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江门抗战印记 探访二战老兵身影
江门市委网信办、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热血五邑人,可敬侨乡魂”主题活动

经陈庆伟动员,黄君裕家人将其军服捐赠给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陈庆伟手持黄君裕照片。

飞虎队纪念碑。
“‘飞虎队’里有不少飞行员是五邑美国华裔青年,地勤人员内95%是五邑华裔青年技术人员。”“他38次飞越‘驼峰’,曾用飞机运输骡子穿越喜马拉雅山。”“参加诺曼底登陆187人仅剩他1人,二战结束68年后获得9枚勋章……”日前,江门市委网信办、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热血五邑人,可敬侨乡魂”追寻江门抗战印记主题活动。南都记者先后前往美国飞虎队纪念亭、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台山市大江镇水楼潮庆村寻找飞虎队和参与诺曼底登陆的五邑籍二战抗战老兵的身影。
纪念碑留下飞虎队抗战印记
在台山市石花山风景区深处,一座六角形两层高的亭子屹立在山旁,不时有游客被亭子吸引而停下脚步。亭子檐上匾额刻“飞虎队纪念亭”6个大字。“飞虎队”即“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因其飞机机头上绘有大鲨鱼样,机身绘有带翅膀的飞虎而得名,二战期间在亚洲战场上屡次击败日本空军,有力援助中国抗日。
纪念亭中心是一座花岗岩纪念碑,两侧面各绘有一只带翅膀老虎,这是飞虎队的徽章。正面和反面则是用中、英文雕刻了许多文字。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字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其中几行却特别引人注目,“1941-1945”“谨以此碑献给美国志愿大队兼中国战区美空军特遣队及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陈纳德中将飞虎队指挥官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日本战斗直到最后的胜利。”落款为“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的美籍华人老战士敬献”。
据了解,飞虎亭建成于1991年3月,由原“飞虎队”空军上尉祖籍台山台城镇城南村的梁炳聪等10多位美籍华人飞行员捐资,委托台山市海外联谊会修建。飞虎队中有许多人祖籍是江门五邑地区的华人,家乡的纪念亭为他们那段回国参战,驱虏保国的历史留下印记。
飞虎队不少飞行员祖籍五邑
“‘飞虎队’里有不少飞行员是五邑美国华裔青年,地勤人员内95%是五邑华裔青年技术人员”,台山市博物馆原馆长原馆长叶玉芳如是说道。
据历史资料记载,1940年11月,受聘中国空军顾问的陈纳德接受南京政府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不少五邑籍在美华人闻讯报名参加。祖籍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的梁汉一是“飞虎队”首批11名华侨飞行员之一。1941年,梁汉一随队回国参加抗战,并于昆明参加首战告捷,后移防缅甸。1941年12月23日,梁汉一与战友驾驶战斗机在缅甸仰光与日军激战,一举击落日军轰炸机15架,战斗机9架。
美国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博士2005年偶然机会获赠2件飞虎队军装,由此开始收集飞虎队的文物,并向昆明飞虎队纪念馆、台山博物馆等单位累计捐赠飞虎队文物资料2000余件。他介绍道,飞虎队有许多来自江门,比如台山四九镇出生的甄崇运1942年入伍,担任飞虎队特种通讯兵,有次他和战友进入越南执行任务,每人随身携带两粒美国军医给他们的“自杀药丸”,一旦被抓便立即自杀。
在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内,装修工人正忙于为即将对外开放做准备。在陈列馆内,几张灰白的飞机照片和一幅航线图吸引了南都记者的注意,上面写着“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1942年到1945年期间中国和盟军开辟的一条空中通道,主航线位于印度阿萨姆邦和中国昆明之间,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在日军切断滇缅公路的背景下,“驼峰航线”成为援华物资运进中国的重要运输途径。然而,由于“驼峰”的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C-46、C-47)最大爬行高度,使得飞机不得不通过非常危险的迷宫般的喜马拉雅山隘航行。飞越驼峰对飞行人员而言近乎自杀。他们每飞越10次,就会在军服上绣一只骆驼,从他们军服上就知道他们在生死边缘走过多少回。
参加诺曼底登陆187人仅剩1人
台山市大江镇水楼潮庆村是黄君裕的家乡。乡里人知道黄君裕在国外当过兵,却很少人知道他还曾经参加诺曼底登陆,更无人知道187人的部队就剩他1个人活下来。村长黄尔启告诉南都记者,印象中黄君裕很内向,爱玩萨克斯风,前些年曾回来捐资修路。
黄君裕1938年移民美国,1943年自愿参加美国陆军,当时隶属美军第28步兵师,是登陆诺曼底的先遣部队。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盟军抢攻的五个海滩为15公里长的犹他海滩,7公里长的奥马哈海滩,以及黄金、朱诺、宝剑海滩。黄君裕的军团要登陆的正是易守难攻的奥马哈海滩。
据资料显示,1944年6月6日拂晓,黄君裕和他的战友们上船,一直往法国开。黄君裕曾回忆说,当时海面上风力大概有五级,浪高有12米。盟军有10艘登陆艇因风浪太大而翻沉,艇上所载数百名士兵在海面上挣扎。其他的登陆艇也不停晃动,船上的士兵,几乎都晕了船,再加上海水打进艇内,士兵们又冷又湿。当到达海滩时,士兵们已经精疲力竭。那一战,黄君裕所在的187人的部队就只剩他1个人活下来了。
陈灿培博士告诉南都记者,诺曼底登陆之后,黄君裕随部队一路北上。在一次攻破明堡的战斗中,黄君裕一手握手榴弹一手拿着枪,单枪匹马将18个德国俘虏成功押送回盟军总部。二战结束后,受美国排华法案影响,黄君裕直至2012年才获9枚二战勋章。
黄君裕知情人陈庆伟介绍,他通过在美国的朋友得知黄君裕老先生于2020年4月26日离世,于是他尝试联系黄君的儿子,将他父亲的二战军装等一批遗物捐给即将开馆的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
据资料显示,二战期间,像黄君裕这样从军的在美华人青年多达两万人,而当时的华人人口只占美国人口的千分之一。每五位华人之中就有一位热血青年为了支援祖国的抗战,为了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而毅然参加美军各个兵种,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罗忠明 资料来源:江门市委网信办、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