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已完成对130处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与测绘建档
“两街一巷”微改造变身网红打卡点
南都讯 记者杨振华 惠州市惠城区历史资源遗存丰富,有着“一街挑两城、山水傍城湖”的历史城区格局,是惠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主战场。
2020年,惠城区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中心,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保护规划,明确了惠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更好保护惠城历史文化资源。今年10月7日,惠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属惠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中心获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惠城区印发了《惠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规划控制要求。编制了《惠州市惠城区4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通过规划先行,建立系统化、多层次的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存。
惠城区先后完成了全区市、区级130处已公布的历史建筑及200余处传统风貌建筑的实地普查认定和田野调查工作,并遴选出18处传统风貌建筑函告知相关镇(街道)作为预先保护对象,拟申报第二批区级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重新制作130块二维码保护牌匾
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是留存城市记忆的重要途径。目前,惠城区已对全区130处市、区级历史建筑通过简略测绘、典型测绘和全面测绘进行测绘与建档,健全了全区历史建筑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同时,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区市、区级历史建筑现场挂牌核实工作,统计丢失和损毁的牌匾,并按照规范,重新制作了130块图文并茂的含历史建筑基本信息的二维码保护牌匾完成挂牌保护,建立历史建筑宣传展示信息平台。
上报81处历史建筑年度修缮计划
惠城区开展历史建筑年度维护修缮,逐户登门指导产权人签订和确定、公布63处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制定上报了惠城区81处历史建筑年度修缮计划,解决历史建筑屋顶漏水、内墙及门窗损坏等问题;遴选了桥东杨将军府、桥西金带街49号张公祠、三栋镇演达、养志小学等6处历史建筑作为2022、2023年度非轻微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试点工作。
比如:三栋镇养志、演达小学在保持本体建筑外观风貌等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整饬修缮后作为校方办公楼,与其后方的新建小学建筑搭配使用,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形成惠城区历史建筑可复制推广的特点。
“两街一巷”微改造投入1.1亿元
对水东街、金带街和祝屋巷“两街一巷”开展的微改造项目提升工程中,主要实施“三线下地”“雨污分流”等惠民隐蔽工程,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分类改造与整治。
为保持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沿街建筑外立面风貌协调,惠城区对沿街7处历史建筑正立面的不当批灰层、饰面层及后加构件进行清洗、修补以及更换处理,清理杂草、苔藓等植物,对窗户构件进行重新制作和安装,恢复其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打造了水东街3D裸眼灯光秀等。
目前,祝屋巷打造成特色文创街区,水东街获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成为惠州旅游新亮点。“两街一巷”已成为节日期间市民休闲的网红打卡点,展示了古街区的历史文脉,提升了城市颜值气质。
2019年以来,累计共申请了约700余万元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名城保护利用工作;2020年,区“一湖两江”工作专班整合中央专项债、区配套资金、城管内街小巷改造补助经费约1.1亿元用于水东街、金带街、祝屋巷“两街一巷”微改造整治提升项目工程。
传统村落
墨园村入选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保护方面,2015年,获得300万元中央补助资金及150多万元区级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墨园村中国传统村落一期保护发展项目;2022年,争取了500万元用于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
2012年,惠城区住建局会同区文广新局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最后遴选出横沥镇墨园村和芦洲镇岚派村作为申报村落,墨园村于202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岚派村被获评为省级传统村落。
为科学制定保护规划体系,组织编制了《横沥镇墨园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划定了核心保护范围,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和规划控制要求。
数据
惠城区共有4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金带街、北门直街、水东街、铁炉湖)
市级历史建筑101处
区级历史建筑29处
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横沥镇墨园村)
省级传统村落各1个(芦洲镇岚派村)
知多D
“两街一巷”
水东街
金带街
祝屋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