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爆改”祖屋为作坊,用扎染勾勒新天地

郑绮筠:带人们体验非遗乐趣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侯玉晓 刘贤沛 吕婧 12-06 00:00

  郑绮筠带小朋友们体验扎染的乐趣。

  人物

  乡村广袤田野中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潜力,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乡村里出现越来越多年轻面孔,他们为广袤的土地注入新的生机,乡村成就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是对“百千万工程”最生动的青春诠释。在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就有这样一位90后女生,她以扎染技艺为核心,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书写了一段充满正能量的创业故事。

  工作5年后,返乡打造共享手艺工作室  

  走进青砖白瓦的三乡镇雍陌村,推开一处不起眼的小屋门口,90后女孩郑绮筠正全神贯注地指导着游客制作传统布艺。扎、缚、缀、缝、夹、包、染....几道扎染中简单的工序下来,一块纯白的布料便在她的手中开出了绚丽的花。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需要利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据《云南省志·文化志》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如今成为了国家非遗技艺之一。

  郑绮筠出生在三乡雍陌的一个布艺之家,家庭30多年从事布艺生意,窗帘、床单、蚊帐等用品的设计都有涉及。

  在大学期间,纵使专业与手工不相关,郑绮筠还是利用课余时间,从网上学了不少手工技能。“我平时就喜欢做一些布艺手工,毕业后在广州找到了一份手工艺教学工作,其间还认识到了多种手工,其中就包括了扎染。”

  在广州呆了5年后,想更换一种生活模式的郑绮筠回到了中山。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郑绮筠跟父亲回到了老家雍陌村,看到了自家闲置的祖屋。“祖屋已经重建多年,都闲置在那里,如果能利用祖屋就好了。”思量过后,郑绮筠决定将古老的染色工艺与自己的兴趣专业结合,把祖屋改造成手工作坊。

  在投入“重金”15万后,一间承载着非遗文化与布艺梦想的手艺工作室就此诞生。这间三层小院,楼上共有4个房间,分别打造成扎染房、阅读房、礼物房和材料室:扎染房的墙上,以蓝青色绘出连绵的山丘之景;阅读房主打柔和舒适的暖黄调,绘制出灯盏和茂盛花朵;礼物房以浪漫的粉色和红色,营造爱与浪漫的氛围;材料室则以五彩缤纷的彩绘和英文字母,激发创作者的创意与灵感。

  在祖屋改造过程中,不少路过的村民和游客都被改造过程中显露的部分装饰所吸引,询问建筑的用途。郑绮筠决定将这间命名为“芷萝研艺坊”的作坊打造成为一个共享的空间,对外开放,让所有人一起体验非遗扎染的乐趣。

  游玩中学习,用纯植物染体验非遗技艺 

  创业之路总是布满荆棘,芷萝研艺坊并非一创立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郑绮筠并不气馁,在旅游淡季便制作各种手工艺品,提升手艺时也将对扎染的热爱融入每件手工艺品中。慢慢地,这些承载着情感温度的作品,吸引不少顾客购买,口碑一点点积累起来,生意一天天转好。

  当地村委得知郑绮筠回来创业之后,邀请郑绮筠团队去往一些活动上课。渐渐地,周围的村子也了解到了郑绮筠的工作室,附近的村民们有时候会在周末带上孩子,来到村里休闲观光,或是体验手工课程。随着名气打响,企业团队也找上了门,郑绮筠团队开始承接一些企业活动。

  “很多人听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就会认为扎染很高端,离生活遥不可及,普通人玩不来。”但在郑绮筠看来,扎染只是1500年前人们掌握的一项普通生活技能。“我希望让非遗扎染技艺在生活中传播开来,与日常生活融合。”为此,郑绮筠将现代化的扎染图样融入衣服、包包、披肩、玩偶、首饰品等日常物件中,力求在传统极易与现代生活融合,让更多人能在生活中看到非遗扎染的美。

  同时,郑绮筠的工作室将旅游与教育巧妙融合,让顾客在游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深度,打破大众对于扎染的刻板印象。在扎染行业,为降低成本,其他机构或工作室会选择使用化学粉末染色,顾客们只能看到染色的过程,浅层体验扎染的工艺。但郑绮筠坚持用最原始的纯植物染,采用古法染缸进行养护,开发出专属的植物染料,再熬煮中草药植物,调制成各种颜色。

  在芷萝研艺坊,顾客们可以从一草一木开始,通过现场熬煮制作,认识扎染的制作工序,最终成为布料上的绚丽色彩。“非遗扎染,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掌握的生活技能。但我希望回到村里后,可以将雍陌村、中山的文化元素,融入非遗扎染技艺,让大家看到这些扎染作品,就能想起雍陌村的文化地标。”郑绮筠说。

  郑绮筠的芷萝研艺坊,不仅成为了雍陌村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她的故事,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郑绮筠看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需要付诸实践的行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事业,共同为乡村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郑绮筠还计划着,将罗三妹山、中山温泉宾馆的造型,以及郑观应的廉洁观、家风文化,雍陌村的宗祠文化、岐澳古道的历史文化,融入非遗扎染中,打造雍陌村“非遗+文化”的全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