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护病患 一勺一饭总关情

省中医院心内科护师 沈孝伟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护师 黄春华

珠海市人民医院主管护师 李足洋

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聂丽霞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师 郑东宇

珠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郑伟
从广东来到湖北,从珠海驰援武汉、荆州,珠海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们,已经开始分批依次返回珠海。在即将返程之际,队员们回忆起这段紧张而忙碌的日子,思绪良多,有许多队员提出,希望能够到其它医院继续进行救治工作,为湖北再添一份力。队员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朋友”。湖北人民,不仅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也用热情的品质感动了援鄂医生,大家纷纷许下对湖北的祝福,希望这片物阜民丰、有着悠久历史的荆楚大地,重焕往日的生机。
沈孝伟
90后男护,护士长口中的“沈老师”
沈孝伟是省中医院心内科的一名普通护士,在护士长杨平眼中,他工作起来手脚麻利、精力充沛、吃苦耐劳,抢救病人总是冲在前面,跟患者沟通,他细心、体贴,“所以,我喊他沈老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他一出现就帮忙搞定。”当疫情肆虐时,沈孝伟也是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支援湖北医疗队,临危受命,义不容辞。他说,身为男护士,每每这个时候,他都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欣慰,充满成就感。
在支援期间,沈孝伟跟着队友一起查房,一位阿叔一直盯着他的衣服看,阿叔说,他在深圳生活了23年,看到广东医护人员很亲切,广东医护人员真的“猴赛雷”。“听到这句话,本来很冷的夜晚,突然一股暖意来袭。”
黄春华
要对湖北人说声“谢谢”
黄春华是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的一名护师,在医院重症区支援了多日的他,如今也正在进行最后的交接,很快将跟随队伍启程返回珠海。
在荆州的支援经历,让他印象深刻。有一天,一位重症区的阿叔说“想喝汤”,一开始,黄春华还以为听错了,因为阿叔一直情绪低落,甚至拒绝进食。听到阿叔主动要求进食,他们赶紧去驻地打包了一份“爱心汤,”结果阿叔直接喝光,还说“这是他喝过最好喝的汤”。
黄春华说,当时觉得有点好笑,但事后回味,又觉得心酸,“湖北人为这次疫情付出太多了,我发自内心地对他们说声谢谢”。
李足洋
十几人轮流做心肺复苏,但没能救回病人
李足洋是珠海市人民医院主管护师,珠海市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是荆州市中心医院ICU的护理人员。虽然在医院的工作已经结束,ICU里仅剩的几位病人,也交接给荆州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但谈起这件事时,李足洋有些失落。因为李足洋是重症护理人员,看护的病人病情都较重,有一位患者因为情况太严重,抢救了一个小时都没有抢救回来。“当时我们十几个人轮流给他做心肺复苏,后来还给他上了人工肺,但最终病人还是没挺过去。”李足洋说。记者问他在湖北支援时,心情不好会和家里人说吗?他告诉记者:“死亡这种事,我们见得多了,我一般不会和我的家人聊工作上的事情,一聊他们就很紧张,对我们而言,努力服务好每一位病人就问心无愧了。”
聂丽霞
亲手给重症病患喂饭
老家在湖北孝感,求学在湖北荆州。对于聂丽霞来说,这次主动请缨援助湖北,“是回来保卫自己的家乡”。聂丽霞支援的是荆州市中心医院ICU病区。作为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拥有8年工作经验的聂丽霞,已经非常善于应对危重症病患的突发状况。
然而,面对危重症病患,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心理疏导也极其重要。聂丽霞记得,有一次下午接班,一位大叔大哭,她和几位同事轮番劝解,大叔的情绪才平复下来。大叔告诉她“想念家人了”,还说自己没得救了。
晚餐时间,大叔拿着筷子却不动饭菜。聂丽霞像哄小孩一样,把菜夹好,送到他嘴边,鼓励他:“来,叔叔我们慢慢吃……”聂丽霞一口米饭一口菜喂大叔吃了大半碗,饭后,大叔的心情好像好了很多,几天之后大叔就转出了ICU。聂丽霞说,看见他的状态慢慢恢复,自己也开心。
聂丽霞告诉记者,她春节前购买了回湖北孝感过年的车票,因为疫情退掉了,并报名援助湖北。而父母因太思念女儿,每天都会通过视频了解她的工作生活状态。如今疫情得到控制,聂丽霞所在的ICU病区仅有几个病人。她说,回广东完成隔离后,很多同事都因疫情没有休假,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可能只能等下半年,才能回老家看望爸爸妈妈了”。
郑东宇
白衣天使守护病人,她守护白衣天使
“老师,您忘记手的卫生了,现在手消,再接着往下脱。”“老师,把您帽子慢慢往下面卷,连同外层鞋套一起脱掉,外层手套一起脱掉,您可以在二脱间照着流程慢慢脱了”。这样的话,郑东宇每天要讲上几百遍。
在湖北荆州市中心医院,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师郑东宇穿着又闷又厚的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守在“脱隔离衣”出入口,指导进出的医护人员脱防护用品。手消毒,松开外层鞋套,撕开胶布,脱护目镜,脱手套……一共30多个步骤,被她牢记在心,并耐心帮助战友们操作,避免引发职业暴露后的危险。
由于防护服和口罩的密闭性较好,为了确保对方听得准确、听得清楚,尽管有对讲机,她讲话还是十分费力,一天工作下来,喉咙快冒烟了。特别是上班前不敢多喝水,六个小时下来,有时会觉得缺氧头痛。
尽管工作辛苦,这个21岁的姑娘并不后悔报名参与援助。她告诉记者,她老家在湖北黄冈,也是疫情重灾区,“当时想着同事们大部分都有家庭和子女,自己一个人在珠海,无牵无挂就来了”。实际上,郑东宇的父母和男朋友都在湖北却无法相见。援助荆州的一个多月时间,他们每天发视频沟通。这几天,郑东宇跟家人分享了一个好消息,珠海市对支援湖北的合同制医务人员全部转为“编制人员”,而她正是受益的一员。
郑东宇告诉记者,这个意外之喜让她兴奋不已。希望疫情彻底结束后,能回到老家,和父母以及男朋友共同分享她援助荆州的故事。
郑伟
成功完成监利县中医院首例重症插管
郑伟是珠海市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党支部书记、珠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报名时,郑伟说:“前线除了需要呼吸科的,还需要危重症学科的。那里病人的病情更危重,更需要我们的帮助,是一线里的一线。”
今年46岁的郑伟经历过SARS,当时在呼吸内科的他也是在一线工作:“我能体会到人的恐慌和困难,能够帮助到当地患者和医护人员,帮助他们康复,听到他们的感谢,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回报。”郑伟告诉记者:“说不害怕那是假的,肯定会有恐惧的一面,但是我看到全国各地的支援,作为党员,自己也能够做出贡献,更多的就是欣慰了。”
作为珠海市人民医院小队的队长,需要做好队员的后勤保障。为此,郑伟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集中讨论:“从接到通知,我们只有2天时间筹备物资,那里防护用品、生活用品购买不方便,我们就尽可能多带一点过去。”郑伟说,“连指甲刀这类小东西都在我们的采购清单上,不是物资缺乏,而是到了湖北之后,很可能没有时间去买这些东西。”
2月15日上午7时30分,他和队友前往“战场”荆州监利县中医院。在救治中,其中两个病人呼吸困难,用面罩无创通气仍然没有改善,必须尽快实施气管插管救治。经院里积极协调,送来两个正压头套,保证了医护人员在给病人气管插管时的安全,经过努力抢救,病人病情终于好转,珠海团队成功完成了该院的首例重症插管。
采写:南都记者 朱鹏景 李洁琼 王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