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黄宾虹、蒋兆和、戴泽、黎明等大师名家画作扎堆亮相深圳
“我负丹青”“怀抱古今”“随潮流来”“走荒草径”

关山月美术馆展出的“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展览现场。

“怀抱古今:黎明研究展”展览现场。

深圳美术馆“我负丹青——吴冠中艺术展·深圳特展”展览现场。
近期,深圳美术馆先后推出“我负丹青——吴冠中艺术展·深圳特展”“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大型艺术展、“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展;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展览”“怀抱古今:黎明研究展”;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推出“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展览;何香凝美术馆有“张荔英·此心安处”展览;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主办“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 鸿鹄高飞——赵冷月书法特展”,名家展览纷至沓来,让这个暑假的“含艺度”骤然上升。
吴冠中、黄宾虹、蒋兆和、关山月、戴泽、黎明、张荔英、赵冷月,这些名家与大师作品在深圳扎堆亮相,让深圳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大饱眼福,愉悦心灵。这些大展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历史回顾,既有艺术家对艺术的深刻洞见,也有艺术家与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关系呈现。大展云集不仅丰富了深圳的文化氛围,也极大地提升了深圳的文化品位,更为专业领域的观众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让深圳融入中国20世纪美术史的话语场域,展现出中国书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脉络。
深圳美术馆
吴冠中长期从事油画民族化实践
作品《游园惊梦》等富有东方审美趣味
近期,深圳美术馆的展览都做得特别用心,也极具创想。“我负丹青——吴冠中艺术展·深圳特展”(展期:2025年5月30日至9月7日)是“美术菁英在深圳”展览系列之一。吴冠中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艺术家,他终其一生致力于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进程产生过极大影响。吴冠中兼取中西绘画特色,长期从事油画民族化实践,其油画清新明快,富于抒情意味。后又从事水墨画创新,其画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注重点、线、与墨块交融的韵律感,注重形式美,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和现代气息。其艺术特色还体现在他对江南水乡题材的深情表达。
此次展览是时隔45年,吴冠中艺术展再度在深圳举行。展览以吴冠中的自述为线索,为观众呈现深圳美术馆与浙江美术馆两家美术馆收藏的吴冠中佳作、吴冠中师友赠予他的艺术精品、文献手稿等展品,让观众一瞥吴冠中艺术风采。展览还特别梳理了吴冠中与深圳的艺术情缘。从1980年首次在深圳展览馆举办个展,到1985年参与深圳美术节、1993年指导“博雅”油画大赛,用他的话说,他对深圳有感情。此次展览精心撷取了62件“吉光片羽”——既有深圳美术馆藏《夜重庆》《向日葵》等与城市记忆共振的佳作,也有浙江美术馆珍藏的《游园惊梦》《春》等富有东方审美趣味的油画、云南行速写、师友赠作及晚年抽象水墨,从“地域关联”与“艺术哲思”双维度,拼贴出一位革新者的精神图谱。
“我随潮流来——戴泽的跨世纪目光”大型艺术展(展期:2025年7月25日至11月9日)汇集艺术家戴泽(1922—2023)80余年艺术生涯的代表作,涵盖油画、水彩、素描等百余件珍贵作品,以“集体与个体的对话”为学术主线,通过五大板块系统呈现其如何平衡时代使命与个人艺术追求,折射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共同命题。
此次展览中的戴泽海洋题材作品是首次系统呈现,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作为艺术家与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契约,其作品中涌动的潮汐、停泊的船舶、劳作的海民,与深圳“向海而生”的城市基因形成时空共振。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艺术巨匠。他以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坚实的笔墨功力,在“山水画现代性转化”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极具个人风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道路。他不仅是画家,更是文人、学者和旅行者,怀抱对自然与传统的敬畏与热爱,始终以“山川为友、笔墨为道”,在笔底绘写万象苍茫,追寻“浑厚华滋”的美学理想。他躬耕书斋,研读金石典籍,深入山川田野,他的山水画,不是简单的图景描摹,而是一种精神的写照与文化理想的寄托。
“爱好溪山为写真——黄宾虹山水之旅与艺术创作”展览(展期:2025年7月25日至11月9日)涵括黄宾虹各时期山水画代表作,并辅以对联、信件、手稿、印章等重要展品及文献,构建出一条完整的“山水之旅”脉络。展览也是深圳美术馆“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家系列”的首期项目,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展示20世纪中国重要书画家的经典作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讨中国书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脉络与思想张力。
关山月美术馆
黎明作品彩墨交融展现独特韵味
延伸岭南画派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1940年,年仅11岁的黎明(1929-2023)拜入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门下,成为高师晚年最器重的弟子与得力助手,他不仅全面继承了高师“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更在笔墨技法与艺术精神层面深获精髓,传承创新。黎明始终以师法自然为根基,注重写生实践,将传统水墨的写意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法巧妙融合。他通过不断锤炼技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雄奇与精炼相得益彰,彩墨交融中展现独特韵味,其作品既保持着岭南画派的地域特色,又展现出超越传统的艺术追求。
8月16日,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的“怀抱古今:黎明研究展”在该馆开幕。画家黎明作为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的杰出代表、香港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其艺术成就在港粤澳均具有影响。黎明一生从艺83年,创作大量中国画作品。他精于花鸟,长于山水,善写人物,兼工带写,题材广泛,尤以善写孔雀而闻名。此次展览精选了黎明112件画作,创作时间从1940年到2018年,包含了其一生不同时期的作品,全面展示黎明的艺术全貌,是对他毕生创作的梳理、回顾与研究。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
黎明毕生致力于岭南画派的弘扬与发展,他继承高剑父先生的艺术精神,岭南画派的美学理念与技法体系,并在香港重组“春潮画会”,通过不断拓展,使岭南画派艺术从岭南本土走向国际舞台,推动了这一艺术流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传承创新,他成为粤港澳地区重要的文化使者,尤其在粤港两地形成文化共振。
“关山月美术馆开馆以来就持续深入实施‘关山月与岭南画派研究’系列展览的策划、研究、展示工作,近年来持续深化与港澳地区合作。‘怀抱古今:黎明研究展’就是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延伸岭南画派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希望这一系列活动成为粤港澳传统艺术生态的纽带,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建设奉上应尽的力量。”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在展览前言中表示。
以艺术为媒,让历史的烽火化作精神的丰碑。正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的“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展期:2025年6月25日至2026年6月10日),是该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精心策划推出的特展,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此次展览以30余件馆藏珍品为主线,通过关山月的艺术实践,勾连起民族救亡与复兴的精神脉络,深刻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
上世纪30年代末,面对民族危难,青年关山月毅然迈向烽火艺坛。在抗战洪流中,他自觉肩负民族安危,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投身救亡图存的文艺事业,开启了以抗战画和行旅写生表达民族振兴理想的创作征途。他的艺术生涯,始于一场“从城市撤退”的个人流亡,却以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笔下的风雪山川、流民背影,既是民族的集体伤痕,更是中国艺术家“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信仰践行。此次展览以“烽火铸骨”为主题,通过五大板块系统呈现其从流亡途中的苦难记录到新中国山河新貌的创作历程,展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崛起的历史必然。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蒋兆和将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造型融合
建构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水墨人物画体系
在20世纪中国画发展历程中,蒋兆和(1904-1986)是一位跳不过去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作为推促国画人物画进一大步者,蒋兆和从油画处女作《黄包车夫的家庭》始,便开启了他聚焦现实人生价值以突破题材范式的变革之路。继之,《一个铜子一碗茶》《迷途的羔羊》《卖子图》《朱门酒肉臭》《与阿Q像》等作的相继问世,不断淬炼着蒋兆和揭露底层人民生活与社会残酷真相的决心。他于1943年完成的《流民图》奠定了中国现代写实主义人物画的光辉顶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画作品。艺术语言方面,蒋兆和在继承了徐悲鸿写实主义主张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写实水墨技法的完善与开拓,逐步确立了以中国画造型法则为主,素描造型法则为从,运用皴擦笔法建立人物体面结构的现代水墨人物画道路。美术教育方面,蒋兆和根据创作经验与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了中国画素描教学的改革方案,培养了一代代的学子,先后影响了李斛、石鲁、王盛烈等人物画家。
7月29日,“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展览(展期:2025年7月23日至10月21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开幕式,此次展览遴选汇集了蒋兆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83件展出。展览在结构上选择以时序为主线,以主题为辅的策展思路,形成了“漫步街头”“春望人间”“往还古今”“艺为人生”四个主题单元。此次展览是蒋兆和的作品在时隔44年之后,再次与深圳观众见面。
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宏大叙事中,蒋兆和的艺术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开创性地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造型融合,建构了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水墨人物画体系。无论是历史人物的铮铮风骨,还是市井百姓的悲欢离合,在他的笔下都升华为艺术理念与生命感悟的真诚写照。他以现实主义之笔直指人性本质,以人文关怀之心叩问社会现实,在艺术表现与精神维度上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当代性。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追求,让他在时代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独树一帜的“荒草径”,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范式。
作为“艺术+科技”探索的先行者,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致力于20世纪艺术经典的当代转化与传播。自开馆以来,通过“时代的当代”系列展览,先后呈现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徐悲鸿等大师的跨时代对话。2025年该馆继续深化该系列研究,推出“蒋兆和:属于我的荒草径”特展。此次展览通过数字交互、AI生成等创新技术,让水墨人物在光影中“苏醒”,实现传统笔墨与智能算法的跨时空对话。这一实践,既彰显深圳的科技艺术融合基因,也是对蒋兆和人文精神的当代续写。
蒋兆和的艺术启示公众,在科技重塑艺术表达的今天,艺术的核心价值始终源于对现实的凝视与人性的观照。这条“荒草径”连接着传统与当代,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平台。主办方表示,期待每一位走进展览的观众,都能获得独特的美学感悟与精神共鸣。
何香凝美术馆
张荔英作品“如实描绘人们的生活
鲜活、生动且充满生机”
对于深圳观众,艺术家张荔英(1906-1993)或许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字,她也是游离在中国20世纪美术史之外的一位重要华人艺术家。作为一位流散于新加坡的华人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呈现了从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艺术的典型样态。无论是早年描绘乡土中国(包括岭南与客家)题材的作品,还是到新加坡定居之后表现南洋生活的热带风情,都展现了将东方美学融入油画创作的大胆尝试。
8月9日,由何香凝美术馆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张荔英·此心安处”展览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张荔英自1947年上海个展后,首次在中国系统性呈现其艺术生涯全景;这也是继2020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张荔英举办重要回顾展之后,首度开启国际巡展,张荔英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约60件画作及80余件珍贵文献,自新加坡远道而来,呈现于中国观众面前。展览将持续至12月7日。
此次展览,是一场跨越时空与国界的珍贵重逢。作为新加坡现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张荔英的一生恰是一部流动的文化对话史:她出身中国显赫富商家族,早年嫁与民国时期知名外交家陈友仁,最终在新加坡安度余生。她自认使命在于“如实描绘人们的生活——鲜活、生动且充满生机”。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何香凝美术馆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承何香凝的艺术精神,致力于构建女性艺术研究的学术体系,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聚焦亚洲杰出女性艺术家张荔英的大型回顾展,正是这一使命的生动体现。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在开幕式上表示,张荔英是近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璀璨的明星,她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将后印象派技法淬炼升华,创作出一系列饱含生命力的作品。她的个案,为我们重新审视近代艺术思潮在中国、在亚洲的生发、延续,并在各自的地域文化中塑造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维度。他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像张荔英这样的文化使者正被重新发现。这些艺术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创新必然植根于传统的沃土,而文明的活力正来自持续的对话交融。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