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
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碧桂园·秋长谷里一景。

碧桂园·良井原乡民宿景观。
仲夏,骄阳似火,惠州的天空热浪滚滚。
在距离深圳40公里外,惠阳秋长茶园村碧桂园秋长谷里,大片略带微微红色的粉黛子草,随风摇曳,在阳光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青石板的祠堂广场前,客家围屋改造建设的酒店、餐厅的台阶上,随处可见拍照和游玩的客群。
曾经荒芜破败的茶园村木公幌片区,经过碧桂园集团的一番打造,成为了珠三角知名的全域旅游度假地。类似的乡村振兴项目,碧桂园在惠州还有良井原乡项目;放眼整个广东地区,碧桂园集团打造的文旅项目还有6个。
目前,碧桂园集团在广东省的帮扶事业,已经全面进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阶段。碧桂园集团因地制宜结合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科学规划、整合社会资本,以村、镇为载体,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破败荒废的旧村落
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领路者
顺着茶园村的村道,走进木公幌片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在客家围屋松乔楼前,半月形池塘水波潺潺。修缮完成的古围屋松乔楼,如今是碧桂园秋长谷里的一张亮眼名片。2018年以前,这里一片荒芜,四处残垣破瓦、杂草丛生,周边民居也十室九空。
茶园村党支部书记叶爱民清楚地记得,在改造前,茶园村木公幌片区是整个村最穷、最偏僻的区域,其中,松乔楼围屋占地6000多平方米,塌了40%,曾住村民109户,现在也都搬出去了。另外,一部分土地荒废,一部分土地和房屋租给其他地区村民种菜,收取微薄的租金。“2018年3月17日开始动工改建,45天后秋长谷里首批展示区交付,村民都很满意。此前曾有部分村民抵触,认为碧桂园进驻是为了搞房地产。”
“在整体的设计上,我们遵从修旧如旧、古院新生的做法,保留了大部分城市人想要的乡愁,也保留了乡村的肌理。”碧桂园惠州文旅运营负责人黄锦花介绍,秋长谷里采取和村集体合作的方式,盘活闲置房屋和土地。
与简单的维修改造不同,碧桂园着力寻找原生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黄锦花说,希望通过设计规划,在自然村落的基础上做加法,保留原始的乡村味道,展现客家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的宗族理念,让古老的建筑焕发新的生命。
这是来自深圳的魏小姐第三次来到秋长谷里,“酒店和餐饮都有很高的品质,环境优美,充满田园气息。”她说,这里既能拥有城市生活的便捷,也能享受乡村生活的恬静。
目前,秋长谷里已正式获批AAA级旅游景区,木公幌也从原来的“空心村”嬗变为现在的“网红村”。项目包含野奢民宿、民俗商业、文化活动中心、儿童拓展基地、开心农场、田园体验、村民公园、精品酒店等配套,已经成为一处集休闲、娱乐、体验、观光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度假胜地。一到节假日,33间民宿客房几乎每天爆满。
企业和村集体合作
让村民、集体受益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碧桂园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向,充分让有文化、有底蕴、有传承的村庄发挥出独特魅力,同时让村民、集体实实在在地受益。秋长谷里从2018年12月试运营至今,累计接纳珠三角的游客近90万人,带动周边众多的村民返乡就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
“在碧桂园没进来之前,木公幌片区700多个村民,留在本地的不到一半。”这两年出现了回流,在外的村民回来造房子,起码新建了三十栋。叶爱民说,“碧桂园进驻之后,打造新的旅游度假区,吸引了大量人流。村民可以通过地租、房租、本地务工、种植农副产品等多种方式提高收入,每年至少给木公幌片区村民增收100多万元。”
秋长谷里古韵书院的房东说,书院100平方米,上下两层,以前一年2000元租给菜农,现在碧桂园不仅把它改造得古色古香,还支付较为理想的租金。
在项目运营上,碧桂园采取创新村企合作模式。村民、集体以土地房屋入股公司,村股份公司与碧桂园合作,村股份公司提供土地、房屋,碧桂园提供资金、资源和运营,共同打造乡村文旅。黄锦花介绍,“村民可以选择固定的土地、房屋租金;也可以选择利润分成,最高可以分成利润的20%,两者取其高。”
项目的顺利开展,激活整个乡村,就业岗位增加吸引了在外打工的村民。50岁的叶叔就是其中一位,他和爱人从外地回到村里,都在谷里上班,“现在走路就能上班,收入也还可以,还有五险一金,非常好。”黄锦花说,类似于叶叔夫妻这样的木公幌村民,在秋长谷里就近上班,还有近40人。
碧桂园与惠阳的合作,集合多方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除秋长谷里以外,良井原乡村企合作项目同样值得借鉴。
良井原乡位于良井镇矮光村,2018年,矮光村与碧桂园达成合作,将空心率较高的永新村民小组空置的房屋和土地入股与企业合作,由碧桂园整体进行旧村规划。“农村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不仅可以拿到房屋、土地租金,项目运营后还能分红,还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了整个区域良性发展。”矮光村村支书李仁聘说,该项目达成了“保底租金+盈利分红”的村企合作模式,村民集体一次性收到3年保底合作费362万元,以后项目产生效益,还可拿到利润20%的分红。
与秋长谷里不同的是,前者主导的项目民宿为碧桂园方独立运营,良井原乡在项目整体建设完成后,碧桂园以平台入驻的方式引进业内知名民宿、餐厅、酒吧等企业共同运营打造。
发挥联农带农优势
用市场化思路推动乡村振兴
在后脱贫攻坚时代,碧桂园通过惠州秋长谷里、良井原乡项目和广东其他区域的乡村振兴项目的实践,逐渐发挥联农带农的优势,用市场化的思路推动乡村振兴。
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着手,碧桂园积极探索民企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并持续结合集团优势及各地特色产业,搭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销流通桥梁,让更多农民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碧桂园广东乡村振兴项目部负责人潘定国表示,从2018年开始,碧桂园在广东地区的项目例如英德鱼咀村、连樟村、惠阳的茶园村、矮光村进行了乡村振兴的新探索。在产业上优先考虑可造血项目,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的探索。
潘定国说,碧桂园遵循市场规则,结合产业适应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挖掘和发展乡村的“一村一品”,通过一产(生产),二产(加工),三产(精加工)以及前端口的技术输入,严格把控种植和养殖标准,使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竞争力。在加工端,精进技术和工艺,提升利润空间,同时利用第三产业的驱动作用,结合当地特色旅游,找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2021年开始,碧桂园的乡村振兴逐步走向专业化。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社会企业碧乡农业、国华文旅、凤凰到家等,用市场化思维推动项目落地,用商业模式变现创收。关注外部市场的可造血机遇,同时联农带农,强化内部自我造血能力。
在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碧桂园探索出具有碧桂园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坚持1个引领(党建引领),聚焦5大振兴(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实施可持续产生效益的产业模式及公共事业类乡村振兴项目等不同档次的N类项目,探索可造血、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上,碧桂园将继续结合乡村自然禀赋,根据政策指导方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以村、镇为载体,科学规划、发展并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乡村聚居区,实现乡村振兴和企业共赢的新模式。
文:蒋奇政 图:碧桂园
制版:朱林 刘艳兰 丰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