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稻乡路 三和阡陌良田路 入选“最美农村路”
串起乡村游 连通工业园

惠阳区三和阡陌良田路。 受访者供图
惠州市交通运输局、惠州市公路事务中心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惠州市“最美农村路”推选活动。经过层层筛选,日前,10条“最美农村路”脱颖而出,惠阳区的平潭稻乡路(Y899线等)和三和阡陌良田路(X822线)赫然在列,成为惠阳乡村发展的亮丽名片。
分工明确,积极投身创建
自开展最美农村路创建工作以来,惠阳区始终秉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理念,全力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交通环境,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惠阳区公路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前期规划阶段,惠阳区就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创建最美农村路领导小组,成员涵盖区交通局、区公路事务中心及镇街等职能部门,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明确,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积极投身创建工作。
领导小组不仅组织专业设计单位深入实地勘察,还结合百千万工程建设和农村发展实际,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风格、特色产物等,制定详细创建规划,并充分征求各职能部门及村民的意见建议,确保道路建设符合群众需求和乡村发展方向。
上下联动,破解实施难题
在实施阶段,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挂点,惠阳区交通运输局、惠阳区公路事务中心、三和街道办及平潭镇政府等主要领导抓落实,区路长办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宣传推广方面,惠阳区公路事务中心借助媒体等多元渠道对参选路段进行宣传,每年5月26日爱路日以“爱路护路,共筑美好出行路”为主题,在人流密集的集市、社区广场等设置宣传点,宣传公路法律法规、爱路护路常识以及公路建设成果等。同时,通过惠州市公路事务中心组织的全民投票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投票,提高评选活动的知晓度,增强群众参与感,达到了“最美农村路”的宣传效果。
后期维护工作中,惠阳区公路事务中心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养护资金,确保足额到位,保障养护工作高效推进;另一方面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村民爱路护路意识,建立健全路长制,明确各级路长职责,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公路及附属设施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这些“美丽农村路”不仅是交通的脉络,更是连接乡村与发展的纽带。它们不仅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提升了群众出行品质,更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这些农村路已成为惠阳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新画卷。
两路入榜
平潭稻乡路:
串起乡村游,让美景美食出圈
平潭稻乡路坐落于惠阳区平潭镇,全长约5.6公里,起始于川龙村,终点抵达鹤湖村。它与C258线、YB23线相互交织成交通网络,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稻乡路采用“路长制”管理模式,路面宽广平坦,标志标线清晰醒目,各类附属设施一应俱全。这样优质的道路条件,不仅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还为农产品运输开辟了便捷通道。平潭镇的特色农产品,像淮山、粉葛、柑橘等,经由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品味自然馈赠的佳选。
稻乡路附近的新圩村、鹤湖村等村庄大大获益。平潭鹤湖村党支部书记徐冠岭表示,村民们看到这条宽敞整洁的道路后,无不欢欣鼓舞。道路拓宽不仅使村民出行更加便捷,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
此外,稻乡路凭借其独具特色的路域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游客在此可以尽情欣赏乡村的美丽风光,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充分感受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三和阡陌良田路:
宛如灵动丝带,融合自然人文
三和阡陌良田路,全长5.03公里,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穿梭于青山绿野间。该路同样实行“路长制”管理,技术标准达到四级公路以上,路面平整干净,交通安全防护周密。路域环境整洁雅致,绿化与周边相得益彰,形成了宜人的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三和阡陌良田路采用了“农村公路+”模式,与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等实现了深度融合。现代农业项目,如雅绿缘兰花基地、金线莲产业,借此蓬勃发展;农家乐与文旅项目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京东物流、伯恩高新、科惠等知名企业在三和扎根落户,并吸引了恒铭达、安道视讯、浩博特等优质企业入驻,400余家企业共同构筑起一条充满活力的工业走廊。象岭千亿级园区的崛起,预示着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
三和阡陌良田路的建成,不仅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出行,还畅通了物流与人流,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生产增效、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环境的改善与乡风文明的提升。
“道路拓宽是最直观的改变,从原本的3.5米拓宽到5.5米,接近6米的宽度,使得会车时更加顺畅,避免了车辆在会车时需驶向路边避让的情况,极大地提升了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全坑村党支部书记黄德贤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全坑村位于三和阡陌良田路中间,村民们可以沿着这条路前往三和街道中心和沙田镇。道路的升级优化了运输条件,降低了物流成本,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