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研学要与课程有机融合 收费违规可向主管部门反映
针对研学主题设置、行程及收费问题详细回应市民疑问


东莞有超百万中小学生,研学市场庞大。 南都资料图
针对部分家长对东莞研学不规范的各类投诉问题,东莞市教育局日前针对研学主题设置、行程及收费等问题详细回应,并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组织研学活动的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研学实践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主题
有针对性开展自然科技人文等类型研学旅行
据悉,中小学校组织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依据的是《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简称指南)。其中《指南》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要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依据上述规定,为加强全市中小学校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市教育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作了明确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每学年1-3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一般每学年5-10天;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以上时间含节假日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并要求将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报告或成长档案。市教育局要求全市中小学校要依法依规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行程
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
针对全市各学校研学目的地和线路杂乱等情况,市教育局称,依据《指南》规定,学校要以“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为基本原则,按照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精心策划,明确主题,设计科学线路,突出研学旅行的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学校需根据这些规定,在充分征求学生及家长意见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自行选择和安排研学。严禁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以玩乐为主的场所开展校外教育活动,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情况。各学校还要根据地域特色和学段特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镇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收费
学校应公布收支情况
针对网上部分家长投诉学校研学收费多高等、被迫参与研学等情况,市教育局回复表示,根据市发改局、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相关通知规定,研学活动属临时性服务性收费项目。不过市教育局明确指出,东莞的学校研学实践活动要以家长和学生自愿为原则组织进行,学校以致家长信形式说明具体活动安排及收费构成,家长和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收费标准应按学校与研学旅行承接单位签订的合同执行,并在活动结束后向家长和学生公布收支情况。如学校有违规行为,家长和学生可向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物价主管部门反映,教育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同时,东莞市教育局还要求中小学校规范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时,应充分征求学生及家长意见,并根据实际,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时间段、不同收费标准或免费的多种研学旅行课程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另外,为加强学校研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目前的东莞对学校组织研学活动实行提前备案制度,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学校方可开展相关研学活动。
东莞市教育局表示,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组织研学活动的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研学实践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确保师生安全健康、确保立德树人任务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落实。
各方声音
家长
希望开发多条线路供选择 最怕研学产品只游不学
“我孩子今年4月参加了东华初中二年级的广州、中山两日研学活动,回来我问他都做了什么,他说就是了解关于孙中山的一些事迹,两天一共800块钱。”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一位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学校通知的研学活动,选择性太少,孩子转述老师的话说研学和学分挂钩,不去又不行,另外这位家长觉得800块的费用有点过高。
翰林实验学校学生家长也反映称,此前学校通知孩子参加市内研学,两天收费750元,感觉费用也过高。“孩子就在市内的基地待一天半加一个晚上,做些游戏和体验。虽然说是自愿参加,但老师会追问不参加研学的家长具体原因,其实有点变相的强迫。”
记者随机参访了几位中小学学生家长,他们表示学校组织的研学,基本都会让孩子参加,其实价格也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家长更关心的是线路和课程。他们认为目前让孩子参加的研学活动,学校提供的可选择性很小,设置的线路和课程很多都是走马观花,意义不是很大。
南都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家长们一般都希望能通过研学旅行活动,进一步发挥孩子的兴趣特长,并弥补孩子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短板,对家长来说是一件期待比较高的事情。如今的家长,特别是80后家长,在选择研学时越来越理性,对教育价值高的研学体验活动很乐意买单。
也有家长建议,国外研学旅行太贵,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起。学校在考虑研学产品的价值时,最应该考虑的是孩子能否在活动中感受到研学活动的主题,能否学习到一些东西,作为家长,最怕研学产品只游不学、价格虚高,花了冤枉钱。一个好的研学活动往往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考虑安全因素的情况下,短途研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价钱也是可以接受的。
学校
省市内短途研学成首选 好的研学课程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
虽然去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东莞学校研学活动有所减少,但在保证疫情防控前提下,仍有不少学校选择省内或市内短途研学。
今年4月,东莞东华初级中学组织初二年级学生赴广州、中山进行为期两天的研学;今年5月,东莞还开出了一辆研学专列,松山湖莞美学校的950名学生乘坐该趟列车前往汕头参加为期4天研学活动;东莞中学、万江中学也在今年4、5月组织高中学生赴潮汕地区进行为期三至四天的研学活动。
东莞市内研学更是成为各学校疫情期间研学首选地。去年由东莞本土旅行社和市内研学基地合作,组织了持续两周的万人研学旅行活动,共有万名学生走进市内的粤晖国际研学基地研学。学生可在基地参与历史文化、国学文化、非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农业体验等系列主题活动。
东莞教育界人士认为,研学旅行在业界被看作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研学与旅游和冬夏令营不同,研学旅行更加强调课程化。“对于学生自身成长来说,研学旅行是必要的,好的研学课程能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
本地优秀案例
多学科融合出行线路 研学课程专门开发设计
其实在疫情前,东莞有学校还是精心设计了一些研学线路和课程的,研学活动开展的模式和经验也很值得借鉴的。如两年多前,松山湖实验中学曾为学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开发了十条研学线路,分为省内考察和省外考察两个板块。学校设定每个线路的名额,家长通过学校信息化平台,自愿自选报名,各条线路名额先到先得。同时,学校把研学旅行作为一个教育项目认真对待,由学校课程研发中心进行专门的研学课程开发、组织、评价和实施,把每条线路作为多学科融合项目来进行研发和设计。如潮汕文化路线,学校把语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和建筑美学的内容整合起来,而且出发前给学生们准备一份详细的课程学习包,让他们带着任务完成旅行探索。
专家说法
政府财政支持 减少家长成本
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陈露露表示,目前,东莞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研学导师的缺乏,高校还没有开设研学旅行专业课程。
“东莞很多研学旅行活动并不是由旅行社组织,而是由培训机构组织。”陈露露表示,由于缺乏专业的研学导师,培训机构有时招募一些大学生当活动领队,而这些大学生都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陈露露有一些学生也当过研学活动的领队,“出发前一天才通知他们,要去哪里开展活动。”而培训机构对他们的要求仅仅是“不出事、没投诉”。
此外,很多研学活动没有主题,以游玩为主,而不是以“学”为主,本末倒置,“就像组织春游一样。”比如说,组织学生去世界之窗,领队的大学生全程讲不了几句话,基本处于让学生“放羊”的状态,只是告诉他们几点集合等。
由于研学领队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研学旅行中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陈露露称,有时出现了学生摔倒等紧急情况,这些领队也是蒙的,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不同的研学项目要有不同的安全应对措施。”
“东莞有很多研学基地,很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市场缺口很大。”陈露露透露,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今年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增加了“研学旅行”的课程,并将于明年下半年正式开课,老师也要提前进行准备。根据相关研学教材,研学旅行具有很强的规划体系,其中包括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策划不同的研学活动,以及安全问题防护等等。
而为了避免研学旅行走马观花的问题,陈露露表示,研学活动要有主题。东莞可以借鉴其他城市,提前设置一些本土研学旅行路线。“东莞有很多工厂,可以发展工业旅游研学项目;比如,去鞋厂参观,看看制鞋需要经过哪些工序、如何设计、打包。”此外,还可以把高校跟研学结合起来,“高校有烹饪专业,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菜品、西点是如何做的,以及参观学习茶艺等等。”
陈露露还提出,希望政府财政可以给予研学旅行多一些支持,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包括加强研学基地的建设,减免场馆参观费用等,减少家长的成本。此外,在降低研学旅行成本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督。
02-05版 统筹:南都记者 刘辉龙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莫晓东 田玲玲 黄芳芳 黄慧萍 黄馨莹 曾奕静 刘辉龙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