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四九镇凝聚乡贤力量,积极参与绿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建设

乡贤捐资民生工程 百年侨圩焕新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罗忠明 11-08 00:00

  五十圩居委会改建后的办公楼。

  五十圩居委会旧办公楼。

  五十圩旧桥改造后。

  五十圩新桥改造前。

  四九镇,一座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小镇,以其独特的侨乡风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强劲的工业实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四九镇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招商引资成果斐然;路桥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特色农业蓬勃发展,魔芋、鸡爪芋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文旅产业多元融合,文化义演、直播带货、艺术嘉年华等活动不断丰富“艺术四九”内涵,四九镇“四九兴工、五十兴旅”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名乡贤主动反哺家乡,积极参与绿美四九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各个领域的建设。

  秉承父志 捐资助力公益建设

  在这张的蓝图上,有一处被时光温柔以待的百年侨圩——五十圩。旧时农历逢五、逢十,周边村民按照习惯来“等圩”,因此得名“五十圩”。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段跨越世纪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五十圩作为“五十兴旅”的主阵地,始建于1799年,驻足街区,脚下是两百多年的岁月沉淀。

  作为海内外四九人的精神家园,五十圩见证了台山广大侨乡的历史,承载了无数在外华侨和乡贤的思乡之情。近年来,四九乡贤心怀桑梓、慷慨解囊,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建设,共同谱写了四九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名乡贤主动反哺家乡,积极参与四九艺术嘉年华、绿美四九建设、人居环境提升、敬老助学等各个领域建设。

  李杰方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外闯出了一片天地,更以一颗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乡贤的责任与担当。

  李杰方的父亲李洪灼,是一位造福桑梓的乡贤,早在李杰方年幼之时,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规划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慷慨捐资,助力南村小学、昌平学校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参与四九公园、体育馆建设等公益项目,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李杰方从小就深知自己作为四九镇一份子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个从四九镇走出去的杰出企业家,李杰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办了享誉中外的尖沙咀(饮食)集团。

  近年来,四九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李杰方深知家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力量。他慷慨解囊,先后捐资支持四九镇五十圩街道改造、五十圩桥重建和五十圩社区办公楼建设等一系列民生工程。

  升级改造 旧街旧楼焕然一新

  完成了菜市街、北盛街、河北街路面升级改造,破旧的五十圩街道焕然一新,成为了展示五十圩新形象的亮丽名片。

  五十圩桥于1799年建成,1965年改建为水泥桥,2013年由四九镇人民政府进行升级修缮;后经多年使用,梁体已现多处锈胀露筋竖向裂缝现象、墩台砌体存在缺陷及开裂等;由于安全隐患较大,为确保当地群众出行安全该桥亟需进行改建。现重新建设的五十圩桥,全长38.0米,全宽7.5米,净宽6.5米,足够两辆车通行,更好地将五十圩的河南河北联通起来,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也打通了四九玄潭村、车蓢村、东方村、五十圩社区等多个村(社区)的经济“动脉”,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玄潭村委会的伍大爷说:“五十圩现在变化好大,以前小时候过河的桥是一条窄窄的仅容一人行的石板桥,上世纪60年代建了一条较为宽阔的桥,现在又建了这条很现代的桥,桥梁不断升级,我们出行也越来越方便了。”

  五十圩社区办公楼由原来的96平方米,到现在250平方米,办公环境变得宽敞明亮、舒适,公共服务配套更加完善,配套设施更加齐全,便民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志愿者活动中心、多功能媒体会议室等硬件配套功能一应俱全,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

  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家乡的基础设施条件,更为四九镇五十圩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四九镇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如李杰方一样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的乡贤,如在绿美广东、村容村貌建设上,不少乡贤将建设家乡的消息奔走相告,一起加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行列中。

  采写:南都记者 罗忠明 通讯员 陈慕恩 张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