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千年来苏蝶变路 古村变身“网红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曾育军 罗忠明 严亮 05-14 00:00

  一千年前,来苏村迎来了钟氏祖先,繁衍子孙,发展成为“千年钟氏村”;一千年后,来苏村迎来了四方游客,受人关注,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岁月无言,惟物能语。千年来苏,记录了最生动鲜活的乡村生活,见证了最震撼人心的时代变迁。近日,南都记者来到鹤山市来苏村一睹“千年来苏”的魅力。

  

  历史

鹤山来苏已千年 宗祠家训有十二

  

  来苏村,建村于公元980年,因来、苏两姓人口为多,故立村名“来苏”,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1069年,正值北宋仁宗末期,钟氏祖先钟柔致仕后,自南雄珠玑巷沿江游历至古冈新化里香山宅埸(今鹤山共和来苏村)繁衍子孙。后因来苏村的人口越来越多,原本住在这里的来、苏、古三姓族人另徙他乡,钟姓族人则继续居于此地。千年过去,钟姓成为共和镇有文字记载最久远的姓氏,其后裔遍及江门五邑、珠三角、粤西乃至广西玉林等地,故来苏村常被称为“千年来苏”“千年钟氏村”。

  在来苏村中央的是钟氏大宗祠。宗祠是2014年由钟氏宗亲筹款建成,吸引每年数万钟氏后人来此祭祖。宗祠内,十二条家训赫然在列,“家规当法、家法当守、耕读为本、勤俭为本、族谊当教、嫁娶宜慎、教子宜严、贫而无谄、富而不骄、远族当亲、诚敬祭祀、宝藏谱牒”。数百年来,钟氏子孙以此家训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守则。

  据了解,宗祠内经常举办道德讲堂、开笔礼等传统仪式,村民在这里践行传承家风,目前宗祠已成为鹤山市廉政教育基地。

  

  蝶变

村容村貌有巨变 整合资源谋发展

  来苏村位于鹤山市共和镇东部,辖下福临、瓦园、大地、古巷、和安五条自然村,共有364户、约1400人。来苏村是个不折不扣的明星村,拥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广东省名村”“广东省十大宜居村庄”等十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2018年6月,来苏村作为江门市和鹤山市启动“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先行村,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三清三拆三整治”。村民拆除了自家危房,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小公园也配套了星级乡村公厕,旧学校升级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来苏之家”。道路宽敞整洁,水清岸美,来苏文化广场,文化舞台、农家书屋、农村儿童流动图书室、文艺宣传栏、灯光篮球场、儿童乐园、环形跑道和凉亭等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来苏村经济以共和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主打优质农产品品牌。通过村内电商小铺的线上渠道,远销至外地。而山上的来苏茶场更是种植了5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知名茶树品种,逐步建设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茶文化交流体验、茶叶储藏、康体养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茶文化生态博览园。

  2020年6月23日,来苏村与江门市大方旅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签订文旅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文旅农旅产业发展。目前,来苏村正在探索股份制改革,整合村中各类资源,向产业化运作方向发展,让全体村民享受发展红利。

  

  特写

清朝老屋变网红 因地制宜促消费

  来苏村的泊瑞·和安里民宿是鹤山市首家登记的民宿。民宿坐落于来苏村委会瓦园村内,总投资3000万元,由始建于1900年(庚子年)的清朝老屋改建而成。

  19世纪末,房屋主人远赴美国谋生,归国后建此楼。抗日战争时期,此处曾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二团和独立营的宿营地,日军曾来此抢夺,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墙上还留有弹孔,日军从飞机上投放2枚炸弹,企图炸毁此楼,一枚在屋后竹林处爆炸,一枚未爆炸,于1971年在房屋东侧5米处挖出。2020年,来苏村引入民宿项目,将其改造为精品民宿。

  “改造的难度远远高于拆掉重建”,民宿负责人黄启权介绍,和安里是民宿所在地的名字,他们利用村中保存良好的百年老宅,采取修旧如旧及共生更新的改造模式。外观看去,民宿保留了原始房屋的主体结构,青砖墙、阁楼、天窗、彩绘等特色元素;走进内部,客房采用了现代元素,备置智能音箱供客人使用,简约舒适。整间屋子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开窗可见屋后的翠竹。

  此外,民宿外面还设置一个无边际泳池,吸引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这也成了又一网红打卡点。可以说,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书吧、书画室、茶艺室、游泳池、私房菜、农场体验等多功能的民宿艺术馆。来苏村因地制宜,规划并支持来苏特色休闲产业元素及文化活动,扩大消费吸引力。通过构建旅游引导的生态茶园养生基地、特色民宿、星级旅游厕所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珠中江新闻部 珠三角可视化工作室 联合出品  策划:田霜月 潘劲松 李平  统筹:曾育军 谭伟山  采写:曾育军 罗忠明 严亮 罗韵姿  摄影:谭伟山 陈辉 实习生 叶钧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