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落户”东莞

均衡布局城市森林、湿地、绿地等站点,构建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田玲玲 09-06 00:00

  珠江口城市站已投入建设经费480多万元,建成多个气象等观测站。 东莞市林业局供图

  9月3日下午,广东珠江口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珠江口城市站)揭牌及启动仪式在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举行。

  据了解,珠江口城市站已建成标准样地、气象监测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等基础设施,后续将开展生态站指标本底调查工作,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站观测站点系统等,为大湾区绿色发展贡献东莞力量,并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活动由广东省林业局、广东林业生态监测科技创新联盟指导,东莞市林业局、城市森林国家创新联盟主办,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承办。举行揭牌仪式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局、东莞市林业局,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参观了珠江口城市站建设情况。

  据了解,广东珠江口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和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联合共建,主站点位于东莞林业科学园和东莞市林科所所部。该观测站以东莞为研究中心,面向珠江口城市群核心区,均衡布局城市森林、湿地、绿地等不同类型的观测站点,构建珠江口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目前,珠江口城市站已投入建设经费480多万元,建成标准气象站6座、简易气象站7座,空气监测站2个,森林水文监测径流场3个,生物标准大样地3个,开展森林水文、气象、空气、生物多样性等持续监测,承担了市级科研项目2项,自筹项目2项。

  后续,珠江口城市站将在加强生态站基础建设的同时,有序开展生态站指标本底调查工作,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站观测站点系统,搭建产学研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大湾区绿色发展和居民品质生活的提升贡献东莞力量,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要建成城市群生态站样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一级巡视员李世东称,珠江口城市站区位重要、布局科学、基础扎实、队伍强大。“要加快珠江口城市站建设,高标准推动城市群主站(东莞站)建设,逐步推进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生态站的协作;要多出科研成果、观测数据,推动科普和示范建设,加强科研、经济、人才等多地区多部门协作;要建成城市群生态站样板,争取在全国生态站中取得突出成绩。”

  广东省林业局科技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欧阳学工指出,推进广东珠江口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将进一步延伸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为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森林生态观测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珠江口城市群的森林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东莞市林业局局长安连天表示,接下来,要完善监测体系,确保监测结果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代表性,更好地评估东莞市生态建设成效。此外,提升监测能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观测指标体系。

  知多D

  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将在加强生态站基础建设的同时,有序开展生态站指标本底调查工作,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站观测站点系统,搭建产学研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大湾区绿色发展和居民品质生活的提升贡献东莞力量,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延伸

  厚植绿色“家底” 助力珠江口城市站“落户”

  2015年,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加入了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从2021年开始,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以东莞为主站点,面向珠江口城市群核心区(辐射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多个城市),均衡布局城市森林、湿地、绿地等不同类型的观测站点,构建珠江口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为何“落户”东莞?这与东莞深厚的绿色“家底”密不可分。

  近年来,东莞着力建立完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构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目前,东莞已建成森林公园21个、湿地公园24个、自然保护区6个,建成绿道1372公里、森林步道428公里、碧道40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671公里。

  此外,全市共有13个国家(省)园林城镇、8个国家(省)森林乡村、13个广东省森林城镇。东莞还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也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前来“安家”。截至目前,全市监测和民间拍摄的重点陆生野生保护动物达到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7种。

  此外,民间观察记录到的鸟类种类数量达329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彩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香港瘰螈、白鹇(广东省省鸟)、豹猫和三索锦蛇,以及濒危鸟类禾花雀。

  如今的东莞,山峦叠翠、湖光山色、花红柳绿、推窗即景……多年厚植绿色“家底”,生态“领跑”,为珠江口城市站落户东莞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如东莞市林业局局长安连天在此次揭牌仪式上所说,东莞始终坚持生态融入城市的理念,在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科技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东莞林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追赶,在资源本底、技术研究、设施设备、项目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基础,为这次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深入合作创造了条件。”

  提升森林质量 建设“绿美东莞”

  事实上,东莞生态建设的脚步远不止于此。今年以来,东莞印发了多个相关文件,大力推进“绿美东莞”建设。其中,《深入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展示了“绿美东莞”的新图景。

  根据该“方案”,东莞将坚持“大生态、大绿化、大公园”理念,紧密围绕“山、水、城、村”,积极构建“一屏三核多廊多点”的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新格局。

  其中,到2027年底,全市完成林分改造提升4.98万亩,森林抚育提升7.36万亩,重点建设和提升8个森林公园,累计建成森林步道600公里、碧道900公里。到2027年,优化提升绿美景观节点500个以上,建成东莞中心公园、松山湖科学公园等各类公园绿地不少于1300个,实现每个社区至少1个公园。

  到2035年底,全市完成林分改造提升11.72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6.85万亩,混交林比例达65%以上,进一步推动优美林相、秀美生态、美丽城乡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东莞”样板。

  为加快提升全市森林质量,助推“绿美东莞”建设,今年8月,东莞市林业局结合东莞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树木栽培应用及试验等情况,印发了《东莞市主要乡土树种推荐名录》。该名录按照山上造林、城乡绿化、水系绿化、红树林营造、通道绿化、石场复绿等六大主要绿化类型,推荐了相应的适宜树种。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可以预见,随着“绿美东莞”建设的稳步推进,东莞的生态底蕴将愈发深厚,也将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