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闲置资产“活起来”,志愿服务“火”起来

惠阳星河社区:走出独具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黎秀敏 06-27 00:00

  公共空间打造成居民喜爱的“打卡地”和“服务站”。 受访者供图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名单同日公布,惠阳区淡水街道星河社区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从全国老年友好示范社区、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到全国文明单位,惠阳区淡水街道星河社区揽获多项国家、省、市荣誉称号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该社区自2015年成立以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抱幸福生活。

  盘活低效空间,提升服务质效

  面对社区内部分公共用房闲置或低效利用的现状,星河社区主动牵头,联合房地产、物管企业,对公共用房进行全面梳理,精心规划改造,将原本闲置的3处公共空间(共计2950平方米),打造成了居民喜爱的“打卡地”和“服务站”。  

  归善书房:文化新地标

  归善书房占地460平方米,可容纳2万册图书。起初由星河地产承担水电费及日常管理,成为社区热门文化空间。2023年房地产行业下行,书房面临资金危机。2024年初,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发现丹麓书社徐老师的书法培训项目与书房理念、氛围契合,双方迅速达成合作:丹麓书社支付少量租金租用场地,用运营收益补贴书房管理开支,社区志愿者协助管理图书与环境,保障公益性质。此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居民可免费阅读,书房有稳定收入,社区文化有展示平台,小区文化氛围更浓。协作运营后,徐老师举办多场公益书法和读书会活动,书房人气持续攀升,现设有安静阅读区和热闹活动区,活动不断。

  邻里中心:共享新家园

  邻里中心作为社区的“共享客厅”,占地850平方米,由街道下属公司和区经营集团共同投资打造。中心规划建设阶段广泛收集居民建议,建成后创新采用“社区合伙人”运营模式,引入班谷咖啡作为第三方运营方。班谷咖啡践行“大公益小生意”理念,将经营所得70%用于日常运营,30%反哺社区基金。如今,邻里中心成为居民的“第二个家”,工作日早晨自由职业者在此办公,周末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玩耍,每周四晚上书友们分享阅读心得,童书展等活动也深受居民喜爱。  

  社康中心:健康守护站

  社康中心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可以在这里完成从看病到康复的全流程健康管理。一直以来,中心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充分依托医联体平台,持续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切实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星河社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志愿服务+居民参与”的模式,让闲置资源重新焕发生机,提升了社区品质,让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和谐社区

  星河社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打造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目前,社区志愿服务队参与人数近2000人,还成立了星河丹堤志愿服务队党支部,营造出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志愿服务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护学行动中,志愿者每天在学校门口维持秩序、疏导交通,成为社区管理的得力帮手;在文明宣传活动中,志愿者定期开展文明养犬、清洁家园、拒绝高空抛物等宣传,还通过趣味亲子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在纠纷调解工作中,志愿者作为第三方协助社区化解邻里矛盾。该社区以志愿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共筑美好生活时代新风,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肯定和奖励居民志愿者为社区工作作出的贡献,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星河社区已连续9年开展志愿者表彰活动,以此鼓励更多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星河社区与志愿服务队形成了“居民参与—社区支持”的良性互动模式。日常工作中,志愿者们为创建和谐社区无私奉献;相应地,社区也竭力协调解决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这种默契的“配合”下,星河社区志愿服务队赢得了辖区居民的高度赞许和肯定,成为社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强化文明实践,丰富社区内涵  

  星河社区名片  

  先后获评多项国家、省、市荣誉称号  

  淡水街道星河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15年8月6日,位于淡水街道南面,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9000户居民,常住人口3.2万人。社区党委现有党员148名,两委干部5名。近年来,星河社区先后获评全国老年友好示范社区、广东省宜居社区、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社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惠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国家、省、市荣誉称号。

  星河社区始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重要抓手,严格依照“六个有”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推动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移风易俗等工作在社区落地见效。

  在理论学习和科普工作方面,社区注重发挥讲师团、学校以及道德讲堂的作用,定期开展“党的理论进万家”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经常组织居民观看、学习时事热点内容。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社区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自2016年以来,社区累计组建了22个文体社团,涵盖舞蹈、瑜伽、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多种项目。各社团常态化开展各类社区体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全民运动氛围。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