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突破550万辆,每平方公里达2754辆,每3人就有1辆。但全市仅28%道路设有非机动车道,地铁口等交通枢纽的停车位缺口尤为明显。以龙岗区五和地铁站为例,周边居住人口9.7万,早晚高峰4个出入口日均停放电动自行车3000-4000台次,远超2500个规划车位,50米内未划线区域成“抢位战场”。

  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不仅影响通行,更藏着安全隐患。2024年以来,市民关于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投诉节节攀升,地铁口周边更是重灾区,“管理者没抓手、老百姓无章可循、社会面没有形成共识”成为治理的三大堵点。  

  破局:为释放公共空间而非为难市民

  “过去靠人工巡逻劝导,工作人员天天下场‘挪车’,还是赶不上乱停速度。”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在采访中直言传统治理的困境。此次专项整治的核心突破,在于引入AI 3D建模这一“黑科技”,构建起智能化、高精度的电动自行车停放识别体系。

  这项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新兴技术,核心源于点云渲染优化和概率辐射场建模,相比Mesh建模、体素渲染等传统技术,兼具高精度、低算力开销优势,且支持动态目标跟踪与更新,已成为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热点。该技术可凭借高精度建模、实时动态监测、低算力需求及可视化分析等特点,精准还原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景,识别车辆位置、停放时长等关键信息,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长期停放电动自行车。这种“科技赋能”的治理模式,让监管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准治理”,效率将大大提升。

  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称,地铁口是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重灾区,我们有信心依靠技术和规则创新,通过深耕“数智治理”,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逐步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

  治理并非“一刀切”,而是分级分类、柔性疏导。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停放时长的电动自行车实施差异化处置,龙华区将采取分级分类、柔性疏导、依法依规的方式,分试点攻坚、深化攻坚、全面铺开三个阶段展开,确保兼顾治理效能与群众权益。

  据了解,本次行动力争实现短期内重点区域电动自行车动态清理、公共空间初步释放,中期全区重点商圈、大型写字楼周边公共区域电动自行车动态规范管控,推动城区核心商业区域市容秩序显著改善,长期优化市容秩序、城区面貌彻底改变、居民生活品质跃升的系统治理目标。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整治方式是“迁移保管”而非执法处罚,车主随时可取回车辆,“目的是释放公共空间,而非为难市民”。

  变革:严管乱停放,大力扩充停车资源

  “治理电动自行车乱象,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此次行动的核心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而非政府单方面强制管理。

  在“疏堵结合”的治理思路下,龙华区一方面严管乱停放,另一方面大力扩充停车资源。各街道按“能划尽划、应划尽划”原则,在地铁口、商圈周边新增划线车位。以大浪街道为例,2024年10月以来,该街道在阳台山东站周边,通过清理长期停放车辆、规范共享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利用闲置边角地等方式,新增停车位上千个,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

  为畅通民意渠道,龙华区开设了网上投诉平台,市民发现长期占用停车位的电动自行车,可通过“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拍照上传,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同时,市民也可以通过该渠道反馈治理行动中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建议。

  “以前乱停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则不清晰。”在清湖地铁站,刚停好车的市民陈先生说,如今规则明确、标识清晰,停车更方便了。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治理理念的转变——从“强制约束”到“规则引领”,让市民在有序环境中逐步养成文明习惯。  

  观点

  南方民间智库社会矛盾第三方评议中心首席评议专家、律师臧建:

  建议在具体执行时严管理与优服务并重  

  “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将被迁移,是否合理?”整治行动启动后,部分市民提出疑问。为此,记者联系了南方民间智库社会矛盾第三方评议中心首席评议专家、律师臧建进行解读。

  臧建认为,地铁口电动车的无序停放,特别是长期滞留,挤压了公共空间,一定程度影响了其他市民的停放权益,成为管理的痛点之一。

  龙华城管的创新举措,出发点是为了平衡公众利益,是为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敢于担当敢于创新,值得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这个创新关键在于如何把这种基于公共利益和现实需要的行政管理实践,做得更规范、更人性化、更能体现服务精神,从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赢得理解、形成共识,最终为可能的规则固化奠定基础。

  同时对于创新举措,先行先试的同时,也需要认真研究论证。龙华城管的举措,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到了充分告知提示和便捷查询车辆去向的重要性。建议在具体执行时,既要加强管理,也要注重提升服务,要充分考虑到比例原则和便民原则。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蒋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