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针对“百千万工程”、现代化产业体系等话题提出建议
多元配置资金链建中试基地 搭“一站式”服务中心招才

博罗“罗浮1号路”。
2025惠州两会之建议
产业向新
01
●冉敬军 惠州市人大代表 以大湾区为依托升级“龙门制造”
龙门毗邻广州和深圳,应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优势,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让更多的企业转移到龙门、落户到龙门,与其他县区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形成整体竞争力,同时应借助大亚湾的石化产业基础,发展石化下游的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提升“龙门制造”的含金量和附加值。
02
●何玉智 惠州市人大代表 高层次人才驱动惠州科技成果转化与制造业升级
惠州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高层次人才是关键驱动力。我建议根据惠州产业政策实施精准的引才计划,针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制定高层次的人才引进目录,重点引进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高层次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配套设施,解决其后顾之忧。
03
●卢修学 惠州市政协委员 设立“惠州制造”展馆 推动制造业当家
“惠州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如缺乏集中展示“惠州制造”的“窗口”、“惠州制造”的宣传推广意识不足、“惠州制造”产品销售渠道有待拓展等问题,亟须解决。为提升“惠州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建设“惠州制造”名品展销馆,汇聚惠州企业制造的特色产品,以实物形式生动展现惠州制造业的雄厚实力与科技活力。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一系列务实举措,将惠州质量过硬、设计精美的特色产品向外界展示,打响“惠州制造”品牌。
同时,配套设立“惠州制造”城市会客厅。打造“惠州制造”城市会客厅,作为接待各界来宾的重要参观点,以及市民、游客休闲购物、开展市情教育的热门打卡地。通过“一站式”展示惠州制造业发展成果,为产销洽谈合作提供平台,促进自身产业链的完善。此外,制订“惠州制造”特殊展销政策。结合政府消费补贴等相关鼓励措施,以“最惠价”给到惠州本地到场消费者,实现惠州名品消费社区场景的可持续发展。
04
●江宗斌 惠州市政协委员 加快建设惠州化工产业中试基地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阶段和必然过程,科技成果能否产业化的关键取决于中试的各种参数及结果。数据表明,经过中试的项目,成功率能达到80%—100%;未经过中试的项目,其成功率低于30%。打通由“研”到“产”的“最后一公里”,就必须大力发展中试。
建设惠州化工产业中试基地,惠州有较好的产业和创新基础。但目前,惠州化工产业研发中试基地项目还处于前期筹备阶段。建议按照国内一流化工中试基地的标准,在大亚湾石化产业拓展区整合土地资源,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惠州化工产业中试基地。加大用地、用能、环保等审批保障力度,明确权责边界、评估风险、分级管控,探索建立“国内标准、管委会政策、公司制度”三级项目管理体系。通过企业、政府和基金投资组合,多元配置资金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统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用好政府投资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多种财政手段支持中试基地建设。
05
●陈瑞励 惠州市人大代表 以人工智能赋能惠州制造业发展
作为一名扎根惠州先进制造业的实践者,我认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需紧扣“以实体为本、以实用为纲”的原则,聚焦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聚焦产业链痛点攻坚。当前制造业普遍仍然面临高人力成本、高质检压力的痛点,建议政府梳理“2+1”等惠州优势产业链的共性痛点,可以设立“人工智能+产业痛点揭榜挂帅”机制,聚焦痛点攻坚。
二是着力降低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门槛。可以通过分管的行政部门,推出政策服务包、智能工具箱,让中小企业有直接专业的途径去了解智改数转的行业案例、知晓数智改造的技改补贴政策、快速了解能提供专业数智改造服务的方案商。
三是要支持与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人才,重视产才结合。建议支持和引导惠州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企业联合开设“双轨制”AI班,推动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四是要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包括加快建设工业数据中台、区域算力网络和可信的数据流通机制。
惠州有扎实的制造家底,有大型的产业集群,我相信随着制造业追求经营高质量增长和降本增效的永恒主旋律,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在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应用和深化,加上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升级惠州市的新质生产力,助力惠州引领性地做出湾区“智改数转”的示范。
民生福祉
01
●郑心苗 惠州市政协委员 社区内公共空间、闲置场地改造为托育中心
目前有部分年轻人,尤其是育龄夫妇,对生育持谨慎态度,或不想结婚生育、或生育一孩后压力倍增完全没有生育二孩计划。
建议结合目前惠州正在推进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和国家试点申报各项工作任务,探索适合我市特点的未来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人口密集、年轻家庭比例较高的社区进行试点,利用社区内公共空间、闲置场地改造为托育中心,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幼儿托管服务。
在运作模式方面可引入公办幼儿园开设社区分点,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加大普惠性学龄前教育覆盖范围;其次,发挥政府性投入引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举办托育机构,政府要加强规范社会托育机构的管理,规范服务标准,避免因高价托管而进一步增加家庭负担,政府部门出台对普惠性托育机构的资金支持政策,通过补贴降低机构运营成本,保障托育服务的普惠性和覆盖面;另外,社区也可通过业主委员会或邻里互助模式,招募社区内的退休教师、护理员等作为志愿者,共建共享托育服务。
02
●徐俏 惠州市政协委员 各学校可实施“年级错时放学+班级定制停车”
上下学时段校园周边路段和沿线的交通拥堵,已成为近几年全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的主要矛盾点之一,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安全及通行效率。
建议各学校可实施“年级错时放学+班级定制停车”举措。在年级错时放学的举措下,可在校门前的道路划分非机动车停车区和机动车停车区,机动车停车区分为“接学区”和“等候区”,供接送学生的车辆单排顺向停放。“接学区”内设立不同班级接送的专用区域通道,在“接学区”前后设置“等候区”。学生放学前十分钟,家长可以把车停在“接学区”接走孩子,而提前到达的家长则可以在“等候区”停车。学校提前通过家长会和发家长信告知学校接送举措,并给家长发放临时停车证,家长按指定时间和区域进入对应班级接送区,并做到“即停即走”,同时有序引导需等待的车辆,保障高峰时段车流快速通行,进一步提升整体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建议交通局牵头做好学校周边的道路交通规划,通过改善学校周边的交通格局,使围绕学校周边的道路形成闭环,通过实现交通环流,有效分流交通压力,在重点路段设置道路隔离网。建议由市政园林事务中心牵头规划,在学校门前的中央绿化带增设隔离网,以杜绝违规穿越绿化带的现象。
百千万工程
01
●林冠辉 惠州市人大代表 “百千万工程”促现代农业与宜居乡村共发展
在“百千万工程”指引下,惠城区汝湖镇南新村将推动两方面工作:一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文旅融合,依托优质农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进高效农业种植模式,推动水稻、水果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结合乡村旅游,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如汝湖千花洲,不仅能提升农业附加值,也能吸引大量游客。
二是提升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业乡村,完善镇村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百千万工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化村庄风貌,让汝湖镇的乡村更加宜居宜游。
02
●彭继建 惠州市政协委员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驿站融入低空经济元素
去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打造具有“岭南味、乡土气、时尚感、未来范”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场景,以及培育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建议在有条件的驿站,因地制宜融入低空应用场景,如热气球、空中摄影、空中婚礼等,还可在高空观景驿站建设带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无人机操作中心,让游客以深度沉浸式的体验,全方位、多视角感受山川壮丽之美。
建设低空主题驿站,树立旅游新地标。完善低空设施配套和服务,助力低空服务业蓄势发展。在有低空场景应用的驿站配套无人机充能设施及易耗品服务点,聘请专业飞手为游客骑行、自驾提供旅拍、跟拍等服务;此外,还建议开展低空载人飞行规划设计,架设“空中走廊”,逐步为载人飞行在南昆山、罗浮山之间及粤港澳大湾区各观光景点之间实现点对点快速穿梭。
城市形象
01
●张思雅 惠州市政协委员 活化老船厂激活惠州“一江两岸”城市空间
位于惠城区桥西街道水门路西枝江西岸的老船厂,原是惠州市区工业遗产的一颗明珠。但现在一线江景成了脏乱的停车场,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活化利用好老船厂是变废为宝,激活“一江两岸”城市空间。把老船厂项目打造好,向北可连通惠州古城墙,向南可接轨滨江公园,与现有的公共区域融为一体,不仅能为市民提供更加赏心悦目的休闲娱乐空间,还有助于发展滨江消费聚集区,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建议抢救保护修缮,设立开放式惠州船运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议以船运历史文化博物馆为中心,沿着江岸线修建亲水栈道,连通古城墙与滨江公园,形成一条“水、城、人”自然相融的滨江观光带和消费区。
02
●刘伟国 惠州市政协委员 惠州应打造夜游经济集聚区
惠州具有发展“夜游经济”的良好基础条件。我市“夜游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建议丰富夜游经济内容。建议走出以“食、游、购”为主的阶段,阔步向“娱、体、展、演”等消费大市场迈进,强化多层次消费供给。同时,建议人口相对集中、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示范镇(村)可结合“百千万工程”,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夜游打卡地。建议出台《关于推进夜游惠州的实施方案》,高起点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夜游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丰富夜游经济业态。鼓励全市各县(区)重点街区发展夜游经济区,积极促进夜游产品多元化。在城市老城区、历史街区或者居民较少的独立区域,引入美术馆、商业性画廊、电影院、酒吧、餐馆等业态,形成较为完整的商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