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中建四局:

赋能顺德“百千万工程”以品质匠心绘就民生建设新篇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倩 09-30 00:00

  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马冈新址院区)项目现场。

  9月的顺德,暑气正盛,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马冈新址院区)项目工地上更显火热。作为医疗领域的重点民生项目,由中建四局承建的这座医院,不仅以26.64万平方米的体量、1300张床位的配置承载着区域妇幼健康服务升级的期待,更以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绿色建造的实践,成为央企助力顺德“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样本。

  科技:为民生工程装上“智慧大脑”  

  走进医院项目施工现场,传统工地的杂乱无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感”拉满的精细化管理。塔吊臂上的摄像头实时传回画面,AI系统自动识别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BIM模型里每一根钢筋的位置都清晰可辨……中建四局践行的“科技赋能建造”理念,正破解着民生工程“质量难控、效率难提、安全难防”的传统痛点。

  医疗建筑的特殊性,注定了其施工难度远超普通项目。手术室的无菌要求、放射科的防辐射标准、污水处理站的防渗漏需求,每一项都对工程精度提出严苛挑战。为攻克这些难题,中建四局技术团队跳出“经验施工”的传统模式,将BIM、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度整合,构建起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从设计阶段的数字建模,到施工阶段的智慧管控,再到未来运维阶段的智能服务,技术创新贯穿始终。最让技术人员自豪的是,该院建设中采用的“超前止水”技术,在后浇带处提前设置定制化止水构造,如同给建筑装上“防水屏障”,从源头杜绝渗漏风险。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设计预控、方案先行”的创造性思路,在顺德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据项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中建四局对空调机房、水泵房等装配式构件采用LOD500的1:1精细建模,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生成点云图及BIM+AR可视化技术对机房进行复核,在预制加工厂使用相贯线切割机、管道焊接机器人等自动化生产线将管道加工成精品模块与型钢结构减震框架组合,通过工厂预拼装、整体试压、一体化保温施工后运输至现场完成高效拼装。在智能系统的推动下,工厂预制减少现场作业量,缩短施工周期30%-50%;减少材料浪费5%-8%,降低人工成本20%;工厂化生产精度达毫米级,避免现场切割误差;减少高空作业、焊接等高危工序。

  项目经理吴彤感叹道,“项目周边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建设难度大。我们先后克服了超厚淤泥及粉砂地质、超大跨度钢结构吊装拼装难度大等多专业交叉作业难题,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流水、缩短工序搭接,顺利地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顶的预期目标。”  

  品质:以精细管理守护执行温度 

  “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在于“为民”,而民生工程的生命力在于“品质”。中建四局深谙此道,每一个项目从启动之初便以“高目标引领、高标准策划”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马冈新址院区)项目中,中建四局在医疗项目中践行样板引路、细节管控、闭环验收的模式,将抽象的质量标准转化为具体的施工动作,让每一项民生工程都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一方面,项目推进管理标准化,全面推行“分区管理、目视化标识”,材料、工具按功能划分专属区域,减少交叉作业干扰,提升作业效率。现场落实作业标准化,制定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图集,规范现场设备设施安装、安全防护措施等节点做法。另一方面,项目实现教育培训标准化。中建四局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工种、班组长、项目管理团队等专题培训及实操学习,帮助建设者识别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不仅体现在大型医疗项目中,更延伸到顺德“百千万工程”的民生细处。此前,中建四局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顺德区均安中心小学的暑期修缮工程——892平方米的改造面积不算大,但团队却倾注了十足匠心;校园活动区的地面重新铺设防滑地砖,避免学生奔跑时滑倒;学生卫生间加装了洗手间门扶手和防滑垫,细节处呵护孩子安全;走廊外侧的栏杆加高加固,同时改造了残疾人专属坡道,让特殊需求群体出行更便利。如今,焕然一新的校园里,孩子们的笑声格外响亮,这份“小而美”的民生工程,正是中建四局践行“以人为本”的写照。

  不论是学校“微改造”,还是大型医疗项目的搭建,安全生产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中建四局将深入落实广东省住建领域“安全生产月”活动部署,以全省示范项目观摩交流为契机,发挥央企责任担当,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助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夯实安全基石。 

  绿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典范  

  绿色设计是项目的“基因”。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马冈新址院区)项目以“四维协同,绿色集成”为核心发展理念,通过规划布局、技术应用和生态策略实现节能降耗。在“光、风、水、热”环境中运用太阳能光伏、空气源热泵热水、蓄能冷热源等系统,搭配65mm厚大曲面双夹胶中空钢化超白三银LOW-E彩釉玻璃,通过多项措施达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建筑”的同步推行,将地域智慧与现代低碳技术深度融合。这份对绿色的坚守,成功让项目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

  走进施工现场,“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针对周转材料管理,项目全面推行定型化临时设施、盘扣式脚手架及钢制安全网,通过标准化配置与动态调度,让材料周转率提升30%以上,有效减少一次性材料浪费;在建筑垃圾处理上,项目建立“分类回收-高效再利用”的闭环机制,主材垃圾回收利用率超70%,让原本的“废弃物”变身“再生资源”,从源头降低资源消耗。

  水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同样不遗余力。现场节水器具配置率达100%,从节水水龙头到感应冲厕系统,每一处细节都在践行“惜水”理念;自然能源利用占施工总用能的30%,自然光、自然风的充分利用,搭配节能设备,让施工过程更低碳。临时用地管理则遵循“动态优化”原则,根据基础、主体、装饰装修不同阶段的施工动线灵活调整,减少场区内临时用地占用;深基坑施工前反复优化方案,减少土方开挖与回填量,最大限度降低对土地的扰动,守护水土资源。

  环境管控是绿色建设的“后天保障”。为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项目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防护体系:扬尘防治上,自动洗车设备为每辆出场车辆“洗澡除尘”,专人每天清扫场地与道路;自动喷雾系统与雾炮机协同作业,在土方施工阶段筑起“防尘屏障”;渣土车密封运输、裸露黄土覆盖、空闲地种植绿植,让施工现场始终保持清爽整洁。大气保护方面,燃烧环保植物油,经100%净化处理后排放,没有一丝异味;混凝土运输采用零排放的电动预拌混凝土罐车,减少尾气污染;焊接作业配备专用焊烟净化系统,将有害气体“一网打尽”。

  在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征程中,中建四局的“匠心”与“担当”,终将转化为顺德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四局力量”。

  文:王倩

  制版:潘欣 王娟娟 黄炽林 黄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