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支教队:
以“圳能量”点亮山城教育星空 书写“百千万工程”教育帮扶新答卷

晨诵午读课,福田驻河源市和平县支教队教师叶素菊通过“三读魔法”提升学生阅读量。
跨越百里群山,一支支福田支教队带着特区教育的先进理念与热忱抱负,在边远地区书写着教育帮扶的动人篇章。作为福田区教育局助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力量,支教团队以创新为笔、以坚守为墨,通过课堂革命、书香浸润、潜能激发等多元举措,为边远地区教育注入强劲“圳能量”,让城乡教育在共生共长中绽放光彩。
组团帮扶
支教工作既要“授人以鱼” 也要“授人以渔”
这些来自福田的支教教师都是深谙新课标新理念的资深教师,他们打造出一堂堂有温度的活力课堂,让每节课成为了孩子们的“充电站”“能量场”。他们“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他们要在支教的学校里留下一套可迁移的教学方法、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以及一种持续探索的教育精神,确保优质教育真正扎根、延续。
2024年8月,福田区赴河源市和平县新一学年支教队正式成团,15名队员奔赴当地7所学校。队长文国峰以多元读物串联时空坐标,让学生在文字中穿梭古今;副队长冉华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用“哪吒贴纸”激发学习动力;福华小学语文教师叶素菊推行“三读魔法”,通过晨诵午读课提升学生阅读量;上步小学顾冬梅老师打造英语角“国际沙龙”;景鹏小学谭红艳老师主动组建童声合唱团,让学生在悠扬歌声中浸润美育……他们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思维碰撞、能力生长的“充电站”,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主动建构的深度转变。
挺膺担当
“福田支教模式”展现 专业担当与教育温度
2024年8月,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选派张玉彬等15名优秀教师,赴肇庆市广宁县四所中小学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立足教学一线,设立六个名师工作室,聚焦核心素养落地,通过跨学科教学、课程思政、本土红色文化项目学习等多种路径,开展系列化、片区化的教研培训与送教下乡活动,有效带动当地教师专业成长。队员王兴老师荣获“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工作典型人物”称号。支教队以系统的组织、专业的引领和真挚的教育情怀,不仅推动了广宁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也为“福田支教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与公信力,展现了特区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秋季,来自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翰林学校、福田区深大附中创新中学和福田区外国语小学(景秀)的林会新、谢清良、谢燕芳三位教师赴博罗县开展支教工作,以“交流、融合、创新”为主题推动教育协作。林会新老师开设“菲尔兹数学实验班”,整合微课资源推动数字化教学;谢清良老师通过绘画展览与户外教学激活乡村美育,促进城乡艺术交流;谢燕芳老师将人工智能理念融入信息课堂,引导学生树立科技伦理观。支教团队还依托工作室开展教研,引进福田优质资源,捐赠智能课桌椅,多维度助力博罗教育提质,展现福田教师的专业担当与教育温度。
支教旗帜
以“圳能量”铸就 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新面貌
福田区积极构建教育帮扶长效机制,着力推动与帮扶地区教育的双向互动与共同成长。通过接收肇庆、河源等地骨干教师来区跟岗锻炼,同时,依托区教师发展中心专业力量,建设线上研修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结对共建方面,结对学校数量持续增长,以送教上门、联合教研等形式,推动教学理念与资源的双向流动。此外,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物资捐赠,切实助力帮扶地区教育条件提升,实现帮扶合作从“单向输出”向“双向奔赴”的深化。
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持续行动中,福田区教育局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教育答卷:不仅有力助推对口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更铸就了享誉全省的帮扶品牌。2023年,福田区荣获省级帮扶工作考核“优秀”等级,其模式成为深圳教育系统唯一获评“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先进的典型案例;2024年,福田经验再获省教育厅点名表扬,被权威专家誉为“全省支教帮扶工作的一面旗帜”,两名教师获评省级典型人物,获奖人数高居全省第一。这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标志着“福田模式”已成为区域教育协作的典范。
福田支教教师以专业与情怀践行着“教育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的庄严承诺。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育生态的重构者——在和平县点燃阅读之光,在广宁县深植课改之根,在博罗县播下创新之种。当一批批支教教师将“带不走的队伍”和“可持续的方法”留在山乡,教育的星星之火已渐成燎原之势。这支以“圳能量”铸就的支教旗帜,书写了“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教育答卷,照亮了一条以优质教育赋能区域协同发展、通往共同未来的希望之路。
文:周正阳
制版:李思萌 邹虹香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