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高”“新”特色 拉大区域框架
创新主引擎释放发展新动能
← 位于火炬开发区的迈雷特数控企业,这几年企业发展迅猛。
↓ 火炬区迅速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党员投入一线进行服务。
火炬区
7月20日,民众街道挂牌成立,意味着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火炬区”)的发展迈入新里程。民众纳入火炬区统筹发展,使得火炬区从总面积85.22平方公里(不含马安村)扩为210.64平方公里,这对于打造火炬区重大产业平台,落实中山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意义深远。
今年来,火炬区保持发展定力,进一步擦亮“高”“新”产业特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深做实。在迎来这轮重大发展机遇时,火炬人凭借敢闯、敢创、敢干的“火炬精神”,定能锚定目标、坚定信念、一往无前,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为新一轮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优势:
紧盯“高”“新”特色 今年成绩亮眼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是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2020年,火炬区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7.9%;健康科技、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
追溯火炬区的发展路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始终如一的指挥棒,创新资源要素不断集聚。从2020年各项科技成果来看,火炬区在全市排“优”:迈雷特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全市唯一;2人入选“省级领军人才计划”,实现全市零的突破……
细梳今年来火炬区的重大项目,在打造“高”“新”两个字上成绩亮眼:在今年中山“3·28”招商会上,火炬区10亿元以上投资签约项目有3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占全市签约项目半壁江山;再次落地一个一类新药项目,产品有望成为国际首创。此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近日在火炬区揭牌,检验检测检疫领域的“国家队”落户火炬区;中山首个硕博联合教育培养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落地,计划打造1000人规模的硕士、博士联合教育培养基地。
拥有沉淀30年的高新科技产业基础,火炬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思路明确:不要眼前“短平快”的短期利益;从项目的招商和遴选,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新布局,都要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布下棋局。
正因为有这样的坚持,越来越多高科技关联企业落户火炬区。中山市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由两个“80后”小伙共同创办,致力于研制长期由国外垄断的真空离子源设备,从“0到1”的研发,再从“1到100”的产业化,公司前后只花了4年时间。今年6月28日,由博顿光发起并牵头起草的《真空表面处理工艺用离子源》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国内第一个在真空表面处理领域的离子源团体标准。作为一家高成长性的光电企业,公司CEO冀鸣的感受极具代表性,“火炬区在光电领域已经具备成熟的产业链,而且政府的服务高效、精准,我们对选择火炬区充满信心”。
有龙头企业作为引领,吸引产业链、人才、平台加速聚集,火炬区正在形成更加丰富、完善的科创生态。迈入“十四五”,火炬区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加快“二次创业”,重振火炬雄风,奋力打造中山高质量崛起的火车头、创新发展的主引擎、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新样板,加快建成国家级一流高新区。
空间重构:
拉大框架格局 提升发展能级
但是从更大的时空范围来看,从全国高新区相互进位争优的势态来看,火炬区要实现大跨越还面临新挑战,其中发展空间遇到瓶颈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995年以来,火炬区总体土地面积没有进行过调整,反观全国其他地区,近年来,超40家高新区普遍采取了扩区扩容管理。
面对发展中的难题,火炬区一直以奋楫争先的姿态迎接挑战。2016年以来,火炬区充分发挥自身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与南头、板芙等9镇区开展合作共建,此举既能促进全市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也能缓解火炬区承载空间不足的问题。2020年,火炬区启动了停滞十年的鲤鱼工业园建设,征收备整土地超过过去十年总和,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近一步腾挪发展空间。今年2月,在火炬区与民众镇统筹整合发展写进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后,火炬区2021年攻坚克难动员大会提出,要发扬“拼命三郎”的精神,全速推进扩容扩区等工作,为火炬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在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后,7月20日,民众街道正式挂牌,意味着火炬区统筹民众发展迈入实质性阶段。与民众统筹整合发展后,能拉大辖区框架,有利于打造大平台、引进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火炬区统筹民众发展之后,如何实现1+1>2的效果?将创造出哪些新的可能?
首先,扩容后的火炬区将启动新一轮规划,统筹一江两岸在高新产业、交通基础建设、城市面貌等方面共同发展。这一轮规划必将对标国内先进,不仅充分调动民众街道的活力,也将提升火炬区的发展能级。
做出这个判断不难理解:作为中山市重大产业发展平台之一,火炬区是中山环湾布局向东发展的主场,也是中山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跳出区域自身格局,火炬区的未来实际上引领着中山的未来。今年能把火炬区统筹民众镇发展落实,也体现出中山对火炬区发展寄予重望。
其次,统筹发展不仅是土地资源的叠加,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利于优化行政资源配置。统筹后通过对人力、资金等发要素进行科学分配,一方面将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集中更多人力、财力办大事,更好对接南沙、前海两个自贸区,为发展夯实基础。
优化服务:
落实民生保障 切实为民解忧
值得注意的是,火炬区不仅向外扩容,同时也重视“内聚人心”。今年来,火炬区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抓手,坚持群众导向,立足群众需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在经济工作方面,以“凝心聚力抓产业、稳增长,帮扶企业解难题、促发展”为主题,通过驻企特派员、政企圆桌会议、帮扶挂点等活动,帮助企业化解难题,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化解因新冠疫情带来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到位问题。截至7月1日共收集问题34个,办理完成22个,12个正在办理中。
在抗疫工作方面,为应对新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7月23日,火炬区迅速启动全员核酸检测,设立83个采样点,全区3000多名党员投入到检测一线进行志愿服务,全员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此外4天组织开展封闭区四轮,封控区、警戒区三轮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同时做好封闭、封控区域防疫物资保障工作,做到隔离不隔爱。
在重点项目推进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制定《火炬开发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火炬开发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将智慧停车项目、二次医保、“四少一快”改革、推进第二中学和第九小学建设等15个群众热点项目纳入《市项目清单》,133项工作任务纳入《区项目清单》。截至目前,《火炬区项目清单》中各项工作均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此外,火炬区以各机关单位、集团(总)公司、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组建起163支志愿服务队,截至7月1日已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4186宗,总时数达6万小时,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实际问题191件。同时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全区169名专职网格巡查员利用“综治通”App“下单”,相关单位帮助群众在“格”中解决问题,3月来“综治通”办结事项1862宗。
新阵地、新征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敢闯、敢创、敢干的火炬人,在迎来这轮里程碑式的重大发展机遇时,能锚定目标、坚定信念、一往无前,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为新一轮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文:吕婧 火炬宣
图:吴进
制版:彭思敏 刘艳兰 刘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