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新莲小学:
打造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融合新范式

新莲小学首届诗词大会之诗词争霸赛颁奖现场。

新莲小学AI“梦笔”赋能习作教学校本研修活动。
2025年夏,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山北麓,一方素雅匾额高悬于新莲小学校门。苍劲雄浑的“新莲小学”四字如松立岩崖,落款处“顾明远”三字似莲茎挺立——这是96岁的知名教育家顾明远亲笔题写的校名,也是对新莲小学“出淤泥而不染”校魂的有力呼应。
一场关于AI教育的重磅盛会将成为新莲小学的“年度盛会”——“千课万人”深圳AI赋能特色学校考察活动将于今年年底在深圳市福田区新莲小学举行。届时,来自全国的200余位小学校长将汇聚新莲小学,共同探索AI教育的前沿实践。
为什么是新莲小学?这所学校为何能引起全国聚焦?近年来,新莲小学在AI教育、课程迭代、教育评价体系变革等方面不断推出精彩实践,已初步形成可观成果。其中,将传统文化与前沿技术相结合的探索,成为了新莲小学瞩目亮眼的教育名片。
如何使人工智能真正融入教育现场
新莲小学已成为“未来学校样本”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如何使其真正融入教育现场,赋能常态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新莲小学以一场扎实而富有创见的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真正令新莲小学走出深圳、引起全国教育界关注的,正是一个个真实、鲜活且具有传播力的教学场景:2025年年初,“00后”语文教师周倩慧借助DeepSeek创作剧本并指导学生排演,相关视频获全网超百万流量,成为AI赋能课堂创新的现象级案例;同年春季开学,学校又以“DeepSeek的邀请:爱上苏东坡”为主题,打造沉浸式开学典礼——学生通过AI诗词互动、虚拟场景穿越等方式,“对话”苏轼、体悟词心,让宋韵风华在技术加持下真正“活”了起来。
AI时代如何教语文?今年5月,广东省肖绍国名校长工作室第四阶段研修活动在新莲小学成功举办。本次研修以“在AI时代安安静静地教语文”为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浪潮下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路径。活动吸引了深圳500多名教师参与。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研修活动为AI时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范例,未来将怀揣着对语文教育的热忱,继续在这片诗意的天地中耕耘,期待培育出更多向阳而生的花朵。
今年6月,校长肖绍国执教了一堂AI深度融合的写作课——《_____即景》,标志着学校智慧教育建设正式迈入“深水区”。该课最大突破是引入AI辅助写作工具“梦笔”。它并非替代师生创作,而是作为“智能协作者”和“灵感激发者”,无缝嵌入教学全流程:从智能拓展经典范文、提供实时写作反馈,到生成互动评星与个性化学习报告,乃至激发即兴创作欲望。“梦笔”的应用,构建出“工具赋能—诊断精准—数据驱动”的闭环教学链,实现了写作教学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重大范式转型。
今年,新莲小学首届“明月几时有”中华诗词大会也成功举办。整场活动以“月光之舟”为意象,融合AI情境营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文化体验,将近一个月的赛事化作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旅程。学子们不仅背诵诗句,更在华裳吟诵、虚拟漫游和集体创作中亲近诗词,真正让“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办学理念落地为可感、可咏、可传承的教育实践。
也正因这些前沿、系统且可推广的探索,新莲小学已迅速成长为全国校长考察AI教育实践的重要现场,成为一个将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肌理、赋能立德树人的“未来学校样本”。
大力推进“一亭四园十馆”建设
打造融汇古典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新型学习生态
目前,新莲小学正在大力推进“一亭四园十馆”的建设,促进校园空间的重构与教育场景的再造,打造一个融汇古典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学习生态。其中,“一亭”即校园中央的“湖心亭”,取自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文学意境,已成为学校文化仪典的重要场所。每逢开学、毕业、传统节日等时刻,师生皆汇聚于此,诵读经典、展示才艺,在现实场景中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四园”分别为秋声园、爱莲园、承天园与湖心园,各自以经典文学作品为精神内核,融合现代景观设计与数字技术,形成“可游、可感、可学”的意境空间。
这些“园”并不是简单地在楼宇间复制古典园林,而是让每一处空间都能与孩子们产生精神共鸣。湖心亭在新生入学、毕业生送别等关键节点发挥着文化浸润作用;“秋声园”以无土栽培技术再现“秋声赋”的意境;“爱莲园”用枯山水艺术诠释“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承天园”则通过数字技术让孩子们“穿越”到苏轼笔下的承天寺夜游场景。这种文化场景化的实践,让古典文学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记忆走向体验。
如果说“四园”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那么“十馆”则展现了新莲小学在科技赋能下对未来教育的前瞻思考。该校将普通功能室升级为十个主题鲜明的专业馆:医学馆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合作开发的儿童医学启蒙课程,由专业医生授课;作为深圳唯一的少儿天文启蒙课程空间,天文馆配备专业级望远镜;未来馆部署大模型本地化系统,实现课堂教学的全息数据画像;融合馆实践“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理念;戏剧馆、思维馆、模联馆分别成为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创新实验室;木工馆和缝纫馆则让学生体验从设计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校史馆广泛收集新莲小学建校30多年以来的校史素材,打造一个学生视角的大思政空间。
“十馆不是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教育生态的重构。”学校负责人强调,“每个馆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学科融合。”这种学科空间专业化的改造,打破了传统教室的边界,探索了更多新的可能。
校园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更是赋能成长、滋养梦想的生命场域
还有许多生动的教育创新,在新莲小学持续诞生。又比如,在新莲小学,传统的“三好学生”评比已经被一套名为“梦想银行”的成长激励系统所革新。“我们通过发行‘梦想币’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梦想币并不是真的钱币,也不是‘分数’,不是简单的物质奖励,而是成长可视化的载体。”学校负责人表示。这一评价系统包含“梦想之星”、“梦想班级”、“梦想喜报”等系列标准,通过“梦想币”的积累与流通,构建了别具一格的“学生成长体系”。
学校建设了一个集声画、网络、直播于一体的平台——“小荷大舞台”。校方期望,让小荷大舞台成为每个学生崭露头角的地方,要把登上小荷大舞台作为孩子无比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这种“激励”方式,超越了传统的物质奖励和分数评价,也是一次可贵的创新。
在新莲小学,教育的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正真切地在课堂中生长,在技术中浸润,在文化中扎根。AI赋能的教学变革、“一亭四园十馆”的空间重构、“梦想银行”与“小荷大舞台”的激励创新,共同勾勒出一幅“人为本、技为用、文为脉”的教育新图景。这里,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启迪思维、温润情感的伙伴;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中的静止知识,而变为可感、可触、可共创的活态体验;校园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赋能成长、滋养梦想的生命场域。新莲小学正以系统性的教育创新与实践,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生动、精彩、卓越的“新莲方案”。
文:周正阳 朱丹
制版:李思萌 崔智超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