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街科创力指数榜
长安登顶 横沥挺进

榜单简介
镇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东莞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心在镇街基层。《2020东莞市镇街科创力指数》在2019年的基础上完善优化,考虑到松山湖高新园区的特殊性,因而并未将其纳入统计。
榜单总分为100分,设置创新投入(15分)、科技活动(40分)、知识创造(15分)、创新成果(30分)四大维度,设置15个指标进行,以扫描东莞32个镇街的创新情况。数据来源于2019年东莞市统计年鉴、镇街2019年财政决算、2020政府工作报告等,数据截止日期为12月9日。
榜单负责人:
南都记者 梁锦弟
《2020东莞市镇街科创力指数》正式出炉!32镇街创新实力哪家强?长安、塘厦、清溪、横沥、东城五镇街位列前五,摘得“科创先锋”称号。梳理名单列表,多在情理之中,镇街科创实力与经济实力高度挂钩,也有意料之外,如横沥冲入五强,“高投入”成为它最大的利器。
今年《东莞市创新强镇建设实施办法》印发,采取“市镇联动、分类指导”原则推进创新强镇建设。当前内外市场环境快速变化,东莞今后要更上一层楼,离不开自我创新。南方都市报出炉《2020东莞镇街科创力指数》望能够发挥智库媒体功能,为东莞的科创事业出谋献策。
长安科创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94.34分,长安镇凭该得分占据榜单第一名。在科技活动、知识创造、创新成果三个单项中,长安分别以38.39分、15分、30分占据榜首。长安的科创成绩与经济实力紧密相连,是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长安镇是全国知名的百强镇,近年因为OPPO、vivo两大手机品牌出圈。201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60.3亿元,增长7.8%,总量全市第一。760.3亿的地方生产总值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数据的支撑。
长安镇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7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225家。2017年到2019年期间,长安镇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从1949.32亿元增长至2343.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6.33%;其中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实现稳定提升,从2017年占比54.3%增加至63%,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规模得到进一步上升。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不断发展,长安镇持续形成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持续发力?长安镇正在布局三大新兴产业,分别为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加快智能视觉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特别是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鼓励企业自建企业研发机构,助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塘厦主动借外力
塘厦以82.52分位列榜单第二,在创新投入、科技活动、知识创造、创新成果四大维度上,均排名第二。
塘厦同样是东莞的传统经济强镇。近两年来,它频繁以“科创”见诸报端,尤其是他们主动联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2019年9月“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塘厦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塘厦镇揭牌成立。塘厦希望通过“研究院+产业生态圈”的模式,推动区域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强镇目标。
在创新路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其中一个抓手,但塘厦显然不能满足于此,需寻求更多的创新支撑。因而,在当前《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炉的背景下,塘厦镇明确提出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主动加强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沟通,推动中科先进科创产业园顺利落地。
塘厦正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大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深入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完善《塘厦镇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修订版)》,成立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塘厦分会。
系列努力下,有了当前的成绩——塘厦镇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9家,总数达382家,规上高企实现工业增加值118.60亿元,同比增长9.1%,总量占全镇工业增加值49%。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5.64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备案项目30个,推动12家企业申报2019年度市自动化改造项目,投资总额约1.92亿元。
清溪、横沥“小而美”
清溪是东莞的创新强镇之一,在去年的镇街科创力指数当中,清溪就位列榜单的第五位,今年以总分76.23排名第三。 各项指标上,清溪表现胜在平均,尤其是在科技活动这一维度上以31.75分列第三,充分体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活力足。翻看它的创新数据,里面确实有不少惊喜。
清溪镇2020年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专业镇创新指数排名全省前列,获评广东省科普示范镇。全镇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6家,新认定2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12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5家、5亿元-10亿元的7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立实现全覆盖,排名全市第1;省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总数达26家,新增铭利达、宜安2家省级博士工作站;国家审核R&D经费支出8.01亿元,比上年提升33%,全市排名第5,占全镇GDP的比重由去年的2.06%提升到2.77%。
另外还出台《清溪镇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25个扶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件,每年6000万元经费专项扶持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品牌质量、人才引智等六大板块,全年新引进博士、硕士以及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共59名,落实“一镇一品”技能人才培训7100多人次。
横沥今年以“黑马”之姿进入榜单总分前五,其中科技投入方面得分排列第一,这里包含科学技术投入、科学技术占镇本级一般公共支出占比两大指标。具体来看,2019年,横沥镇投入科学技术支出6607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体系创新、引进科研创新团队(人才)等项目,其中,投入2058万元,用于与上海教委科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横沥模具云专区二期项目,资助上海同济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科研团队,以及模具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模具培训学院创客中心改造工程等项目,以更有效地服务全镇模具支柱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创新强镇的路上,横沥目标明确——做大做强模具产业,正是凭借这一“专注”和高投入,横沥的创新数据可圈可点。全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8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5家,获省工信厅批准作为全省首批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横沥模具成功入选全国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成为2019年广东省5个入选基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投入的这一维度上,不少经济总量排名略靠后的镇街得分反而靠前,一方面因为部分镇街规模略小,需要的教育、卫生等支出同样较少,因而有了更高比例的科技投入,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谋求创新驱动的迫切性更强,需狠下心来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谋变布局。
松山湖功能区、临深片区实力位居前列
32个镇街从区域上来看,松山湖功能区、临深片区、滨海片区的整体实力更为突出,与它们的经济实力也相匹配,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松山湖功能区在松山湖高新区带动下,周边镇街承接创新资源溢出明显,尤其是环松山湖高新区的镇街(寮步、大岭山、大朗)多项数据位居全市前列。临深片区凭借紧邻深圳优势,承接深圳先进制造的溢出,为区域注入创新能量。滨海片区的长安、虎门、厚街是传统的经济强镇,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拥有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板块上有所积累,企业的科技活动氛围相对活跃。
相较而言,城区片区的科技创新氛围仍需提高,除挺进前五的东城街道外,其余镇街表现都不算突出,在东莞“强中心”策略下,市中心的镇街在创新路上仍有大空间,一方面是用好城市更新的政策,另一方面是用好大平台的引入。
水乡片区表现一般,与经济实力是一组正相关。如今,东莞正在推行“强化功能区统筹 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水乡功能区是其中一个试点。2019年动作不断,这一片区的镇街动作不小,水乡管委会与广州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确立了规划、交通、政务、产业、旅游、医疗等领域的首期10个合作项目。另外去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上,水乡功能区签约了16个重大项目,协议总投资455亿元,这一些都在推动当中。不过这些新动力的投入,仍处于投入阶段,距离真正爆发尚需时日。
建议
创新需要“冒险”
东莞具有特殊的“市直管镇”行政架构,过去30余年东莞镇街百花齐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镇街产业,专业镇称号多达36个,镇域经济特点突出。而快速发展的背后,镇街基层科技创新相对薄弱、面临产业低端、规模小而散、科技含量低、人才匮乏等问题,成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增长路上的“硬骨头”。
但城市竞争中,科技创新是利器。南都记者在梳理32个镇街的科创力指数的同时,总结它们科创力提升的背后原因及存在的问题,也通过走访科研团队,了解科技服务所需,以智库媒体角度助力东莞科创实力再提升。
问题:
空间、人才等共性问题待解
产学研合作停留在较低层次
空间、人才是镇街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中共性的问题。突出如南城,它作为东莞中心主城区,土地资源稀缺一直是困扰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可利用开发土地不足,难以满足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的新增用地需求。寮步亦提及土地、环境等资源要素制约日益突出,部分优质企业增资扩产缺乏可利用空间。
另外,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较为缺乏且不均。如即使是经济强镇的塘厦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截至2020年5月底,仅有1家市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且塘厦的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未能实际运营,没有建成物理空间,也未配备专业运营团队,镇内硬件资源较少。
此前南都记者从东莞市科技局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当前东莞“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有20个,其中19个分布在松山湖、1个分布在万江。
不少镇街提及,当前产学研合作还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而共建研发机构及产学研合作联盟、高端专家团队等高层次的合作相对较少。
问题不少,任重道远,尤其是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企业转型升级和科技投入。受去年贸易战影响,企业营收下滑,影响企业申报高企通过率,企业申报高企的信心低。
建议:
用好“大科学装置”
不能忽视的是,东莞在科技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分别是科技和产业。
全球第四台、全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建成运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对高端人才具有“磁吸”效应,吸引了以陈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等为代表的顶级专家,也吸引了大批从海外归来,在某个领域颇有建树的学科领军人才。
当前,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新型研发机构,集聚超过6600名科研人才常驻东莞,依托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吸引了1418名研究生来莞实践,其中有超过40%的研究生选择留莞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实际上不仅仅是松山湖,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甚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及在香港、澳门的大学都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家的到来。因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多学科平台,能够为大家提供解决一些世界科学前沿、国民经济发展等关键问题的平台。
尽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定位及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东莞可整合现有的人才政策,按照全链条布局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包括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引人,打造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大湾区大学等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
依靠优势产业引才。东莞产业配套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特别是华为终端进驻和供应链的集聚重构,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产业链更为完善,这是东莞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当好好利用。
主动“傍大款”
这里的“大款”,包括上述的大科学装置、省市实验室、科技强企等,将资源为我所用,这一点对于处于大湾区窗口期的东莞尤为适用。日前,东莞市政府主动牵手中国科学院,双方正式签署《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共建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具体到镇街实践上,松山湖的创新资源是香饽饽。塘厦镇主动出击牵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塘厦镇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立,目前塘厦成立研究院服务工作专班,指定专人对接服务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人才跟随合作而至,研究院科学顾问委员会共有9位院士,首批入驻的三个创新团队由3位顶级科学家领衔的40多位硕士/博士/博士后等组成。
寮步也在计划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姻”,依托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打造以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和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引导新材料科研机构及专家与新材料企业对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和发展中的难题。
大朗镇、大岭山镇也在对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谢岗也在积极对接松山湖科学城资源。除了市内的“大款”,还有市外的“大款”,典型如深圳,临深的凤岗就主动面向深圳等地区招商选资,大力引进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
焕发制造业新动能
创新并不是另起炉灶,它的落脚点可以和城市原有产业结合起来,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将科技创新成果注入原有产业,实施强强联合,这与此前东莞推出“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扶持政策”的逻辑相同,东莞“制造能力”要用起来。
在镇街的走访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镇街一方面积极引入创新资源注入原优势产业,以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根据镇街特色,选择适合的新兴产业进行全力推动。
塘厦镇选择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以及新一代电子电源作为发力方向。寮步则提出依托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及汽车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以凯金新能源、格瑞为代表的10亿元新能源产业,以瑞立达、安达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在未来三年形成集聚发展。
长安镇选择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智能视觉作为着力点。长安目前已形成以OPPO、vivo等国内智能手机龙头企业为带动,集聚芯片设计、高端显示屏、摄像模组、关键元器件等行业以及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行业,逐步形成完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未来持续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发展。
东城实施“新枝工程”,在食品、家具、服装、玩具等行业选取试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市、镇、科研机构风险共担
如何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含金量?供需对接要跟上。调研中,科研团队考虑的因素集中在“软服务”,包括环境是否有利于快速产业化、是否可以对接市场资源。
科研团队主要从事研究,因而对市场的产业状况、企业实力难以快速掌握,而政府方面掌握着更为真实的数据,上下游产业链的关键信息,如果团队能够对接上这一部分信息,或可以让团队少走弯路。
东莞镇街与研究院联手,是对新模式的探索,例如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镇街政府可给予多大的支持力度,合作项目的验收指标如何设置。不断地探索,可以让创新有更多的路径选择。
也有科研人员建议“打破常规”,当前技术快速迭代、市场变幻,主政者能否打破常规,把握时机,也是相当关键。如担忧风险太大,可考虑邀请专业人士把关,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东莞不少镇街也与一些科研机构合作,鼓励产学研,但是过去更多依托企业,合作成果不明显。虽然一直倡导企业是创新主体,但是政府不积极参与的话,单靠企业接触面不够广,力度也不够大。如果市、镇、科研机构能够三方合作,合作深度力度就不一样,风险共担的同时,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科技创新不能单纯靠“摘果子”吃,政府需要冒一点风险,否则以后会陷于被动。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相信给不少企业和政府带去警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逆势增长,积极布局创新链,提升产业链质量的城市韧性更强。对于制造业强市的东莞而言,有科技支撑,产业竞争力必然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