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佛山教育改革“北向西进”,资源破“边界”,力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好学”:去年投389亿力撑扩容提质 到明年新增学位将超40万个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路漫漫 孙振凌 王倩 陈斌颖 09-19 00:06

  9月开学季,华英学校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在交流新学期愿望。

  首都师范大学顺德适子未来学校。

  石门中学。

  教育“一盘棋”之综述

  两所学校的距离不到40公里,但跨了三个区。

  从佛山市华英学校派往高明华英学校参与新校筹建,陈佛新从禅城来到高明工作已经一年半。

  跨区开启教育教学生涯的还有李卫东,今年暑假,这位佛山市名校长从南海石门中学来到三水区佛山市季华中学上班。

  过去两年,佛山已有两批200名优秀校长教师分别奔赴交流学校。前不久,高明三水两所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再度从省实、市一、石门中学、南海中学和顺德一中等名校,集结起阵容强大的管理团队。佛山的教育工作者,正在佛山五区32镇街打破“边界”。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是佛山起手落子教育“一盘棋”,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均衡发展的魄力和行动力。

  跨界

  跨区上班的校长和老师们  

  “双向奔赴。”在为期一年的跨区交流后,南海区桂城街道映月第七小学派管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小学的指导型副校长黄早兴脑海中冒出这样一个关键词。

  事实上,交流不止是“双向”,黄早兴参与的工作中,高明合水小学、映月七小、佛山六小、顺德玉成小学开展了四校联动教研活动,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作用。”

  忙忙碌碌的还有禅城区澜石小学派管三水区西南街道南岸小学的指导型教师李军丽。“入户家访20余次,电话家访100余次。手机不分节假日、24小时开机,随时解答家长的疑问和困惑。”在结束一年的交流工作后,李军丽收到了同事和学生的深情“告白”,在李军丽看来,交流一名教师,就是交流一个团队。

  一年的深度交流,也让顺德区北滘镇西海小学派往高明区杨和镇杨梅小学的指导型副校长李敏不断思考,这一年,“我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我到高明交流的一年已经结束了,但是似乎又未结束,两所学校之间的交流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李敏感言,到高明杨梅小学交流的日子,是个人教育生涯中一次不寻常的且非同一般的经历。

  两年前,佛山在全省率先探索中小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市域交流机制。

  如今,佛山已累计选派2批共200名优秀校长教师参与市域交流,其中市直和禅城、南海、顺德区向高明、三水区派出指导型优秀校长教师以及高明、三水区选派有培养潜质的跟岗型校长教师共计113人。通过推动优秀校长教师交流到相对薄弱学校,相对薄弱学校有培养潜质的年轻校长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逐步促进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

  “我从市华英学校派往高明华英学校参与新校筹建。从学校筹办到建成、从学校的启用到发展,我深切地体会到市、区两级政府以及教育局对高质量办学的信心和决心,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家门口好学校的期待和召唤。”佛山市华英(高明)学校校长陈佛新感言,在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将带领团队以校为家、潜心耕耘,全力建设让高明人民放心和信赖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陈佛新去高明时,相关负责人开了个玩笑说,办不好高明学校就别回来。”一位佛山教育工作者直言,尽管这是一句玩笑,但背后是佛山以市级统筹力度,发展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

  除了市委市政府和市区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佛山教育资源破边“界”,正在形成真正的“双向奔赴”。

  先后担任禅城九小校长、禅城区环湖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的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玉建,这个开学季来到了顺德北滘上班。

  担任过佛山市第九小学(以下简称“九小”)、佛山市禅城区环湖小学两所小学校长的王玉建,在九小校长任期内,培养出50多位名师、骨干,其中一些人还走上了不同学校的领导岗位,“我一定在秉持承德传统的基础上,把握当下‘三新’时代脉搏,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团结承德所有的‘家人们’,一起为学校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干部人才流动“去边界”  

  “南海的资源、市级的资源都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南三协作和顺高协作。”三水区教育局副局长于伟就曾被派往南海挂职一年,担任副局长职务。

  回到三水区后,于伟就将积累的经验结合三水的实际情况,应用到一线的教育教学中,“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能力,也让三水的教育管理层和教师团队受益匪浅。”

  观察近两年教育体系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到佛山强化教育统筹“一盘棋”的决心和魄力,尤其是在市级统筹机制、城乡区域教育结构、高质量教育体系、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

  于伟就作为佛山市2022年度年轻干部人才多向分阶一线挂职跟班成员之一到南海区教育局挂职,挂职担任南海区教育局副局长。“积极到基层学习,走访了石门中学、南海外国语学校、桂江一中、民乐小学等多所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学校,从一线学校吸取整个南海教育形成上下共同发力的良好发展生态的精髓。”

  在南海挂职期间,于伟就不断地把南海区教的经验做法与三水区同事交流分享,并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指导工作中。与南海区教育局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南三协作”结对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促成了三水区白坭中学、白坭中心小学、凤凰小学等学校加入了南海区的教育集团。

  拉出佛山教育改革的时间轴,还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为教育主管部门主官任免的安排。

  2021年9月17日,佛山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召开,表决通过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决定任命管雪为佛山市教育局局长。

  南都记者查阅官方信息,管雪曾任佛山市高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佛山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务。这一年,正是佛山布局五区教育“一盘棋”的“落子”之年。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一以贯之。

  今年1月,佛山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决定任命黎妍为佛山市教育局局长。

  南都记者通过公开信息了解到,这位佛山教育新任“掌门人”,有佛山市委宣传部、三水区和南海区等工作经验。

  干部流动去边“界”,正在教育领域实践验证。

  “我在顺德区教育局工作过,深知五区教育工作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佛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宇莹从顺德来到佛山工作后,对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盘棋”感触颇深,“我们佛山教育是个整体,希望所有佛山的孩子们都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陈宇莹直言,佛山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南海、顺德、禅城三区强,还需要高明三水也要强,“只有这样,佛山教育发展才是高质量的。”

  破题

  需破解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四大教育差距  

  事实上,佛山始终重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

  即便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的压力下,这座制造业大市仍旧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389.74亿元,实现了教育支出只增不减,有力支撑义务教育扩容提质;同时,还捧回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等牌子。

  其中,三水区“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约18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12所、义务教育学校8所,推动约30所中小学校扩容,共增加学位21613座。

  还有禅城区,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突破。近三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140多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三成。

  “但佛山教育发展的四大差距仍旧很明显。”一位佛山教育领域工作者直言,区域、城乡、校际、群体这四大教育差距,是全国各地教育发展的共性问题,“但佛山尤为突出。”

  对此,佛山教育“十四五”规划直面教育高质量发展面的挑战: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和优质均衡特色普惠发展双重压力并存,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问题需要切实破解。

  佛山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任重道远。

  尤其是,教育结构仍需优化,教师岗位吸引力区域竞争优势存在下降隐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加强,教育投入尤其是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仍需加大,办学和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尚待健全、治理水平能力有待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待加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贡献度需要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掐尖、违规招生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以优质教育资源下沉 解决发展不平衡难题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目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全市五区都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找准问题堵点,解难题、促发展。”在日前三水召开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佛山市教育局局长黎妍表示,接下来要坚定改革信心,突出教育优质均衡,一是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二是办强培优现有学校幼儿园;三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把教育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高度来系统谋划,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具体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全会通过的《决定》,一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城市发展和人才聚集,对区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水的常住人口已经接近90万,实有人口已突破100万,根据测算三水近年引进的项目,还将带来近10万的产业人口,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定居三水,子女的教育则成了一个大问题。

  “从6月中旬开始谋划,到7月5日佛山市季华中学挂牌,市委推进这项改革的决心、力度非常大,给三水教育送来了三个大礼包。”三水区委书记李军直言,办学规格的提档升级、经费资金的充分保障、教学管理团队的顶级配置,“这是三水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

  目前,季华中学已经迎来开学的第一个学期,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增设的“优先批”在全市报名火爆,5200多人填报征集志愿,最终录取77人,平均分接近680分,全市广大学生和家长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对学校的充分认可。

  接下来,三水还将在佛山市的支持下推动学校扩建,规划新增学位1800个、办学规模扩大至4200人,同时新建综合楼、宿舍楼、学术中心、体育馆等办学配套设施,为学校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相信,季华中学只是一个开始,全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的决心力度将会更大。”李军表示,南海结对三水紧密协作机制方面,前期有34所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接下来这个紧密协作机制也将进一步深化。全区教育工作战线更要乘势而为、加力奋进,把这些重大机遇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全局

  布局全市“一盘棋” 真金白银“落子”  

  “虽然区与区地域相连,但学校和学校之间动辄几十公里,还涉及到跨区人事调动,尤其是名校长的任免,这一定是市委市政府一把手高度重视的成果。”一位佛山市教育领域工作人员直言。

  这一观点得到佛山市季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卫东的认同。

  “季华中学的六名校级领导中,除了两名来自三水,另外四位分别来自佛山一中、顺德一中和石门中学。从管理团队的组建,可以看到佛山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力气。”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过程中,李卫东感言,新团队中有很多80后,“上有老下有小”,但这些优秀人才为了佛山教育发展克服困难、跨区奔赴、以校为家,“充分体现了佛山教育一盘棋的思想。”

  起手落子“一盘棋”,佛山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首先是“真金白银”强化市级保障。

  数据显示,市级财政加大对两所学校的建设保障力度,根据办学规模、教学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需要,制定市级财政补助经费递增机制,其中2024-2025年保障学校经费的50%,2026-2027年保障学校经费的60%,2028年及以后保障学校经费的70%,进一步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其次是人才发展“一盘棋”提升师资力量。此外,佛山还在此过程中创新育人模式。

  据介绍,两所学校将分别由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顶级科学家担任荣誉校长,依托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在教学教研方面推行实验班育人模式改革,在不改变学校原招生范围、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增设佛山市高级中学西江实验班、佛山市季华中学思贤实验班,引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到校园担任科创导师,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苗子。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办实验班、特色班,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探索院士课堂、科学家讲坛、创客空间等新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着力打造一流示范高中。  

  满足“上好学”需求 改革意在全局  

  “佛山要高质量发展,补短可能比扬长来得更快。”一位区域观察者直言,配强资源、增加学位,是北向战略和西进计划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也是佛山践行省委省政府“百千万工程”和建设实验区的有效抓手。

  日前,佛山市召开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大会,对推进实验区建设进行动员和部署。大会明确改革任务书和主攻方向,聚焦功能板块协同、产业转型升级、强区促镇带村、绿美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均衡、对口帮扶协作等6个领域。其中,关于“聚焦公共服务均衡”方面,大会提到,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组团式办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农村基层覆盖延伸。

  佛山教育“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是,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构建。提供更公平更充分更可及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夯实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基石。扩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到2025年,全市新增公办学位幼儿园不少于2.6万个、义务教育不少于39.55万个、普通高中不少于2.16万个,满足“上好学”需求。

  教育不仅关于民生,也关涉到一个区域的营商环境。

  佛山市委书记郑轲强调,要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围绕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这个重要目标,扎实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组团式下沉,强化区域、校际间教育结对协作,健全完善中小学优秀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研课程、师资队伍等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尤其是对于昔日“散装”的佛山来说,面对大湾区乃至全国优秀兄弟城市的发展竞合过程中,其教育改革的背后,下的是人才结构、产业格局、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全局“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