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停车位频被私占 收费能破解停车难吗
车位被占清理后再被占,市民质疑违法成本太低 有关部门将出台方案收费管理,提高车位周转率

惠城区环城西路,商家拿雪糕筒霸占公共停车位。


执法人员在清理拆除停车位上的霸占物。

扫码查看惠州大件事
机动车不断增加,停车难问题也愈发突出,惠州相关部门为此在市区多路段设置路边免费停车格,却频频被私占。虽然多部门联合执法对私占车位的情况进行清理,但难以有效遏制。惠州从2015年9月停止收费之后,时隔5年,路边停车位或将又迎来收费时代。今年7月27日市发展和改革局草拟了《惠州市惠城中心区道路临时泊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方案(征求意见稿)》,计划对路边停车位纳入收费管理,希望以经济手段引导机动车合理停放,提高临时泊位周转率,满足短时停车需求。根据南都惠州民意调查,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79名受访市民中过半数表示愿意缴费使用这些车位,但同时也有43%的受访者直接不看好,认为该举措并不能缓解停车难。
整治
一次整治恢复车位55个 连续多年清障占位依旧
针对将公共停车位占为私有的行为,7月18日,惠州交警部门联合城管部门在市区下埔南坛,针对擅自设置地锁、摆放隔离墩等障碍物占用公共道路停车泊位,阻止和妨碍其他车辆正常停放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释放道路停车资源。
当日执法队员沿着西堤路从东往西一路整治,发现有酒店私设地锁,也有商铺用杂物占据停车格。根据交警部门统计的数据,短短一天,恢复被占用公共停车位55个,共清理占用停车位的废旧轮胎125个、反光锥89个、地锁15个、石墩9个、超标电动车3辆、二轮摩托车10辆、三轮车3辆、其它障碍物36件以及水泥墩、桌椅、停车牌等障碍物品一批。
这并非惠州交警部门对私占停车格进行的第一次整治。根据南都记者有记录可查的采访报道,此前类似的整治已经持续了至少六七年。
此次参与整治的惠州交警西湖中队中队长吴竟玮介绍,交警联合城管部门每月会不定期在惠城区不同路段开展专项清障行动,一旦发现占用公共停车位的违规行为,会第一时间对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口头警告,并要求其自行拆除,如果商户不自行拆除,执法人员会强制拆除或收缴。“在执法过程中,确实存在个别商户不太理解,他们认为门前停车位属于私有财产,我们强制拆除不合理。”吴竟玮表示,公共停车位属于公共资源,任何商家或个人都不能将门前的公共停车位私自长期占用或禁止其他车主停车。
年年都进行道路清障,打击私划车位、私占公共停车位的行为,但这种却屡禁不止。南都记者回访了7月才被清障过的南坛下埔区域。原本被拆掉地锁的西堤路麦地路交会处一酒店大楼位置,几个车位又被塑料绳索围了起来。在一旁,另外几个车位上地锁依旧存在。沿着西堤路往南坛北路方向,用反光锥、电动自行车占据停车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整治一次收掉一些,但是整治一过又有商家摆上东西占据停车格,已经陷入了一种商家和执法部门捉迷藏的怪圈模式。针对商家“躲猫猫”,执法部门除了没收或强制拆除之外,还有更严厉的惩处措施吗?
“每次执法都是清理废旧轮胎、反光锥、地锁、石墩、桌椅等,对于私占停车位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成本才多少?没收了,还可以重新放置一些。”在南都记者的街头采访中,多名受访市民都认为,由于惩罚力度不足,车位被占行为才会不断出现。对此,惠州交警部门执法人员表示,比如商家门前没有停车位或停车格,商家私自划一个停车格设置停车桩,这种情况交警会进行处罚。如果已划定公共停车位,只是私自占用,处理方式就是没收他的障碍物。
联合执法组中,惠州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则表示,没收占位的物品目前已经是最大的处罚。“其实对于公共资源的占用,我们执法没办法全覆盖无缝隙,只能呼吁市民勿贪图自己方便,对别人造成困扰,将公共资源占为己用。”
据记者了解,目前惠州对于商家私占路边停车位,执法人员采取的是没收占用物品或强制拆除安装的地锁或者铁栏杆,暂时还没有更严厉的惩处措施。
破解
路边停车位进行收费管理 增加停车成本提高利用率
目前,惠州市区道路临时泊位为免费使用,但有部分车主长期占用,把公共临时泊位当成免费私人停车位,一方面是停车位不足一位难求,同时私占车位行为时有发生。
其实对于这些路边免费停车格纳入规范管理,一直以来都呼声很高。多年都在市区下埔滨江大厦经营一家广告公司的刘聪就认为,纳入收费管理十分有必要。“最开始滨江公园附近这些停车格还是收费管理的时候,经常可以找到停车位,付费就可使用。但是2015年9月收费到期之后,免费使用的状况下反而找不到车位了。”刘聪认为,虽然免费也是一种好事,但很多附近上班族早上来将车停在免费车位,直到下班之后才开走,本来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公共资源,无形中就变成了少数人长期占用的车位。
路边停车位不再收费,这一措施得到部分市民的拥护,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停车位被霸占、公共资源变成少数人长期使用的私产的情形。
惠州市政协常委、市律师协会会长杨择郡针对市区停车难,免费停车格管理无序的情况,从2015年开始连续多年就停车难做出提案,呼吁通过有偿使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科学设置停车位,推动建立智能立体停车库和加强管理。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杨择郡就曾提出“霸占路边免费停车格,这其实就是丛林法则的一种体现,谁占领的就是谁的,而这些举动和文明城市的形象是不符合的”。
从2015年9月收费停止之后,时隔5年,路边停车位或将又迎来收费时代。2020年7月27日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草拟了《惠州市惠城中心区道路临时泊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提供了两套收费方案,收费标准都设置首30分钟免费和首小时设置5元起步价、繁忙时段均实行按停车时长累加计费并设置封顶最高限价。
据介绍,此次收费举措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区道路临时泊位周转率,提升市区路内停车管理水平,以经济手段引导机动车合理停放,满足短时停车需求,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打造市区路内路外一体化的综合停车运维管理体系。
民调分析
过半数认为收费管理有助于释放车位资源
“你是否遇到公共停车位被占的情况,觉得市区哪里最难停车,车位收费停放你是否会使用?”针对市区停车难问题,南都惠州通过网络进行民意调查,共有79人参与,数据显示,其中65名受访者表示在市区开车时经常遇到公共停车位被占据行为,有的车位被安装地锁,还有用反光锥、水泥墩或者桌椅等占车位的。对于公共车位被私人占据,虽然目前相关执法部门也定期进行执法,清障释放车位资源,但是受访的人群中有81%都表示,目前的管理措施还不够严格,需要对私占车位的行为进行更严厉的处罚。
作为城市中心区的南坛、下埔、麦地一带由于建成时间较早,人口密集商业发达。民调显示,其中有50名受访者认为这3个区域最难停车,也是公共车位被私人占据最严重的区域。
为了更好地释放停车位资源,加强对路边停车格的管理,惠州市发改部门近期制定方案将对路边停车格纳入收费管理系统。对此,68%的受访者表示会缴费使用,31%的人则表示不会缴费使用。
现场走访
路边画满停车格 却找不到停车位
为了满足女儿要玩机动游戏的愿望,周末下午市民陈先生驾车带着女儿前往市区滨江公园游玩。结果绕着滨江公园兜了两圈,无论是公园旁边的惠沙堤一路,还是隔着一条街的西堤路,全都首尾相连停满了车。陈先生甚至开到滨江公园河对岸的永平街尝试找车位,兜了一个来回,发现偶有空闲路边停车格,但不是被人放置电动自行车,就是被路边档口用反光锥占着位置。来回折腾半个小时,还是没找到停车位,一家人只好遗憾地离开。“路边画了这么多停车格,无论白天晚上都停满了车,每次来都找不到停车格。原本是方便市民的停车格,现在只能服务周边的居民和商户了。”对于市区停车难,陈先生一肚子抱怨。
作为惠州城市中心区,南坛下埔一带不仅是人口密集居住区,也是临街商业比较旺盛的区域,所以停车难尤为突出。市政部门在南坛下埔各街道都设置了临街免费停车格,但始终都停满了车辆。
8月2日,南都记者驱车在这一带进行走访,作为下埔内街的两条东西方向主路,惠沙堤一路和西堤路连接南坛北路和麦地路,距离都在1公里以上。这两条路的路边都设置了连续停车格。虽然是周末休息日,但很少有停车格空余出来,记者看见有些汽车已经布满落叶,显然停了很久。偶尔有空闲车位,但停车格上总有障碍物,不是被电动自行车,就是反光锥占据。
此外,在这两条路与麦地路交汇的西枝江大桥桥底有一个无人值守的自助收费停车场,记者看见虽然可停上20辆车,但也处于满载状态。
乱象
难停车引发乱停车 为私利装地锁占位
为了缓解市区下埔、南坛等区域难停车难问题,市政及交警部门利用道路资源,沿着路边设置了众多的路边停车格。为了方便使用,很多沿街商铺对于设置在自己门口的停车位私自占用。利用水泥墩、反光锥占位置,甚至有一些更是在路边公共停车位设置了地锁,将公共资源装入自己囊中。
明明有停车位却被占据无法停车,这也让很多苦苦找车位未果的驾驶员十分愤慨。“你还不敢搬开他们放的反光锥把车停进去。不然等你停车办事再回来,一旦车被划伤、轮胎没气,估计就只能自认倒霉了。”由于业务关系,经常需要在南三街办事的孙先生对于这种私占车位的行为很是不忿,却毫无办法。
车位不足导致停车不便,一些私自占用的停车格更是让寻觅车位的驾驶员有苦说不出。“之前没有停车格时,道路宽敞,我们开店做生意没问题,可是档口大门外就画着停车格,停车之后就挡住了档口,生意受影响,我该怎么办?”在西堤路小食店的一店主表示,由于受到停车影响,所以还不如将这些免费车位占据着,既不挡着自己档口,又可方便自己的顾客停车,更好招揽生意。
在西堤路往广发银行大厦方向的内街小巷里,安装在人行道和商铺之间的地锁顽固地伫立着。附近经营的店主陈先生说,“经常有车从路上开上人行道,直接停在档口门外。我们开门做生意,经常还得先打电话让人挪车,有时候车上电话都没有,总不可能次次都电话报警让交警来拖车吧。”为了让正常经营不受影响,陈先生只好在门口地面安装了两个地锁,“至少可以保证这里没有人乱停车,不会影响我做生意。”
策划:申鹏 何永华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