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整治易涝点 缓解积水内涝困境
内涝成为东莞城市治理的一块“短板”,全市131个易涝点已完成整治近七成

下暴雨时出现大面积内涝积水,严重影响了交通出行及市民生活。
5月21日晚到22日,东莞遭遇了一场百年难遇的暴雨。当天晚上,在东莞市工人文化馆入口处警民联防点上夜班的阿军(化名)感慨:“暴雨就像瀑布一样,眼前都看不到其他东西了。”
这场来势凶猛的暴雨让东莞不少地方“沦陷”,市区和镇街多个路段出现大面积内涝积水,严重影响了交通出行及市民生活。
暴雨期间出现内涝,这是许多现代化城市的“通病”,东莞也不例外。近年来,东莞持续整治内涝点,缓解城市积水内涝困境。然而,“水浸街”、“下雨看海”等现象仍在延续,内涝也成为东莞城市治理的一块“短板”。
走访
养殖场乌龟快跑光了
淹死一百多只鸡
5月21日20时至5月22日8时,东莞普遍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有21个镇街,其中超过250毫米的有8个镇街。东城录得最大3小时雨量351毫米(22日0时30分至3时30分),突破历史最高纪录(2008年6月13日3小时雨量219毫米),降雨强度超过200年一遇标准。受此影响,全市共有113个内涝积水点(含市直管道路)出现积水。
鸿福西路市民艺术中心片区(上东国际)一直都是东莞内涝较为严重的地方。5月21日晚,暴雨降临后,半夜里,上东国际很多业主在群里号召“赶紧去抢险”,大家用沙包把车库拦了起来。5月22日早上7点,业主王先生准备开车去上班时,地下车库仍有一层积水,“大概没过了脚面”。
当时,上东国际被困成了一座“孤岛”。王先生看了导航以及业主群里的建议,选择从阳光二小门口经过。后来,他才知道,“整个阳光二小的车库都被淹了,抽水机抽了两天积水。”
王先生有一个朋友住在上东国际附近一个小区。其朋友原本打算今年把旧车卖掉,换一辆新车,之前估价是19万;但经过这一次水浸之后,最终只卖了13万。
韦小姐在上东国际小区门前开了一家儿童绘本馆,这场暴雨降临之后,绘本馆的地面被淹了约两厘米,连厕所都被淹了,韦小姐在店里打扫了整整一天卫生。
叶小姐在韦小姐的隔壁开了一家售卖龟苓膏和粽子的小店。因为店铺门前及进门后的两层台阶比地面高出约20公分,此次暴雨让她的店铺“躲过一劫”。然而,叶小姐仍损失惨重。
原来,叶小姐家住在道滘小河,有一个养殖场,养了大量乌龟、鱼、鸡等。5月22日凌晨三点,她和家人打算出门,“去抢救一下鸡、鱼和乌龟”,但家门口水位实在太高,根本出不了门。直到7点多,积水退了不少,水位降到了膝盖部位,大家才踩着自行车,赶去养殖场。
“本来养了一百多只乌龟,只剩下十几只了;鱼也跑掉了很多,鸡被淹死了一百多只。”叶女士说,其店铺里的龟苓膏是用自家养的乌龟龟壳制作的,由于乌龟在暴雨中快跑光了,最近店里都没有再卖龟苓膏。
便利店提前做准备
仍损失五六千元
一直以来,东城东纵路的威尼斯广场一带都是“水浸重灾区”,经常在暴雨过后变成“水上威尼斯”。这一次暴雨,威尼斯广场仍然未能幸免。
邓女士在东纵路开了一家便利店,至今已有十余年。5月21日晚下班前,邓女士还专门做了准备,把店里的电脑放到距离地面约20公分的位置,“因为以前水浸最高位也就20公分左右。”
但邓女士还是低估了这场暴雨的“威力”。第二天赶到店里时,她发现,满地都是污泥,电脑也被泡坏了。“没想到,这次水浸竟然泡到了膝盖的位置,估计有四五十公分高。”再加上一些牛奶、泡面等货物,大概一共损失了五六千元。
邓女士称,这十多年来,每逢下大雨,店里几乎都会积水;这种情况直到前年东纵路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之后,才有所改善。“改善排水系统之前,一下雨就要搬东西,来回折腾。改善之后,这里的情况还是好了很多,起码不会动不动就内涝了。这次的雨实在是太大了,中间我都没法过来搬东西。”
在威尼斯广场工作了21年的李经理表示,在这一场暴雨中,共有11台电梯基坑进水长达五个多小时。除此之外,威尼斯广场B区商铺和四个出入口的停车场系统设备全部被水淹了,“光是停车场系统设备的维修报价就高达七万多元。”
治理
目前全市已完成近七成易涝点整治
市水务局局长倪佳翔曾坦言,“暴雨期间出现内涝,是东莞的一块‘短板’,也是许多现代化城市的‘通病’。”
事实上,近年来,东莞也在持续整治内涝点,缓解城市积水内涝困境,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2016年,东莞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关于内涝防治设计的相关规定,结合镇街地形地貌、降雨特点、积水影响等因素,对易涝点划定作出一个“标准”,即在一定区域内,近三年内发生2次或以上积水、积水最大深度大于(等于)15厘米、积水时间在30分钟以上、积水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对城市道路交通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同时达到这四个条件,即列入易涝点。
根据这个“标准”,市水务部门在各镇街(园区)排查的基础上,委托专业设计单位逐一核实,2017年最终确认全市有131个易涝点,并列出一份清单向社会公布。其中,轻微易涝点48个、一般易涝点41个、严重易涝点42个。
此外,根据轻重缓急程度,制定“分批、分期”整治方案,计划在四年内,分四批次进行综合整治。同时,还对每个易涝点编制应急手册,明确责任守护人,确保在暴雨天气期间,能够保障市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截至今年4月中旬,全市已完成近90个易涝点整治。市水务局表示,今年年底前,要完成至少20个易涝点整治;同时,将重点推进东莞西站站场片区内涝工程、12个市统一实施易涝点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以上工程立项工作。此外,还将积极协助配合市城建局开展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新开河系统)南侧分流工程、鸿福西路东莞市民艺术中心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建设。
难题
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内涝整治难度大
但总体来说,东莞推进易涝点整治工作进度较为缓慢。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东莞城市化进程非常快,而现有排水设施标准偏低、排水管理水平比较低、地面快速硬化不蓄水等因素叠加,导致“东莞治理城市内涝的工作难度确实很大”。
而在推进“易涝点”整治工程中,除了解决内涝的“存量”问题,还要面对内涝的“增量”问题。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目前,东莞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遍地开花,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地上建筑物快速建设的排涝需求,是城市内涝出现“增量”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侵占雨水通道和雨洪调蓄空间,河流行洪能力减弱,城市地面硬底化也加速,原有绿地、地表的“渗、滞、蓄”的功能基本丧失,根本无法满足暴雨期间排水、蓄水的需求。
“城市开发建设改变原有汇水区域和排水体系,排水设施又没跟上,容易引发积水内涝。”该负责人称,因此,整治部分内涝成因相对复杂的“易涝点”,不仅要新建排水管道,有时还要结合新建排涝泵站,或者扩宽河道等多种工程措施,提高整个系统的排水能力,才能有效治理城市内涝。
比如,内涝比较严重的鸿福西路市民艺术中心片区,其主要原因就是市工人文化宫、东江之星楼盘等建筑项目落地后,现有排水系统没有进行相应的配套升级改造,排涝能力严重不足。遭遇暴雨天气,厚街水道水位升高,有时还会高过排水管道,出现河水顶托,雨水无法及时排走,自然就会引发内涝。“这个易涝点就涉及到新建泵站排水。泵站选址又不符合原有控规;因此,单规划调整这一块,前后共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此外,梳理全市易涝点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到,易涝点主要出现在商业繁华区、居住密集区,商业繁荣、人流量大,征地拆迁困难,工程投入大,施工影响面广,整治效果难以短期显现。“这也是易涝点整治工作推进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
而一些已经完成整治的内涝点,暴雨后仍会积水内涝。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每项整治工程都有一定的设计标准,但遇到实际降雨量超过设计防御降雨量,加上周边建筑增多,路面硬化程度提高,就会再次积水内涝。因此,在开展整治过程中,各实施主体应该根据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区域的发展趋势,选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标准进行整治。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实习生 袁淑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