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竹升”弹压出的家乡味

外海面纤细绵软,制作技艺传承百年,为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曾育军 罗韵姿 严亮 罗忠明 08-13 01:00

  陈丽娟骑在长2米多、直径达12厘米的竹升上弹压面团。

  等待切丝的“面布”。

  用竹竿擀压面皮后,陈丽娟将面皮放进压面机压成薄片。

  ← 陈丽娟和儿子一起在屋顶晾晒刚做好的面。

  压好后的面皮薄如蝉翼。

  在江门说起美食,就不得不提到外海面。这种起源于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的细面,从诞生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而且到现在还非常受欢迎。这碗小小的面,到底有什么魔力?南都记者带你去看看。

压五公斤面团要近50分钟

  到江门,不吃一碗外海面,难以感受五邑的味道。外海面的制作技艺从清朝末年开始盛行,和北方气质粗犷的面条有所不同,来自南方的外海面纤细绵软,不管是外观还是口感,都非常有岭南风情。除了美味可口之外,这碗面可大有来头,它不仅有着百年历史,驰名省港澳,还是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陈丽娟是江门市江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海面手工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外海镇,离五大祠不远,就是陈丽娟制作外海面的作坊。在这里,陈丽娟和丈夫既是工人也是老板。

  一斤面粉四两鸡蛋,对于从小就在面粉堆里打滚的陈丽娟来说,做面的配比和技巧早已烂熟于心。陈丽娟介绍,要制作爽口弹牙的外海面,压面过程是关键。压面时,压面师傅要骑在长2米多、直径达12厘米的粗竹升上,并把竹升套在面板上的藤圈里,然后用竹升反复弹压面团。在经过“千锤百打”后,面团就会被赋予极大的筋性,压好后的面皮既光滑又有韧性,在阳光下犹如薄如蝉翼的丝绸。

  “压五公斤的面团要用时近50分钟,而且要用上全身的气力,只能用巧劲,不能用蛮力,对压面师傅的体力和技巧要求很高。”陈丽娟介绍,完成压面工序后,还要进行切面和晒面,刀工要求也很高,需要手工用利刃把“面布”切得细如银丝,然后交由阳光晾晒三天,让亚热带南方城镇的日光,充分激发出面中浓郁的蛋香。

24年坚守初心传承手艺

  揉、压、切、晒……从面粉到面条,一碗手工外海面的诞生看似简单,实则糅杂了手艺人的匠心和汗水。

  “我们这个外海面作坊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做,后来传承到我父亲,再后来就传承到我这一代。”陈丽娟家中七姐妹,她是最小的女儿,“我的几个姐姐都没有坚持下来,当时我父亲和我说,如果连我也不做的话,那这门传承了这么多年的手艺就要失传了。”父亲的一句感慨,让陈丽娟心里很不是滋味。

  斟酌再三,陈丽娟决定辞去旅行社导游的工作,一肩挑起传承家族外海面的重担。

  “做面确实很辛苦,其实我也有想过放弃,但想到父亲的那番话,就觉得应该坚持下去。”陈丽娟这一坚持就是24年。从不经世事的小女孩,到为人妻、为人母,陈丽娟在外海面的陪伴下走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忘瞬间,而外海面也在她的坚守下不断传承。

  如今,陈丽娟与丈夫一同经营这家小小的外海面作坊,在日复一日的打蛋、压面、切面中,将这门手艺默默传承。“我的小儿子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帮忙,也会跟我们说希望长大后可以继续传承这门手艺。”陈丽娟笑着说。

  一碗简简单单的外海面,背后是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江门人对美食的追求,也让这碗面增添了几分温暖。

  【知多D】

  外海面的制作技艺

第一步——揉:将鸡蛋打入高筋面粉中,不加一滴水,再用手揉作一团。

第二步——压:用竹升反复擀压面团,“千锤百打”后再放进压面机中压成薄片。

第三步——切:叠好面皮,再用刀切成粗细均匀的面条。

第四步——晒:将面条团成大小相同的面饼,放在室外晒干。

珠中江新闻部 珠三角可视化工作室联合出品 策划:田霜月 潘劲松 李平

统筹:曾育军 谭伟山

采写:南都记者 曾育军 罗韵姿 严亮 罗忠明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陈辉 许燕玲 见习记者 叶钧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