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市民更接受家庭医生 近7成受访者会签约
市人大代表建议完善分级诊疗,让慢性病或者恢复期的患者能够下沉到社区

东莞寮步镇井巷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医生廖锦鹏在长坑旧围四巷为老人看诊。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日常的家庭医生服务,帮助居民实现了“不用跑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看医生”的便利。在此次疫情中,家庭医生重要性更突出了。据了解,东莞1108支家庭医生团队在疫情期间共上门排查108万人次。“这次疫情给家庭医生带来了考验,也带来了曝光的机会。”东城社区卫生中心公卫办主任朱耀文说,受疫情影响,东城社区卫生中心上线公众号预签约功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2500多人预签约家庭医生。“可以看到,东莞人的就医习惯和观念慢慢发生变化,更多人了解基层医疗机构,也就会有更多人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东莞市人大代表曾艺东说。
疫情期间
全市家庭医生上门排查超百万人次
大年初一当天,东城社区卫生中心得知有4名从湖北返莞人员落点在东城,包括中心公卫办主任朱耀文在内的家庭医生小组立即上门排查,这也是东城社区卫生中心第一次开展排查、检测工作。疫情最紧张的那40多天里,东城社区卫生中心45个家庭医生团队共上门排查超过38000人次。
石龙社区卫生中心的家庭医生在疫情期间同样“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在社区、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口、中心疾控部门等地方做排查工作,抗“疫”的家庭医生们还需要为有看病需求的患者解决问题。
“接收到求助信息后,我们先在电话里问诊,会把患者需要的药送或者寄过去。”石龙社区卫生中心金牌家庭医生陈伟杰说,一般来电的都是慢性病患者,因为出门受限,他们不方便到社区来取药和看病。陈伟杰粗略算了一下,在疫情期间,每天要处理大概40条咨询和求助信息。
在此次疫情中,东莞家庭医生重要性显现。南都记者了解到,截止到5月底,全市1108支家庭医生队伍疫情期间上门排查108万人次。其中,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期间家庭医生共进行核酸检测93127人次,高速排查671334人次,集中隔离观察2942人次……
“因为疫情,家庭医生出现的次数更多了,大家了解得更全面了。”朱耀文说,经过一条条村、一间间出租屋的排查,加深了居民对家庭医生的印象。
疫情增进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在疫情前期,大家是有点惊慌和担忧的。就像确诊出院患者,会叫我们不要穿工作服上门随访,怕受到歧视,这时我们的尊重会让患者更能接受和信任我们。”石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办主任周琼认为,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基础是与居民之间的信任。
周琼在接受采访时告诉南都记者,之前大家会觉得家庭医生只是在病房里看病的,甚至比不上综合医院的医生。“经过这次疫情,大家了解到,我们虽然做的事情琐碎,但一直在大家身边,给到他们安全感和信任感。”周琼说。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感,还来源于家庭医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诊疗思维会受到很深的影响。”陈伟杰刚在今年5月下旬结束东莞市金牌医生培训,这次的培训让他受益匪浅。陈伟杰告诉记者,以前面对需要转诊的病人可能只是简单地了解转诊病因,帮助办理转诊就好,但现在会替病人考虑得更多,“假如在社卫中心就可以解决的,我们会尽量帮助患者不用转诊就能获得治疗。”陈伟杰说。
“可以明显感受到,经过疫情,大家对家庭医生的接受度和需求度都有所提升了。”朱耀文介绍说,按照规定,家庭医生签约需要医患面对面签约,但是受到疫情影响,大家不大出门,因此签约数并不高。但有不少居民通过公众号完成了线上预签约。朱耀文告诉记者,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线上预签约的功能是在5月19日开通的,不到一个月,已经有2500多人通过微信签约。
居民看病习惯已经慢慢改变
据了解,今年东莞力争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将东莞社卫服务打造成全国全省典范。“老实说,这是有一定的压力的。”朱耀文说,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宣传力度还是不够,虽然已经有不少人了解家庭医生,但是推广面仍不够广泛。为此,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出击,开展“四进”活动,加强家庭医生的宣传。
朱耀文认为另一方面是人手不足。“东城常住人口有50万,但是我们100个医生不到,这个配比是有问题的。”朱耀文说,但对于要冲刺60%完成100%签约,还是持乐观的态度。
“因为大家的看病习惯已经慢慢在改变了。”朱耀文罗列出一组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的门诊接待数据。2016年,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接待50万人次;2019年,门诊接待105万人次。“去年平均每人到社区看病两次;三年接诊人次翻了一番。到社区看病的观念和习惯慢慢建立起来了。”朱耀文说。
“经过此次疫情,不单是看病习惯发生了改变,大家的个人防护意识也有所提升了。”周琼说,往年这个时候是儿童科的高峰期,但是今年,因为大家更加注重清洁卫生和防护,来看病的孩子都少了很多。
家庭医生服务已经成为不少东莞居民关注的热点。南都记者联合“南都热点站站队”,就“你会不会选择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此话题展开线上调查,并发起话题讨论。问卷发出后,共收回815份样本。问卷结果显示,近7成受访者会选择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就诊咨询。
选择家庭医生方便就诊和咨询
“有家庭医生帮自己和家人‘看管’着,放心很多,而且比大医院医生更方便联系和沟通”“每年按计划做体检,平时注意饮食、生活、工作习惯就好,没必要再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家庭医生已经成为东莞居民热切关注的话题。从“南都热点站站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69%会选择签约家庭医生服务。
不过,东莞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了解程度并不是特别高。数据显示,只有21.1%的受访者对家庭医生非常了解,并且已经签约或有签约打算的。一般了解程度的受访者有57.9%。
选择家庭医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方便就诊和咨询。因为居委会的要求,以及想要获得个性化服务,来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均有15.8%。只有5.3%的受访者因为家庭医生更注重健康档案建设而选择签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居民认为家庭医生的便利性主要体现在方便咨询和接受健康教育、不用往大医院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可以提前预约或者转诊这三个方面。其中,方便咨询和接受健康教育最受认可,有近7成的受访者勾选此选项。但也有15.8%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
最希望增加个性化服务包种类
从调查问卷结果了解到,东莞居民认为目前家庭医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在签约个性化服务包面向人群不广、宣传力度不够、技术水平不及大医院三个方面。只有少数受访者认为签约流程不规范、收费不合理。
此外,东莞居民最希望的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增加个性化服务包种类,让更多人群可以享受服务。有52.6%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提高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
对于在东莞出现常见病、多发病,首先会选哪类医疗机构这一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市医院两者是最热门的选项,分别有36.8%和42.1%的受访者勾选。从两者的数据来看,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市医院的占比相差不远。
声音
人大代表、东莞人民医院副院长叶毅桦:
疫情改变市民就医理念,医院诊疗方式、流程也随之变化
经过这次疫情确实是改变了市民的就医习惯,一是从市民就诊需求发生了变化,这属于主动改变;二是医院诊疗方式和诊疗流程发生改变,使市民就医方式发生了被动式改变。
市民自身的主动性改变体现在四个方面:疫情期间,市民寻医问药会有便捷求医的需求,使“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观念加强;市民会更加关注医院就诊流程的便捷;市民的健康意识从关注疾病治疗转变为更关注预防;对传统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认可有所加强。
同时医院的诊疗方式和流程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医院对预约服务大大强化;促进线上医院的搭建和推出;加快智慧医院建设进程;催化远程会诊更成熟发展,让患者留在本地就医。
如此一来,医院的转变也让市民的就医行为发生了变化,所以说,这次疫情改变了市民的就医习惯。尤其在便捷求医的需求上,市民“宅”家的那段时间出现小毛病时,更加希望有一个能够及时联系的医生朋友可以咨询,那么,家庭医生的被需要就体现出来了。
从东莞家庭医生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体的框架搭建得很好。那么,现阶段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落地实施,建议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宣传;二是完善分级诊疗,让慢性病或者恢复期的患者能够下沉到社区,而这方面需要打通社区和上级医院之间的绿色通道,建立密切的联系,让患者知道,在社区也可以享受到上级医院的服务,那他们就更加信任和放心了;三是加强社区医生的培训,能不能留住患者,是靠真本事的。
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曾艺东:
要主动出击将家庭医生带进企业学校小区
可以看到的是,东莞人的就医习惯和观念确实在慢慢发生变化,更多人了解基层医疗机构,也就会有更多人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社区卫生中心人手不足,在调整人手方面,建议提高薪酬待遇,此外,还建议放宽招收要求。
因为在基层的医疗机构,主要是解决基本小病小痛、慢性病等问题,以及提供心理干预等健康服务,遇到重大的疾病我们会转到上级医院,不一定需要高端人才,刚毕业的医学生都可以做。对于我们来说能解决人手问题,对于刚毕业的医学生来说能增加他们的临床经验。
这样一来还能避免出现人才断层的问题。按照现在规定,当社区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需要手执规培证和执业医师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至少需要毕业后5年才可以。
第二方面的原因在于并不是人人都会来基层医疗机构。部分人群不太在乎就诊优惠,加上他们有可能有熟悉的医生,有什么事都往大医院去。实际上,这还是在于大家对家庭医生不够了解,要转变大家的思维,让他们明白小病小痛跑社区卫生中心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不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建议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多想点法子主动出击,将家庭医生带进企业、带进学校、带进小区,让更多人了解。
市民、新手妈妈黄女士:
如有专业人士随时检测家人健康会安心很多
在了解过家庭医生之后,会有签约的想法。因为家里有个1岁8个月的小宝宝和两位老人家,假设有个专业的人可以随时检测家人健康,无论是身为子女还是妈妈都会安心很多。
前段时间孩子因为婴幼儿急疹发烧了,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在去医院之前我们都会很紧张,担心去到医院会受感染。实际上,可能因为疫情,医院还没有特别多人,但是在疫情以前,每到流感高峰,儿科是人满为患,每次带孩子去都担惊受怕的。如果实在不便出门,可以联系一位医生上门服务,解决很多问题。
此外,新手妈妈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会担心自己的失误影响孩子的健康。所以我很希望有个专业的人士能够跟踪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并且在我有需要的时候提出专业的指导意见。
采写/数据整理:南都记者 黄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