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为中山带来泼天流量,“工改”助力本土企业跻身“亿元级”
三年工改新招引企业1028家 预计新增投资总额1862亿元

2024年国庆期间,中山市香山古城的步行街,迎来众多客人。

香山古城活化项目稳步推进。
预热之产业聚焦
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中山市在多个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工改”和文旅融合发展尤为引人瞩目。“工改”方面,中山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文旅融合方面,中山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工改”
“土地空间”换出“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初期,中山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本土制造业为中山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土地低效利用、碎片化严重等问题,成为中山制造业发展的一道坎。2022年,一场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攻坚战在中山正式打响,推动空间再造、产业蝶变、城市焕新。
经过三年努力攻坚,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推动“商住转工”超万亩,助力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整备土地超2万亩;服务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823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预计新增投资总额1862亿元。2024年,全市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较2021年分别增长67%、41%;前三季度中山GDP同比增长4.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把中山直接推向了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面前,这让中山有了更多直接参与世界产业分工的机会。承载大产业需要大平台,搭建大平台才能承载大项目。近年来,中山积极推动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建设,总规划面积272平方公里,目标打造一批深圳链主企业专业配套园区、定制化高标准工厂。
在深中通道通车“满月”之际,中山举行全球招商大会,6个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项目签约,不少深圳企业竞相签约落户中山。会上,中山连片万亩产业空间亮相,翠亨科创产业园、深中合作创新区、岐江新城智慧港、中山新能源产业园、中山高端显示产业园腾挪出了优质产业用地虚位以待,为支持企业投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产业空间。
“深中通道通车之前,园区六成以上的企业来自深圳;深中通道通车后,招引了激光行业、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入驻,都是园区以往没有产业。”绩东二社区股联社副社长、绩东二工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辉在招商大会上介绍,社区的“工改”项目——绩东二智能锁具产业园一、二期入驻率达95%,三期计划2025年进入投产阶段。
而今,“工改”已然成为力撑中山工业稳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一批本土制造业企业借助“工改”跻身“亿元级”企业,低效的锌铁棚正在蝶变成为集聚高端产业的“黄金屋”,“亿元楼”、亿元园区中正在孕育产业新生态,连点成片的产业空间酝酿着多个十亿乃至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中山通过将“工改”与产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升级、水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百千万工程”、安全生产、基层治理相结合,在“工改”中优化产业园及周边居住、商业、医疗、教育、文化等生活服务配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有学者表示,经过三年的攻坚,中山“工改”大势已成。面对国际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山以土地空间换发展空间,改变了城市面貌,在夯实制造业基础的同时,还将“工改”和“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为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了新动能。中山已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需要坚定地走下去。
中山市香山智库研究院院长、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项俊波:“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来自珠江口东岸和港澳要素资源加快向西岸溢出,中山必须依托‘工改’拓展空间,进一步抢先卡位,承接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融合 文化同城加深两地居民彼此认同感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深中两城的连通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中通道不仅是一座物理上的桥梁,更是一座文化融合的纽带,承载着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使命。通过这座大桥,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深圳与中山之间的距离,对两地的文化旅游产业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望过去数年,不难发现深中两地文旅交流愈发频繁,从频频举行的“深中”“大湾区”美术展,深圳文博会《深圳传》《中山传》分享会,两地书展互设城市展区,深圳图书馆-中山纪念图书馆图书城际互借服务开通,再到两地共同打造文旅线路……一条“文化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将两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3年8月18日至22日,第十五届中山书展如期举行。该届中山书展创下了多个“第一次”,如首设“深中共读”展区,受到众多中山市民的关注。同年11月10日第五届深圳书展开幕,首次应邀参展的中山展区也于当日同步亮相,共同打造深圳、中山全民阅读新矩阵。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胡波指出,在深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中山走出来和深圳对话,这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诉求。同城必须是文化的同城,才能够有更多的黏合力、凝聚力。此外胡波还表示,深中两地在文化交流上频出新招,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两地文化的融合,加深两地居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推动社会的融合和经济的合作。
国家二级作家、《中山传》作者之一黄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不同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增强区域内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对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包括深中一体化发展而言,隐性、持续、润物无声的文化作用不可或缺”。
在黄刚看来,近年来,中山、深圳两地的文化交流,从官方到民间、从内涵到形式、从规格到频率、从数量到质量,整体感觉尚有很大的交流空间。中山、深圳双城文化交流必须围绕一个焦点,那就是文化精品。以此为契合点,双城文化交流必将在人才、观念、项目、经验、艺术创新、新旧融合、作品研讨与推介、设施建设等方面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对中山而言,尤其要学习借鉴深圳尊重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激发文化创新软实力,创造不负时代文化艺术精品的实践经验。
文旅 “互补+联游”串联深中文旅资源
6月30日下午3时,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至次日下午3时,深中通道中山、深圳两侧共有12.5万车次通过,大量来自深圳、香港的游客来到中山,让中山的文旅、餐饮业分外热闹。
深中通道对中山的旅游、餐饮业的促进作用有多大,从中山各大景区、食肆、文化场馆的汹涌人潮和车水马龙便可看出,也令众多旅游、餐饮从业人员和经营者发出“许久都没有这么热闹过”的感叹。
一组数据更能直观反映出深中通道给中山文旅业带来的泼天流量——2024年国庆七天假期,中山累计接待游客341.80万人次,较2023年按可比口径上升102.61%;实现旅游收入19.69亿元,较2023年按可比口径上升95.35%;纳入监测景区累计接待285.15万人次,较2023年(122.90万人次)按可比口径上升132.01%。
在中山文旅实现井喷增长的同时,“道路堵”“停车难”“排队久”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
对于这一问题,中山职院经管学院副院长杨超也早有预见。“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游客不一定很好,有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反倒更好”。杨超表示,深圳通道通车后必定会有大量游客来到中山,他们中很多人或许是第一来中山,如果在体验感上不及预期,对保持持续、稳定的吸引力也不利。中山文旅市场应尽快适应这一波流量,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去承接深圳游客。
在去年中山市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了提交了《关于打造文旅深中通道,助力中山假日经济发展的建议》(下简称《建议》),提出分三个层次打造文旅深中通道:临深片区的跨桥游、延伸段的乡村民俗民宿游、泛岐江河带的城芯深度游,以及相关配套建议。
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深圳和中山一直积极探索中。为加强与深圳的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地资源共享、产品互推、游客互送,共同繁荣两地文旅市场,根据深圳中山战略协作第一批重点事项中关于“开发深中旅游精品线路”“在线路组织、客源引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一程多站’旅游产品”的要求,深中两地共同设计了十条联游精品线路。
杨超认为,深圳的旅游产业以都市、海滨度假为主,而中山的农文旅、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旅游资源丰富,不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如孙中孙故里旅游区、中山温泉等。中山应充分利用深中通道通车这一机遇,尽快开发深圳缺失、能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同时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更好的承接这波来自深圳的客流。此外,如果能将中山的旅游资源和深中通道产生更好的联动性,重新形成一些优质性的文旅产品,能更好的推动中山文旅市场的发展。
活化
古城新变提升城市活力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持续活化改造中的香山古城迎来了持续的客流高峰,对于香山古城的讨论也冲上社交媒体平台。
历经800多年的香山文化,见证了中山发展的源起,孕育了近代商业文化,也是中山人的精神原乡。复兴香山古城,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时代价值。
为了做好香山古城的保护利用工作,近些年中山市陆续编制了《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年)》《环铁城更新保护规划》《香山古城城市设计》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和城市更新研究内容。2022年9月29日,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关于香山古城城市设计的招标公告”。2023年11月,中山市文广旅局向社会公示《香山古城城市设计》草案。
草案提到,香山古城城市设计的面积约为2.42平方公里,范围包括铁城及四关(东关、北关、南关、西关),被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新地标、香山文化展示客厅,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着的古城”。
作为香山古城活化项目的先行兵,位于中山石岐老城区核心地段的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下称“从善坊”)2024年8月以全新面貌亮相,为整片香山古城的“重生”,探出了一条既有“岐味”,又有人情味的活化之路。
从一片旧楼危房,到亮丽的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的“重生”,离不开对多方利益诉求、改造资金投入、街区空间结构及历史文化特色、周边业态分布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中山市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认为,对从善坊的改造不仅恢复了其作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昔日辉煌,更解决了老旧小区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在从善坊“重生”的同时,孙文西路步行街也正焕发新生机。
2024年,中山建成启用香山剧场,中山百货大楼、工商银行大楼、电信大楼等地标建筑完成修缮,孙文西路主街地下综合管网升级改造工程仅用时68天完成。古城城墙、街巷的修缮秉持“修旧如旧”,孙文西路古韵盎然,续写往昔繁华。
2025年1月16日,石岐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成彬在石岐街道2025年工作会议上表示,石岐街道将加快推进孙文西路步行街主街管沟建设、骑廊修缮更新及沿街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加固改造,确保春节前完成步行街项目管线工程,“五一”前完成项目建筑外立面铺设工作,力争2025年底前完成项目(一期)第二、三标段全部施工,全力确保在相关重点节假日按期开街。
如今,随着从善坊、孙文西路步行街、月山公园、孙中山纪念堂等多个“点”和“线”的改造进展不断推进,一个整体香山古城新貌正逐渐浮现。田湘攸介绍,未来,香山古城片区内将串起包括上述地点的多个文旅点位,规划多条游道,供市民游客自由选择单日游、2-3日游等游玩路线。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黄敬奎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