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

百年名校基因的“深圳表达”走出高质量办学发展之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正阳 09-30 01:00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校”。

  学校构建独具特色的“五三三智慧课堂”模式。

  学校党总支书记、执行校长宋锐。

  深圳,这座以创新为魂、以活力为脉的梦想之城,始终以开放的胸襟拥抱每一份拼搏的希冀,也为教育的勃发提供了丰沃的土壤。2021年,承载百年学术积淀与育人智慧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其卓越的教育理念深耕于鹏城之土,与深圳这座充满魄力的先行示范区强强联合,共同创办了由深圳市教育局直属管理的公办高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

  四载春秋,薪火相传。这所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学校,秉承“名校基因”与“特区精神”的双重滋养,以扎实的办学实践和持续攀升的教育质量,迅速在深圳基础教育领域树立起鲜明旗帜。它不仅兑现了“在深圳人民家门口打造一所崭新名校”的初心誓言,更以可见的成长与突破,为深圳教育注入一股清新而坚韧的力量,展现出未来教育的生动范式。

  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是如何将百年名校的办学经验与深圳的创新精神深度融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其背后,是一套以“家文化”为精神内核、以“精准教学”为实践抓手的完整育人体系,为深圳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特色鲜明、动能强劲的力量。

  精神移植与文化重塑:

  “家文化”打造有温度的育人共同体 

  “一所卓越的学校,首先应当是一个温暖的家。”这不仅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党总支书记、执行校长宋锐常说的话,更是他坚定的办学信念。在深圳这座以快节奏和高竞争著称的城市,学校自创立伊始,便明确将“家文化”置于办学理念的核心,将其视为抵御浮躁、凝聚人心的精神底色,全力为师生构筑一个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港湾。

  这种“家文化”,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学校管理与师生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中。宋锐校长将其朴素地概括为“四个好一点”:校长对老师好一点,老师对学生好一点,老师教育学生对家长和自己好一点,师生共同对校长好一点。这简单的四个“好一点”,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闭环,让校园充满了人情味与温度。学校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链接,只有在温暖、信任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倾注热情,教育才能真正触及灵魂。

  在“家文化”的持续浸润下,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日益稳固。这不仅奠定了师生、同事、家校之间良性互动的底色,更塑造了学校“勇开风气,兼容并包”的内在灵魂——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包容学生的成长差异。一个生动的例证是,面对学生关于空调温度的建议,学校并未简单处理,而是耐心倾听、引导换位思考,将问题转化为一堂关于平等对话与相互尊重的实践课。这种深度信任的文化氛围,极大激发了师生的归属感与创造力,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理念创新与实践深耕:

  “精准教学”体系锻造高品质课堂  

  如果说“家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那么“精准教学”与“精心育人”则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将东北师大附中成熟的“五以”教学理念成功移植,并结合深圳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创新性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五三三智慧课堂”模式。

  学校创设的“五以”课堂理念,旨在重构课堂生态:它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目标,以情境问题激发思考,以知识综合应用深化学习,以师生双主体保障参与。这是对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根本性变革。为进一步巩固这一变革成果,学校创新性地构建了“五三三智慧课堂”模式,通过量化“教师三动”与“学生三动”,确保理念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估的教学实践。

  “教师三动”,即语言方法生动、方案思维灵动、观念思想能动。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成为课堂的“艺术家”与“思想者”,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用灵活的教学设计应对课堂生成,用富有启发性的引导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学生三动”,即动心、动脑、动手。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首先要“动心”,即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继而“动脑”,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最终“动手”,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教师三动”到“学生三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教到学的良性循环,确保了每一堂课的高效与高质。

  这一教学体系的实践成果斐然,尤其在科学教育领域。学校整合资源,打造了科学实验、人工智能、STEAM创客等“八大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域。建校仅四年,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竞赛中累计获奖高达320人次,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校”。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灵魂与赋能未来的统一。在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家文化”的温度与“精准教学”的精度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理想教育的生动模样。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成长的港湾。它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当百年名校的底蕴遇见特区沃土,便能孕育出最美的教育风景,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绽放光芒。

  资源整合与协同赋能:

  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新生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深谙协同发展的力量,自建校起便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并主动将其成功经验向外辐射,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共赢的教育新生态。

  对内,学校大力邀请大学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优秀企业家“进校园”,同时组织师生“进社区、进企业、进大学”。通过与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建钢构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学校为学生打开了认识前沿科技、感受社会脉动的窗口,极大地拓宽了育人边界。

  对外,学校积极承担名校的社会责任,将优质教育资源无私分享。作为粤桂协作教育帮扶的重要力量,学校多次接待来自广西桂林的骨干教师团队跟岗研修,通过课堂观摩、集体备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分享“五三三智慧课堂”等先进教学经验。此外,学校还与江西宁都县博生中学、广东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等学校签署结对帮扶协议,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提供系统性支持,将“共享、实践、交流”的帮扶理念落到实处。

  这种双向的资源流动与协同赋能,不仅提升了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也为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彰显了一所新时代名校的格局与担当。

  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以其鲜明的“家文化”与坚实的“精准教学”双翼,成功回应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命题。它不仅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扎下了品质之根,更以开放的姿态展现了新时代名校的担当。它的探索证明,真正的优质教育,既是成就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也是滋养共荣的教育生态。这条路,始于“家门口的好学校”,指向的却是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未来。

  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一所卓越学校的诞生,既需要对优良传统的坚守与传承,也离不开扎根现实、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从温暖人心的“家文化”,到严谨高效的“精准教学”,再到开放共赢的协同发展,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正以其独特的探索,为深圳这座先行示范之城贡献着教育的智慧与力量,续写着百年名校在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