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652家社康设午间门诊 659家有夜诊

家庭医生签约760万人,今年上半年社康家庭病床已突破1.3万张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韩成良 09-02 00:20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45年里,这座城市跑出令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常住人口从1980年的32万飙升到2024年的近1800万。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民生挑战随之而来。早在1996年,深圳开始啃基层医疗改革的“硬骨头”,全国首家社康在水库新村揭牌运行;2009年,又首创了家庭医生服务。

  社康执行全市最低收费标准  

  据介绍,近年来深圳构建了“顶天立地”的医疗双引擎体系:“顶天”的是21家市级医疗中心,专治大病、难病、重病;“立地”的是21家基层医疗集团,由区属综合医院牵头,带领社康、康复、护理机构组成联盟,承包居民的健康管理和常见病诊疗。医院与社康融合发展,同属一个管理体系,社康成为医院开在社区的“健康便利店”。11家市属医院累计组建16个医防融合专家组进驻社康,手把手带教、看病、搞科研。同时,医院专科医生学习全科本领,考试合格后既可管病房重症患者,也能去社康看门诊。

  目前,全市共有652家社康开设午间门诊,659家提供夜间诊疗服务。价格方面,社康执行全市最低的第四档收费标准,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在三级医院基础上打8折,一般诊疗费仅10元/人次。医保报销比例也更具优势:三级医院报55%,二级医院65%,社康则高达75%。退休人员还能再享受5%的优惠,报销比例达到80%。  

  逾万名全科医生组建5453个团队  

  家庭医生服务是社康的一大亮点。截至2024年底,全市逾万名全科医生组建成5453个团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今年,深圳多部门联手为家庭医生服务“升级加码”,推出多种个性化服务包,并配套激励保障机制。签约居民可享受“VIP特权”:开慢病药最高报销90%,还能优先转诊大医院。

  社康的家庭病床服务自2012年首创以来不断拓展,2025年上半年已突破1.3万张。符合建床标准的患者在家就能换药、康复,按住院标准最高报销95%。这种服务不仅减少患者奔波,更成为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支点。

  在医养结合方面,深圳积极探索“两床融合”新机制,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专业照护。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健康管理服务率达88.47%,207.56万重点人群(含52.93万老年人)享受社区健康管理。此外,社康还为73.38万高血压患者、31.94万2型糖尿病患者设立专属档案,通过定期随访和个性化指导,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75.8%、64.1%。慢病高发的老年群体成了社康“铁粉”,68.15%老年人一年内至少去签约社康就诊4次。

  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社康还成为市民养生保健的好去处。174家社康中心(含4家社区医院)100%标配中医馆,659家社康站提供中医药服务。下班后,社康里常见打工人扎堆做推拿、理疗、针灸、艾灸、拔罐等保健项目。  

  社康年诊疗量增速近9%  

  2020年出台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为社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全市一半社康使用政府公配物业,剩余租赁物业由各区财政兜底。设备配置方面,全市社康已配备CT(含X光射线机)127台、彩超602台、DR122台,基本实现“每个街道至少一台X射线机或移动医疗车”。

  药品保障方面,社康慢性病用药目录从233种增至258种,常用降压药、降糖药、心脏病药选择更多。社康与三甲医院药品“一键共享”,慢性病患者一次能开4到12周的药量。还有专业药师加盟家庭医生团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人才保障方面,深圳将社康机构门诊补助最低标准提高到40元/人次,推行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改革。社康医务人员薪酬基本实现不低于举办医院同类同级人员水平,在社康工作、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可“超岗”聘任。目前,全市33.15%的社康中心达到国家级“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社康通”小程序用户突破1600万,社康年诊疗量保持近9%增速。

  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全科医学院院长梁万年评价道:“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坚持‘建高地’和‘打基础’并重,既符合国家推进紧密型医联体的发展方向,又探索出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

  数读

  每3个深圳人就有2人就医选社康

  市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市社康年诊疗量占全市门诊总量的38.7%,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居民已达760万人,签约覆盖率43%。如今,每3个深圳人中就有2人选择在家门口的社康中心就医。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通讯员 深卫信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