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年”发力 780重大项目总投7943亿
东莞将给予优质项目“绿色通道”政策支持

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新华社发
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压舱石”。近日,东莞市《2024年重大项目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出炉,初步安排市重大建设项目780个,总投资79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26亿元;安排市重大预备项目126个,估算总投资1219亿元。
南都记者通过梳理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发现,今年780个重大建设项目中,可分为基础设施、产业工程、民生保障、城市更新项目等方面,皆聚焦2024年“投资年”行动,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进行布局,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促投资稳增长的支撑引领作用。东莞市重大办表示,今年也将持续动态增补重大项目,给予优质项目“绿色通道”政策支持。
高新产业
年度计划投资679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唱主角
梳理东莞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可以发现,产业工程依然是重头戏,投资发力点聚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开辟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年度计划投资679亿元,项目达565个,占总数72.4%,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项目多集中在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塘厦镇、寮步镇等地,将推动OPPO智能制造中心、广东光大第三代半导体科研制造中心2区、欧菲光电影像产业项目等项目续建,并计划新开工华为高端研发中心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OPPO举办了AI战略发布会,位于滨海湾新区的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成为“明星”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占地1394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将建设移动终端设备及周边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产品技术研发中心、5G产业研发中心、AI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以及人才房等。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80亿元。
在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方面,重点推动松山湖科学城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项目、博迈医疗松山湖全球总部项目竣工投产。其中,松山湖科学城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项目拟建设约15.4万平方米医药制造厂房,重点发展抗体药物、细胞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核医学相关的合同开发与生产。
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总投资200亿元的京东都市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规划有工业4.0厂房、天安国际电子创新中心、独栋总部楼以及教育配套、深创学苑、BLOCK特色商业街区等业态。投资65亿元的东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也榜上有名。
新材料方面,加快建设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年产 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而开工新建的东杰茂新材料科技总部项目、东莞先进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均设在新能源重镇谢岗。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传统建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东莞于今年底开工建设东莞香港国际机场空港项目,通过海空联运模式将货物往返运送于空港物流园和香港国际机场,加强两地互联。
此外,还有75个传统产业升级工程也将强化产业和科技互促以焕发新生,领域涵盖珠宝、服装、食品供应链、钟表制造等。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工程128个 新型与传统“两开花”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总体来看,今年东莞基础设施工程为128个,占总数16.4%。不仅是新型基础设施工程,东莞在公路、港航、能源、水利、城建、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工程也将在今年形成更多实物量,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和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计划完成投资338亿元。
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工程,对于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全球第四台、我国第一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2018年建成以来先后有8台谱仪成功出束,是广东源头创新的重要支撑之一。今年,总投资近29亿元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迎来新开工,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提升加速器和靶站的束流功率,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研究对高性能中子散射的要求。
同在松山湖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也将于今年开建,项目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140亩,将建设极紫外阿秒光源等五类阿秒光源,并根据这些光源的应用对象建设相关研究平台。
在公路方面,环莞快速路三期长安莲湖路至莞长路段工程将于年中开工。港航方面,持续推动东莞港沙田港区四期工程等项目,项目计划将有2个7万吨级和1个3万吨级集装箱泊位(1#-3#泊位),结构均按靠泊10万吨级集装船设计,可同时靠泊3艘5万吨集装箱船。项目建成后近期年吞吐量集装箱130万TEU,远期达180万TEU。
此外,在轨道交通体系方面,今年东莞将续建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力促明年底开通。
民生保障
年度计划投资96亿元 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
今年,东莞民生保障工程年度计划投资96亿元,84个项目占今年重大项目总数的10.8%。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居民保障等社会事业载体建设齐发力,将进一步补齐东莞市公共服务领域短板。
在教育方面,除了即将“拔地而起”的多所中小学以外,东莞高等教育的建设也备受关注。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将继续建设,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入实施科教产合作,打造前沿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学科体系,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该校(滨海湾校区)一期将于今年底计划开工。此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项目(一期)扩建工程也在计划投产。
在医疗卫生方面,康华医疗·清溪分院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市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研究中心等项目均有新进展。
在文旅体方面,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加快建设。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三期计划投产,将延续市民服务中心一、二期公共属性,塑造集休闲生活、艺术潮玩、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中心。
在城市更新方面,虎门高铁站TOD核心区综合开发项目计划配建新的高铁站房、TID换乘中心、城市平台等,将打造成站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社区。这些城市更新续建项目将推动城市面貌、功能、品质加快提升,助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可以预见,今年这一批规模大、结构优、活力足的项目,将进一步夯实东莞先进制造业优势、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民生社会事业。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