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特区45周年坐标下的龙华“十四五”答卷

龙华区以战略担当与改革创新绘就“智造强区”发展新蓝海筑牢“十五五”跨越根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小玲 刘庚怀 08-26 02:00

  晨光里的北站国际商务区。

  战略担当淬炼“奋斗龙华”本色,改革创新勇拓发展新蓝海。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坐标上,龙华区以分量十足的“十四五”发展优秀答卷,为特区精神写下新时代的生动注脚。五载耕耘,龙华区以“粤港澳创新型中轴新城”的使命担当,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在城区蝶变的画卷中精雕细琢,在民生改善的实践里温暖作答,清晰勾勒出从“制造大区”向“智造强区”的历史性跨越。这份实打实的发展成果,为深圳率先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最硬核的“龙华支撑”,也为“十五五”时期龙华的跨越发展筑牢根基。

  战略定位历史性提升

  “数字龙华、都市核心”引领能级跃迁  

  “十四五”期间,龙华区直面历史欠账较多、资源要素趋紧、城区功能待补的多重挑战,以战略眼光谋全局,以系统思维破难题,实现战略定位的历史性跃升。锚定新技术、新产业、新城区、新环境“四新融合”发展路径,龙华区对产业体系、城区品质、民生福祉进行整体性重塑、系统性布局,以破局者的魄力,在战略定位、产业结构、发展动能、空间形态、民生幸福、生态品质、改革创新、治理效能等八大重要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发展。

  “十四五”期间,龙华区战略定位实现历史性提升。以“数字龙华、都市核心”为核心,龙华区的区域发展能级显著提升,成为深圳新兴产业高地和时尚产业新城。南部民治、龙华街道纳入都市核心区,北部龙华中心晋升为市级功能中心,形成“南北双中心”空间格局。亮眼的发展成绩背后,龙华区在产业结构、发展动能、空间形态三大关键领域完成突破性转型。

  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龙华区整体性重塑产业结构,确立数字经济核心地位,从数字经济“先行区”跃升“核心区”;构建“新制造+新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国际医疗器械城、能源科技城纳入市级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序列。产业实力持续突破,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成功突破6500亿元,稳稳跻身全市第一梯队。经济总量实现跃升,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3154.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1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3.27亿元,进出口总额5611亿元,居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22位。

  创新主体培育同样成绩斐然,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加速崛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梯队持续优化,上市企业数量突破40家,经济韧性显著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0位,拥有2家世界级灯塔工厂、3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84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43%。

  “十四五”期间,龙华区彻底扭转发展动能结构,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创新载体突破性布局,高等院校实现零的突破,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创新载体349家,电子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顺利开工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获批上市,全球首台5.0T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实现国产,集成电路光学检测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国高企业突破4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至2940家,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15%。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累计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384人、高层次团队25家,各类人才总量超90万人。  

  民生幸福跨越式发展

  优质资源普惠,织密民生保障“幸福网” 

  龙华区始终将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医疗、教育、文体、社保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医疗资源优质供给,三甲医院从1家到5家,增长400%,新增床位超6000张。教育资源扩容增效,建成教育集团30个,新增公办学校(校区)83所、公办幼儿园141所,新增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位超过10万座。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大型文体场馆,入选省第四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公共体育设施总面积为561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为52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更加完善,龙华人才园获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龙华就业第一站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典型经验,劳动争议调解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一老一小”协同发展经验做法获评全国“2024年度民生工程”案例。

  龙华区生态品质实现持续性改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创建近零碳示范项目10个,完成13个园区绿色低碳化改造。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9%,PM2.5平均浓度18.5微克/立方米,观澜河国考企坪断面连续四年达到地表水Ⅲ类。生态本底不断夯实,持续推进绿美龙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制定“山海连城计划”概念城市设计实施方案,创新性谋划南北“双十园连通”亮点项目群;治理效能实现创新性提升。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经验获中央政法委推荐;丹湖等7个社区获评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政务公开工作经验连续四年获国办推广,数字政府考核、政务公开考核连续多年全市第一。  

  探索“人城产”融合发展

  全力推动“再造一个新龙华”  

  龙华区的“十四五”答卷,既是对过往奋斗征程的铿锵总结,更是擘画未来发展蓝图的鲜明昭示。“十四五”期间,龙华区滚动推进4轮平方公里级大地块整备项目,成功释放超13平方公里优质产业空间。其创新实践的“超大型城市大地块整备模式”,获《人民日报》等报道。

  战略机遇与空间规划的同频共振,让龙华区的发展格局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开发格局中,龙华区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一方面将龙华区的民治街道和龙华街道纳入都市核心区;另一方面将龙华北部定位为深圳市的城市功能中心,承担着综合性的城市中心职能。

  在此基础上,龙华区高标准空间规划格局持续优化,确定“一轴双心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明确中轴提升、北部提质、南部转型的空间优化路径。其中“一轴”是依托观澜河、梅观大道、龙澜大道三条发展廊道,形成贯通南北的复合中轴。“双心”是指南北两个中心。“多点”是由七个重点片区构成,是龙华区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节点。

  以南北“双中心”建设为核心抓手,龙华区正全力推动“再造一个新龙华”的宏伟目标落地。南中心是以深圳北站、梅林关、华南物流园“三位一体”规划建设数字核心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打造深港与世界合作的交互窗口。重点辐射梅林关片区、龙华中轴数字产业核心区、龙华超级商圈。北中心是以鹭湖片区为核心,高水平规划市级功能中心,建设深圳都市圈战略支点,湾区数字经济创新中枢,打造深圳第三圈层出圈发展的战略首地。重点辐射九龙山数字城、鹭湖中心城、大浪时尚小镇、观澜文化小镇。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龙华区的发展蓝图更趋清晰。“十五五”期间,龙华区将以重点片区为载体,推动融合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探索具有龙华特色的“人城产”融合发展样本,助力龙华实现第四次历史性飞跃。

  从培育新质生产力激活产业动能,到优化城市空间拓展发展维度;从破解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难题提升幸福指数,到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龙华区始终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融入血脉。

  面向“十五五”新时代发展机遇,龙华区正从“十四五”的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的使命担当,必将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勇立潮头,以新锐之城的改革魄力探索发展新路子,在“十五五”新征程中全力打造驱动深圳发展的“区域强劲引擎”。 

  文:张小玲 刘庚怀

  制版:李斌 邓诗君 陈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