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光明科学城 探路向未来

南都推出光明高质量发展深调研专题报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睦广 潘莹瑜 张小玲 09-19 01:17

  俯瞰深圳光明区科学公园,宇宙飞盘造型的观景台——科学顶。 IC供图

  站在光明科学公园的制高点——“科学顶”凭栏远眺,仿佛立于时空交汇的观察中枢,眼前并非静止的画卷,而是正在快进播放的城市发展华章。深圳市光明区的发展经历了由农场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再到科学城时代的变化。这三个阶段在碰撞融合中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出发展的强劲动能:昔日农场为光明留下蓝绿本底与开阔空间,工业制造根基升级为“硬科技”核心能力,科学城创新能量让科学突破到产业转化的链条加速运转……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7年来,光明的“城”长步伐铿锵。在大湾区以至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坐标的光明,加快建设“一城三区”,一座生机勃发的科学之城正拔节生长:这里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加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里探寻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新范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里构建人才“引育留用”生态链,加快形成人才“强引力场”……

  近期,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光明科学城)调研组深入光明建设和发展一线,从一个个科学、产业、人才的故事,看这座科学城如何探路未来。

  科学产业地标拔地而起

  “一城三区”正加快变成现实  

  合成生物研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卫光生命科学园、光明科技金融大厦……立于光明科学公园的“科学顶”,视线所及,一个个科学、产业地标拔地而起,朝气蓬勃的气息扑面而来。

  “科学顶”提供的不仅是一个360°的观景平台,更是一个时空交汇的观察中枢——光明从农场到科学城的跨时代跃迁,在此具象化。绿美光明的生机、产业引擎的动能、科学高地的锋芒,共同织就了生机勃勃的城区“生长图景”。在“科学顶”,登高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磅礴的“势”:在大湾区以至国家的创新版图上,光明正以先锋科学城的姿态,奏响“勇攀科学顶峰”的进行曲,向着更加光明的美好未来前行。

  光明锚定“一城三区”奋斗目标,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一城三区”,正加快从蓝图跃入现实。  

  创新活力奔涌

  探索科学与产业融合新范式  

  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领域,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目前,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达22个。这些创新载体,是光明科学城引领未来的重要布局。

  在光明,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等大科学装置陆续投用,正在成为策源原始创新的“加速器”、赋能产业发展的“强引擎”;深圳湾实验室在生物医学前沿和应用领域,光明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持续攻克科学、技术难题,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依托在深圳办学优势探索产教研协同的特色育人模式,深圳理工大学努力走出一条贯通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发展新路……光明科学城创新活力奔涌。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光明科学城不单为高风险、高回报的基础研究提供宝贵支持,更致力于打通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路。

  探索科学与产业融合的新范式,是光明科学城以先锋之姿探路未来的生动实践。

  在合成生物领域,“从0到1”“从1到100”,再拓展至规模化、市场化,在光明科学城都能找到支撑:这里的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向科研机构、高校和创新型企业开放共享,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成为示范样本……

  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周耀旗认为,光明提供了一个能将科学理想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最佳平台。他表示,一座真正的科学之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要产生顶级的论文,更要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加速转化为产品乃至产业。光明科学城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未来将进一步打破产学研之间的壁垒,深化打造“科研-技术-产业”创新生态。  

  破解产业共性瓶颈

  将缺失环节转化为“公共产品” 

  光明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着力夯实科技创新“硬核力”的同时,也在持续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在这里,产业集群发展能级的提升,不仅在于产业规模的壮大,还在于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的持续完善,构筑了更具内生活力与长远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样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重点验证技术重现性、量产可行性、质量可靠性和成本经济性,是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关键“中间站”,但中试平台建设的高投入、高风险也让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承担。

  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的中试转化基地,帮助企业完成“关键一跃”。“从实验室的几克样品到工厂的吨级量产,是‘生死的距离’”,深圳镝普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能源电池爆燃抑制材料,曾差点“倒”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上。因为光明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的赋能,企业“轻装上阵”,得到了快速发展。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能更好推动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院长周清杰看来,光明的“有为”,始终围绕着企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展开,扮演“服务者”“赋能者”的角色。

  “深入一线找各类企业发展的关键痛点,洞察产业共性瓶颈,再动用资源系统性解决,将缺失环节转化为产业链企业可享的‘公共产品’。”在周清杰看来,这是光明产业服务、产业生态构建的重要特点。  

  以事业聚才以环境留才

  成为人才心之所向  

  人才是光明科学城制胜长远的关键。光明科学城与“追光者”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光明科学城布局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与科研平台,对国内外科研人才形成强大引力场,这里给予创新充分的支持,让科学家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人生价值。布局在光明科学城的深圳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吸引了科学家邵佳航回国加入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因为在这里,他的科学梦想能加快实现。

  光明点燃产业升级的引擎,给各类人才带来了更多优质岗位。“光明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梦想实现的地方。”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霍丙忠说,光明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敢于大胆布局,人才能够各展其能。

  光明科学城实施“人才高地计划”,打造“创业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区,构建人才“引育留用”生态链。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饶浪说,光明既有事业发展平台,又有对人才的充分尊重与支持,还有优质生活圈和暖心服务,正是自己的“心之所向”。

  在光明,人才的奋斗有回响,梦想能绽放,未来更可期。

  “数”说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目前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22个。

  ●光明重点布局“3+3+1”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光明特点和光明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元,高性能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

  ●光明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支持人才各展其能。目前光明已集聚院士团队近60个、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600人,共161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  

  统筹:付可 杨红辉

  执行统筹:王睦广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潘莹瑜 张小玲

  摄影:南都记者 刘有志 许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