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过一条路,到停留一片景
宝安提升城市品质 解题“城市为谁而建”

9月26日,新一代文化综合体“湾区之眼”正式开业。
你有多久,没有真正地漫步于一条街巷?我们习惯了用通勤时间计算一条路的价值,用导航软件规划最短的路径。我们总是匆匆路过,而那些街角的偶遇与树下的闲谈,正成为稀缺的浪漫。当街道沦为“通道”,生活便失去了最生动的剧场。
当前,深圳市宝安区正以一场深刻的城市环境秩序整治,为“街道的唤醒和焕新”这一时代大题,写下开篇。通过滨海绿轴南区建设与海秀路改造,宝安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借“一体化”设计无缝串联湾区书城、滨海绿轴及周边文化场馆,一个贯通南北、无界共享的“商旅漫享通廊”已跃然眼前。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构建无界城市客厅
伴随着9月26日新一代文化综合体“湾区之眼”的正式开业,宝安中心区滨海绿轴随之成为激活区域空间、串联人文与自然的关键节点。这片北接海滨广场、南连滨海文化公园的绿地,超越传统公园范畴,依托宝安中心区通海城市轴线,打造为集生态、文化、公共生活于一体的世界级城市客厅。
从设计细节看,绿轴中轴延伸海滨广场祥云铺装风格,串联海滨广场与湾区书城,拓展公园服务功能,方便行人安全便捷抵达“湾区之眼”、图书馆等文化建筑;海秀路段种植紫花风铃木打造繁花大道,辅以华灯提升品质;两侧小叶榄仁树阵搭配花境,以笔直树形与层次增强轴线端庄感与仪式感;海天路上盖段设活力剧场,雾喷系统兼顾儿童戏水与景观效果;西侧延续海滨广场水轴,以大面积水景增添灵动气息。此外,广场优化行人路线,快速串联图书馆、青少年宫、湾区书城、民俗馆四大文化建筑;“湾区之眼”屋顶还打造“BOOK”书城打卡点,开放草坪、花境与廊架间,大片簕杜鹃形成花海,将屋顶化作绿轴“小客厅”。
湾区书城与民俗馆的屋顶通过海天路上盖连廊相连,连廊内充分利用空间打造光伏发电屋面——其景观风格与绿轴中轴自然呼应,既可为书城供应清洁绿电,又能作为绿电节能科普宣传阵地。
“大道新生”赋能未来
从“路过”匆忙到“留下”的风景
宝华路,串联着湾区书城、壹方城、HOP国际、欢乐港湾等核心商业体,是宝安的“黄金中轴”。过去,它像通道,人们行色匆匆,“以前走这路,满脑子都是赶时间,”附近小区业主小如,一直挺遗憾,明明身处商圈核心,却总觉得热闹与自己无关。“把‘路过’,变成‘停留’,让商圈的繁华真正融进市民的日常里”,宝安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作为城市更新行动的“操刀者”,他们给出的答案是,把空间还给人。
改变的起点是“拓宽”。设计者大刀阔斧地“挤”出了14米宽的慢行空间,织就了一条“路侧公园带”。道路绿化与闲置空间被巧妙整合,内侧增植一排烂漫的花树,形成“两排林荫”的花漾公园。周边商铺前区的外摆空间与“湾区之眼”无缝衔接,咖啡的醇香与婆娑的树影一同摇曳,生活的诗意悄然生长。不远处,以“大湾区地图”为主题的互动广场正加速成型,未来,这里的互动雾森与科技灯光将营造出全家“云游湾区”的奇妙场景,一步一景间,这里已然成为年轻人向往的治愈空间。
如果说宝华路的改造是为“生活”添彩,那宝兴路的升级则是为“效率”赋能。宝兴路改造的探索,将天平向“人”的体验倾斜。一组数据印证着变化:路口行人过街距离缩短40%,部分人行坡度从7.5%的“困难模式”降至5%的“舒适模式”,路缘石与人行道实现“零高差”无障碍贯通,方便残疾人和老人出行,连骑行者也有了专属的“过街等待区”。
改变不止于路面。新的设计,选择了“打开”。宝安区城管局协调周边企业,打破建筑红线壁垒,将路侧绿化及商业前区空间一体化处理,拉平内外高差。开放的建筑外墙以柔和的台阶与花灌组合过渡,小叶榄仁等原有行道树被悉心保留。曾经的“通行障碍”,变成了如今的“商务休闲角”。
当“深圳速度”的内涵,从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惊叹,延伸至街角公园里从容漫步的温情,我们看到了新的“深圳节奏”,也看到了超大城市更新的“宝安样本”。
文:潘莹瑜 佟林霖 图:刘有志
制版:李思萌 王娟娟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