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发布两条美丽乡村走廊
“将军故里·红色客乡”串联多景点,实现红色文化与田园风光交融

2025年惠阳区“5·19中国旅游日”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
近日,2025年惠阳区“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在叶挺将军纪念园举行。此次活动由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双百行动”驻惠阳区服务队、惠州市惠阳区文化馆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数百名运动爱好者化身“乡村探索者”,沿着精心规划的美丽乡村走廊,用车轮与脚步丈量惠阳的山水肌理与文化脉络。惠阳还举办“惠阳好物”文创设计大赛、“首届非遗客家粽技能品鉴会”等特色活动,以多元体验串联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与生态资源,开启文旅体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非遗赋能,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
锣鼓声起,人声鼎沸,极富惠阳非遗特色的舞麒麟迅速让现场氛围升温。千年归善的积累,为惠阳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惠阳以文化之名,与时代共新,持续推动非遗特色产业发展。惠阳以“活力惠阳迎全运 多彩非遗展芳华”主题,推出一系列惠民乐民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可欣赏、可参与、可互动的精彩体验。
活动现场,由燕子山温泉度假村打造的燕子山周田墟——非遗街区首次亮相。非遗街区位于燕子山温泉度假村,建筑以客家传统民居为原型,街区内设有客家文化展示区、文化类展馆、客家民俗博物馆,融入客家九大碗、客家酿豆腐、客家酿酒等惠阳非遗特色。
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文旅新消费,充分发挥惠阳“非遗+”引流作用,“惠阳好物”文创设计大赛也在现场正式启动。即日起至10月17日,惠阳将面向大众在线上征集文创设计作品,设置“非遗创作类、农特产品创意类、惠阳特色工业品创新设计类”三大类别,深挖惠阳非遗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创意推动惠阳非遗文化与产业发展。
此外,惠阳切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见行见效,现场为第四批、第五批以及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发牌匾、证书。其中,惠阳客家粽制作技艺是首次由14家惠阳本土粽子企业联合惠阳区餐饮协会,以集体名义入选惠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午临近,现场也正式发布第一届惠阳客家粽艺技能大赛章程,计划于6月中下旬邀请惠阳当地客家粽企业代表同台竞技,现场从工艺规范性、外观造型、口味口感、创新与文化内涵、卫生与安全等方面进行评分推优,进一步推动客家粽艺经验活态传承。
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
近年来,惠阳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通过“美丽乡村走廊”建设串联红色文化、客家风情与生态资源,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惠阳以“都市圈的田园”为目标定位,全力培育典型村片区,精心打造“美丽乡村走廊”,致力于建设大湾区休闲度假胜地。
活动现场,“将军故里·红色客乡”与“凤栖良田·山水美景”两条美丽乡村走廊重磅发布。这两条美丽乡村走廊,不仅是惠阳美丽乡村风貌的展示窗口,更是惠阳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此外,为吸引更多游客,惠阳于5月16日—5月17日开展“百家旅行社进惠阳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推动区旅游协会与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旅行社达成战略合作,首批30多家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旅行社实地考察惠阳文旅资源,为后续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奠定基础。
多方联动,注入文旅发展新活力
2024年,广东财经大学、惠州学院与惠阳区携手开展“双百行动”。惠阳区“双百行动”专班和驻区服务队深度挖掘两所高校在人才、科研、技术、校友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与惠阳的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激发释放惠阳的经济发展活力和潜能。此次活动中,两所高校被认定为惠阳非遗教育传承共建单位,未来将共同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为惠阳文化建设注入智慧源泉。活动当天,来自两所高校的上百名青年学子参与惠阳骑行、徒步活动,以青春脚步丈量山水,为文旅体产业增添蓬勃朝气。
在叶挺将军纪念园先锋广场,惠阳体育产业展区备受瞩目,喜德盛自行车、杰诚滑板等体育“特产”吸睛无数。惠阳体育产业基础扎实,户外运动热度高涨。活动期间,“全运十二时辰in惠阳”骑游活动、“美好生活 活力惠阳”美丽乡村徒步活动同步举行,近1000名户外运动爱好者穿梭于叶挺将军纪念园、挺秀书院等融合多元文化的打卡点,在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尽情领略惠阳的田园风光与人文历史魅力。
小资料
两条美丽乡村走廊
“将军故里·红色客乡”美丽乡村走廊:该走廊以叶挺将军纪念园为核心,依托秋长谷里、燕子山温泉度假村等文旅项目带动发展,串联起周田村(典型村)、官山村(典型村)、茶园村、象岭村等行政村。这里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挺秀书院、会新楼、廖似光故居、叶挺将军纪念园、会龙楼、榴兆楼、香港秘密大营救在惠阳陈列展等景点,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于一体。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能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与田园风光的完美交融。
“凤栖良田·山水美景”美丽乡村走廊:线路总长约50公里,涉及2个镇6个行政村(其中黄洞村、矮光村、凤咀村、彩二村为现有典型村,时化村为拟培育典型村,大坑村为其他村),覆盖人口1.97万人。走廊按照“一廊一主题”“一村一特色”,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田园风光、绿水青山等资源,导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发挥沿线自然、文化、业态等优势资源,提升沿线风貌、规划游览动线,规整街道空间,丰富打卡点,打造一条集研学、露营、采摘、餐饮、民宿为一体的“环两湖”良湖田园画廊。同时,积极打造IP主题,依托黄洞、大坑两湖生态资源,规划“牵手环两湖,情满百里路”环湖慢行路线,串联湖岸绿道、观景平台、休闲驿站,构建“湖光为媒、山水为证”的浪漫体验环线。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