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
中山推进四个升级行动

中山市横栏镇西江花海。
“百千万工程”往哪里提升突破、改革升级?日前,中山市正式发布四大升级改革行动方案,明确以“六大升级改革行动”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十大产业集群冲刺万亿级目标,以城乡形态十大行动重塑城市风貌,以智慧政务改革打造湾区服务标杆。以内涵式发展、集成式改革的方式,闯出中山“百千万工程”的路子。
四个升级改革行动方案
实现“强美治”战略举措
近年来,中山坚定不移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奋力实现城乡协调共同富裕”目标,打响了转作风、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水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重振干部队伍精气神,重塑产业发展空间,重现岭南水乡风貌,打开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这个基础上,对照全省“百千万工程”“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从年初至今,中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部署推动,各分管市领导统筹负责,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会同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发展改革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反复研究,形成四个升级改革行动方案。
据介绍,这四个行动以升级为目标,以改革为路径,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是三大攻坚战的深化提升,另一方面坚持目标导向,是实现“强美治”的战略举措。其中,实施产业科技升级改革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强;实施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推动城乡空间格局全域重塑、城乡形态全域升级,打造更加美丽岭南水乡,实现城乡美;实施社会治理升级改革行动,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社会治;实施政务服务升级改革行动,推动干部队伍转作风再攻坚,坚定不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更满意、让群众办事更便利,让中山这方发展的热土更聚气留人。
产业科技升级
力争到2027年培育4-5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产业科技升级改革行动方案方面,中山主要从“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布局”“怎么发展”“怎么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九个方面共28个升级改革举措。
在“发展什么产业”方面,提出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三大体系升级,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在“怎么布局”方面,提出产业集群式片区布局,明确东部、北部、南部、西北部片区和中心城区产业布局方向,打造“2+8”制造业产业平台和十大农业产业平台,推动产业平台跨镇街连片建设,强化与深圳、香港、澳门等周边城市产业协作。在“怎么发展”方面,加快产业科技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和AI赋能千行百业;聚焦企业体系、产品矩阵升级,加快构建招商引资新格局,加快培育好企业优品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在“怎么保障”方面,构建“产业+链长+政策”工作体系,力争到2027年,十大现代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10000亿元,培育4—5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全覆盖,具有中山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在城乡形态升级改革行动方案方面,中山提出聚焦人居环境短板弱项,以改革创新思维破题攻坚,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优化、提质升级,到2025年年底,打造一批城乡形态升级标志性成果,到2027年,建成一批“三生融合”高品质空间,到2032年,全市域面貌焕然一新。注重突出中山特色,在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打造美丽河湖;依托中山人文生态公园多的优势,打造美丽公园体系;围绕岐澳古道、岭南水乡、岐江河、西江打造风貌带;抓好孙中山故居片区改造提升、香山古城片区、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等6类重点片区发展等,串珠成链系统重塑中山城乡形态。实施规划引领、城市更新、交通畅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绿美生态提升、重点区域业态升级、村庄景区化打造、村庄集聚打造等城乡形态升级十大行动。
政务服务升级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政务改革创新城市
在政务服务升级改革行动方案方面,中山提出聚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政务改革创新城市目标,着力构建覆盖企业招引、落地、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型政务服务体系,提出六个方面共38个改革举措。一方面对照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指出的短板弱项,加快改革补课,加快提升政务服务基础能力,精准推送惠企政策、拓宽“电子证照”应用,深化数据共享、审批提速等改革。另一方面着力锻长板,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改革,确保“无事不扰、有事必到”。聚焦便民利企,以AI赋能政务服务全链条改革,努力在智慧政务方面先行先试;大力推动“湾区通办”,在身份认证、电子证照、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医疗社保、交通运输、资质资格认定等领域,拓展与香港、澳门、深圳等大湾区城市通办事项。
在社会治理升级改革行动方案方面,中山提出六大升级改革行动共23项具体举措。突出“治”——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参与、全民共治的方式,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博爱中山、志愿之城”建设,培育文明风尚,加强法治护航,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突出“防”——以“治未病”的理念,把重心放在“防”上,创新风险研判线上预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群防群治,完善矛盾纠纷发现、通达、反应、解决的闭环机制。突出“解”——培育一批像“中山大家姐”一样的“金牌调解员”,创新多元解纷机制。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纠纷解决“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打造涉港澳台侨多元解纷品牌,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努力闯出社会治理的中山新路子。
采写:南都记者 侯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