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勇气、有爱”致理中学教师用行动诠释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尖子生薄弱生分层辅导,融入心理疏导情感鼓励

致理中学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

致理中学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

致理中学教师共读好书。
在深圳市致理中学,教育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由无数个温暖的细节编织成的日常。这里有一群青年教师,他们以“好奇”为灯,探照教育创新的幽深小径;以“勇气”为帆,在育人的瀚海中破浪前行;更以“有爱”为底色,将陪伴写入每一个平凡的晨昏。
他们中,有人用游戏巧思化解学业压力,让班会成为笑声与思考的海洋;有人逐帧拆解动作,将“扭不开”的铅球少年送上冠军奖台;有人在深夜的灯光下与学生并肩打磨讲稿,把思辨的声音送上全国赛场;还有人让墙绘通向联合国,用艺术唤醒少年与世界对话的勇气。
他们或是热爱数学的引路人,让课堂褪去晦涩,充满活力;或是科创新锐,带领学生打破纪录,问鼎全国;或是泳池边的“心灵导师”,用一声声呐喊唤醒身体里的巨龙。他们相信,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灌输,而于点燃——点燃兴趣,点燃信心,点燃每一个年轻灵魂深处那簇渴望发光的火焰。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深圳市致理中学,聆听这些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看他们如何用日常点滴的坚持,重新书写“好老师”的定义。
“穿针引线”练协作 “解手链”开心结
2025年6月末,在高一(27)班的一节班会课上,青年教师董洪磊以一场精心设计的趣味活动,悄然卸下期末压在每个人肩头的紧张。
同学们分成三组,先后投入到“穿针引线”和“解手链”的团队游戏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都在无声地锤炼着他们的耐心、协作与沟通。突然,董老师虚晃一枪的“三!二……三!”倒计时,瞬间点燃全场的欢腾。在致理,教师们正以创意悄然践行着“好奇、勇气、有爱”的校训。他们用看似不经意的游戏,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我、携手共进的舞台,也让教育在笑声中自然发生。
老师定制“日投百球”计划 学生龙华区赛场夺冠
从游戏中的团队协作到赛场上的个人突破,教育的智慧在致理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正如董洪磊用游戏凝聚集体,杜志坤则用科学训练点燃了个体的光。建校之初,杜志坤老师受命组建学校首支田径队,迎接他的第一个挑战,是铅球选手张炜彬。这名学生臂力惊人,却苦于动作僵硬、“扭不开”身体,首次区运会成绩垫底。
杜老师没有急于加练力量,而是把训练场变成了实验室。他慢放国家队的训练视频,逐帧标注关节角度,引导张炜彬理解何为“力从地起”;他又定制“日投百球”计划,用重复将发力的逻辑写进肌肉记忆。一年后的龙华区赛场,张炜彬一举夺冠。颁奖时,杜老师将绣有“致知穷理,行健致远”的校旗披上学生肩头,说出那句让全场动容的话:“致理不扔废铁,只炼精钢——老师的责任,就是找到每个孩子的‘螺旋链’,让他们不仅能将铅球推远,更能把自信与决心,投进心灵的远方。”
陪伴学生备赛 斩获“外研社杯”广东赛区一等奖
“教育的意义,是让每颗星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奔赴浩瀚天地。”季珊珊老师正用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她以“好奇”捕捉每一处微光,用“勇气”破除成长的枷锁,更以“有爱”的温度滋养平凡的日常。
她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当赫景添同学在辩论中展现思辨锋芒,她以专业而系统的训练为支撑,从逻辑构建到表达呈现,陪伴他跨越备赛的每一个深夜,最终,赫景添同学斩获第21届“外研社杯”广东赛区一等奖,更在全国赛事中绽放光彩。
她坚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篮球赛场上,她是与队员们同心拼搏的队友,用信任激发斗志,用参与凝聚团队,最终共同赢得耀眼的胜利。步入高三,她始终以耐心与专业为帆,助力学子穿越题海迷雾,用教育实践让“好奇、勇气、有爱”的校训,成为照进现实的力量。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 作品入选联合国展览
如果说季珊珊老师是用温柔的守护让每颗星辰发光,那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江一楠老师则是以艺术为火种,唤醒少年们与世界对话的勇气。美术老师江一楠以艺术教育为媒介,深刻践行“教育是唤醒与点燃”的理念。他摒弃传统技法的单向传授,转而关注如何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地球生态实验室开展的墙绘创作项目中,他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视觉语言,使学科认知与艺术表达在创作过程中深度融合。此后,他进一步将教学维度从技法训练提升至价值塑造层面,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鼓励他们用艺术创作表达青年一代的生态关怀与社会责任。这种教学创新最终结出硕果——学生作品入选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青少年主题展览,在国际舞台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思考与担当。
请学生吃饭倾听心声 在走廊设“移动辅导站”答疑
高三(29)班班主任毛凯文则用行动诠释了“陪伴型教育”的现代育人理念。“他不仅是老师,更是与我们共同成长、并肩拼搏的益友。”学生们这样评价到。
毛老师深谙“教育即关系”的育人哲学,将教育场域从教室延伸至食堂、走廊与操场:他常常自费请学生吃饭,倾听学生心声,在走廊设立“移动辅导站”实时答疑,以身体力行的陪伴消解高三学生的焦虑与孤独。这些看似日常的举动,实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非正式教育互动,有效构建了信任、开放、支持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治理中,他秉持“主体性教育”原则,通过班会自主策划、英语演讲全员参与、班服设计民主决策等机制,将班级打造成既彰显个性又强化归属感的生命场域。在各级各类学校联考中,该班整体成绩都体现出特别大的优势。
每晚利用晚自习时间 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
教育的姿态虽有不同,温暖却总相通。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五四好青年张哲然老师正用另一种方式,点亮学生心中的灯。他秉持“让学生爱上数学”的理念,不断钻研教学、深耕课堂,多次荣获校优秀班主任、年度考核优秀、十佳班集体等荣誉。
课堂之外,张老师更是学生身边的“暖心守护者”。他将空教室变为课后辅导室,每晚利用晚自习时间,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开展个性化指导:从答题卡的面批面改,到尖子生与薄弱生的分层辅导,同时融入心理疏导与情感鼓励。高三(1)班李同学感慨道:“张老师不仅耐心辅导我解题,还分享自己高中时战胜数学难题的经历,让我信心倍增。”如今,他仍带着清华人那份理性与热忱,让教育成为一场点燃兴趣、守护成长的旅程。
指导学生获智能机器人赛事全国最高奖“创新之星”
王慧珍老师作为致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及致理科学院科创导师,虽从教仅两年,但指导的学生荣获教育部主办的智能机器人赛事全国最高奖“创新之星”,打破深圳高中生在该领域的历史纪录;并带领团队在教育部白名单赛事“AI未来科学家”项目中包揽全国冠亚军。
在这些成绩背后,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极致投入与坚定信念。在省赛前夕,她坚守备赛一线,指导学生优化方案、打磨细节;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分享行业动态,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引导学生以“好奇”之心钻研技术、研判对手
游泳队教练王伟将“好奇、勇气、有爱”的校训,融进每一道波纹、每一次转身之中。每一场游泳赛事的赛前,他引导学生以“好奇”之心钻研技术、研判对手,执着追问每个动作的极限;更以一句“享受比赛,你们已是我的骄傲”,让学生卸下心防,轻装上阵。赛中,他目光如炬,追随每一道波纹、每一次触壁,用呐喊传递“勇气”的力量,让学生无惧强手、无畏输赢。而在团队并肩前行时,他更将“有爱”化为彼此支撑的温度,让共同抵达成为最动人的教育诗篇。
在致理中学,教育是一场以信任为基石的漫长实践,是日复一日陪伴中的悄然点亮,更是一群青年教师与莘莘学子之间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他们以专业诠释“授业”的深度,用陪伴定义“传道”的温度。正如校训所言:“好奇、勇气、有爱”——这不仅是教育的理念,更是他们每一天的行动。在这里,教育真正成为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它照亮前路,让梦想清晰可触;它更浸润时光,让岁月厚重可期。 采写:南都记者 任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