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全市计划春耕面积157.99万亩,预计机耕率可达99%
推进富民产业 建设幸福乡村

柏塘山茶园的茶娘。 南都记者 黄海林 通讯员 余剑辉 摄

博罗湖镇新作塘村月亮湖。 南都记者 黄海林 通讯员 余剑辉 摄
借毗邻港澳之便利,取“罗浮山”之神韵,得“东江水”之秀丽,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惠州孕育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来自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8年间,惠州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123.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7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2004年的4370元,增长到2021年的27580元。
惠州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年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农牧业资源丰富。2022年,惠州全市计划春耕春种面积157.99万亩,较上年增加2.9万亩。今年春耕生产期间,组织投入农机作业总动力42万千瓦,投入农机具数量2万台(套),预计机耕率可达99%;计划采用机插秧、机直播、无人机飞播等方式进行21.2万亩水稻机播,预计机播率可达36%。目前,惠州全市有农机服务组织73家,农机专业服务队58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4万人,农机服务收入近5亿元。近年来,惠州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围绕龙眼、荔枝、茶叶、甜玉米、马铃薯、南药、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畜禽水产养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冷藏保鲜机械化。
惠州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目前全市已完成复耕面积4.06万亩(其中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面积3.16万亩),大大超出年初省下达的1.67万亩复耕任务;全市粮食生产面积170.01万亩、产量62.57万吨。畜牧生产持续增长,行业预计年底生猪存栏量109.8万头,同比增长11.3%。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11.5万头,同比下降3.36%;全市共有27家企业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定,4家企业获得大湾区“菜篮子”加工企业认定。
亮点
致力打造广东乡村振兴范例
拟建5个三产融合示范镇30条综合示范带
创建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是惠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亮点。目前,惠州正在致力打造广东乡村振兴范例,谋划启动全市2021-2023年打造5个三产融合示范镇和3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按照尊重基础、梯次发展的原则,其中2021年重点打造博罗“柏里茶香”“福长和美”、惠城“七仙汝湖”等13条示范带,启动惠城区汝湖镇、博罗县柏塘镇、惠阳区良井镇、惠东县白盆珠镇、龙门县龙田镇5个示范镇建设。截至目前,5个示范镇已遴选出茶叶、果蔬、丝苗米等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序推进。示范镇范围内建设有省级产业园3个,市级产业园1个,市级农业公园4个、产业强镇1个。同时按照边规划边施工的思路,全面启动了圩镇道路“白改黑”“四小园”建设和风貌提升等基础项目建设,累计完成主干道沥青铺设54.73公里、占比69.7%;13条示范带建设目前累计投入资金约12.6亿元,各县(区)政府申请专项债入库项目约47.4亿元,累计完成沿线道路铺设沥青和绿化带建设246.75公里、农房微改造5104栋和“四小园”2401个等,各重要节点“强点”效果初显。
推动农业和乡村游
乡下老屋成了“文化部落”
竹篱柴门、青瓦白墙,一座座精致的农家小院散落村中,一幅幅彩色壁画点染村道,多个文化团体进驻,乡下老屋成了“文化部落”……博罗罗阳的观背村,被大家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它由破败城中村蝶变为“文化部落”。村庄内四处可见漂亮的壁画,各种社会团体纷纷进驻,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文化驿站,如今已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家园和人气极高的旅游景点。目前,观背村已有62家文化企业或文化团体进驻。该村通过文化产业的植入和熏陶,化废为宝,摒除大拆大建的方式,保留了自己独有的乡村田园风光的气息。
天蓝、山青、花艳、水清,采茶姑娘甜美的歌声在茶山回荡,游客骑着自行车在茶园穿梭……地处博罗县东北部的柏塘镇,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柏塘山茶曾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柏塘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和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柏塘山茶不仅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是当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主题。“百里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线路总长约22公里,沿线将构建茶文化、茶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做好山茶+文章,通过积极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富民兴村保障民生
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083公里
“四好农村路”是惠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支撑。据了解,惠州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公路公交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同步谋划、一体推进,系统做好公路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始终将美丽公路的理念贯穿到规划之中,先后推动惠阳区、惠东县创建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博罗县创建成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惠州成为全省获评示范县最多的地市。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惠州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083公里,其中县道510公里、乡道6016公里、村道4557公里。所有乡镇全部通双车道三级以上公路,1043个行政村、10203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四级以上路面硬化路,200人以上自然村和46个省定贫困村中20户以上村民聚居地全部通路面硬化路,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村道为支撑、全面覆盖广大乡村的农村公路网。农村公路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发展精细农业。推进“一村一品”富民兴村产业。惠州共落实46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任务(其中惠东县14个、博罗县21个、龙门县11个)。今年获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3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48个,3个农产品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累计获评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1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11个,16个农产品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推进产业集群、产业园和农业公园建设。开展以惠州胡须鸡、荔枝为主导产业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黄羽鸡产业集群续建项目和市荔枝产业集群申报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审批,目前,2021年项目已全面动工,黄羽鸡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进度达65%。通过省级验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成功申报新一轮省级产业园2个(博罗县丝苗米、惠东县生猪产业园),5个市级农业公园、5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已由县级组织验收。推进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建设。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2021年,惠州获批认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推荐申报省重点龙头企业7家,监测重点龙头企业7家,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344家。培养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个,推荐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个,目前全市家庭农场登记达6081个;高质量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龙门县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博罗县被评为2021年省级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深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惠州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成果,着力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全市626个村庄基本达到美丽宜居,占比60%;扎实推进“四小园”建设。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5亿元,推进1043个行政村全面启动“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建设,累计建成6.86万个“四小园”,其中小菜园3.72万个、小果园1.31万个、小花园1.5万个、小公园0.33万个;全域开展农村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农村户厕摸排小程序”,设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线上审核的摸排机制,并实施“一表两标”(“村级调查表”、“三格化粪池”和“尾水接污水管网”处标识)行动,全方位推进农村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完成2057座农村公厕摸排工作,发现问题公厕20个,已全部整改;稳步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以“四沿”区域为重点,推进沿线存量农房微改造等提升工程。累计整合中央、省、市县有关资金约3.5亿元,启动惠城区、博罗县、龙门县3个“四沿”区域乡村风貌示范带建设,累计完成农房微改造5323栋,基本形成岭南特色的乡村风貌带。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