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珠海斗门一中高三年级主任谭仕中:

这届学子更懂珍惜时间,更有责任意识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洁琼 袁平峰 杨亮 07-07 00:00

斗门一中高三年级主任谭仕中。

卢女士和先生一致认为,尊重孩子的需求,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支持女儿备考的最好方式。

  核心提示

疫情高考记忆:当高考遇上疫情,考生、老师、家长们的“备战经历”会有何不同?学生们会因为疫情的耽误而倍加珍惜学习时间吗?家长们为这推迟的一个月又付出了哪些?高考来临之际,南都特别推出“疫情高考记忆”。

今年初突然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对于今年的高考和参加高考的考生们来说,更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今年的这场特殊高考,给老师的感受是怎样的呢?珠海斗门一中高三年级主任谭仕中认为,自己在校教书20年,已经完整地带了6届高三毕业班,而这届学子尽管面临疫情影响,但比以往任何一届都要更懂得珍惜时间、更主动热爱学习,更有拼劲以及责任意识。

疫情初曾影响心态

部分学生焦虑畏难

今年受疫情影响,高考延期,学生上课也一度改为线上教学,和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备考难度加大。斗门一中高三年级主任谭仕中已经在校20年,完整地带了6届高三毕业班,但从未面临过这种备考处境,部分学生们出现焦虑现象,也给斗门一中的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化解这种焦虑,引导学生积极备考,斗门一中的老师们想了各种办法。“通过各班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传达高考一些往常的做法,让他们知道他们经历的事情是以往每届都会遇到的,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只是推迟了。疫情的影响下,大家所面临的压力跟以往是一样的。”

主题班会只是办法之一。老师们还想办法组织一些活动,通过一些励志的视频、歌曲,主题的讨论等,让他们明白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只要保持方向正确,心态就会慢慢平衡下来,要多想自己的优点,不要想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越来越树立信心。

树立信心不光通过日常的激励打气,斗门一中还引入了心理辅导中心,分三次活动进行心理辅导。“第一次心理辅导中心是和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联合,通过网络视频课的形式,给学生们做一个集体的考前心理辅导课。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心理辅导师,他们组织了两次的小集体型辅导,由各班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心理情况,向老师报名参加小集体辅导课。通过给学生们做一些游戏,做一些故事讲解等进行调解。第三个就是各班班主任和心理辅导中心老师联系,觉得他们本班心理压力比较大,邀请心理老师到班上开展心理辅导课,以此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学生们学习积极

老师们也教得开心

“作为高三年级主任,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在疫情防控时期,同学们依然是非常积极投入复习备考。这个过程中老师上网课的时候,一开始效果不乐观,但是同学们还是坚持上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谅学校老师的难处,同时又能保持一种拼劲。”谈及学生们的做法,谭仕中认为这届学生让老师们备受感动,在特殊情况影响下,学生反而对老师的感恩意识比任何一届都要强烈。

学生们学习积极,老师们也教得开心。同样,面临疫情影响,斗门一中的老师们也常常是加班加点给学生们开小灶。“疫情时期,所有老师的课安排得都很紧凑,很多老师在三更半夜仍然在线批改作业,这种激情也让我感动。这次疫情使我们的一些工作做了调整,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反而更强。”

  高考故事

  A

  营造和谐亲子关系,是支持孩子备考的最好方式

对比很多一天送两餐的家长,卢女士称自己是“最佛系的家长”。她告诉记者,女儿自觉、独立、懂事,并明确表示过不需要送什么。她和先生一致认为,尊重孩子的需求,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就是他们支持女儿备考的最好方式。

一年仅送过两次水果

卢女士的女儿谢同学是珠海一中文科班的考生。在她的眼中,女儿有自己的想法,学习方面从来没让她操心过。

进入高三,很多考生家长都会在“吃”上下功夫,想尽办法给考生补营养,甚至担心考生在学校吃不饱,每天两次送饭菜。卢女士笑称,“比较之下,有时会自我怀疑是不是有点儿失职。”

女儿独立、有想法,这让卢女士感到非常放心。过去一年,卢女士仅给女儿送过两次水果,“第一次是要去给她送一个透明的笔袋,顺便给她带了一些水果。还有一次是和孩子爸爸去香山湖散步,顺便带了一些水果放在保安亭。”

“尊重孩子的需求。”这是卢女士和先生达成的共识。高三实行单休,周六下午一家人开车去接女儿回家,备上她爱吃的水果。晚饭会考虑女儿的需求,选择她爱吃的餐厅用餐。

晚饭后,卢女士一家人出去散步,“她不跟我们一起走,她自己去踩单车。”卢女士称,不会觉得女儿在逃避家人,“尊重女儿,她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卢女士和先生都曾是教育工作者,深谙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他们认为,和谐的亲子关系、顺畅的沟通是支持孩子备考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卢女士认为先生做得尤为出色。

谢先生曾在1994年参加高考,并顺利考取大学。时隔26年,谢先生学霸风采仍在,稳重、宽容的性格让全家人都感到安心。

家有考生,谢先生保持一贯以来的淡定,即便遇到女儿情绪波动,他也泰然处之。7月5日晚饭期间,谢同学聊起高考,突然问,“爸爸妈妈,你们对我有信心吗?我急需你们给我信心。”谢先生和太太均给予了肯定的答复。谢先生援引时下苟晶的热点事件,告诉女儿,“万一高考没有考好,并不意味着人生就完蛋。苟晶没有上大学,她现在也过得好。”谢先生特别提到,“以后过得好不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还是个人的问题。”

谢先生把他的高考经历说了一遍,又向女儿解释,“我们说的道理,其实你都懂。我们知道你有压力,你只需要把你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我们听就好了。”

三言两语,却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女儿的情绪慢慢恢复。卢女士说,“女儿需要倾诉下压力,说出来就好了。”而孩子愿意说,父母愿意听,这其实与良好的家庭氛围紧密相关。

过去几次模拟考试,谢同学均发挥出了正常水平。对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卢女士表示,“尊重女儿的想法,让她自己选择。”

  B

  跟孩子做朋友,她会更有话题跟你聊

1992年,曾先生在湖南娄底市双峰县参加高考。28年后,曾先生的女儿在珠海参加高考。

回忆起28年前的备考,曾先生直言“记忆太模糊了,连考了多少分都忘记了,反正没有考上大学”。不过,环境不一样。曾先生的母亲早逝,靠他父亲一人撑着一个家。经济比较贫困,当年还停留在“求温饱”的阶段,考大学是他遥不可及的梦。

曾先生的女儿曾同学就读于珠海最好的高中——珠海一中。在过去几次模拟考试中,曾同学也稳居全级前100名。在“高手如云”的珠海一中,曾先生也坦言,这个名次比他当年“好太多”。

为了支持女儿备考,曾先生和太太也会尽可能给予女儿最好的条件。不过他也坦言,“和女儿沟通得不是很多。她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进入高三,曾先生也想在生活上多为女儿做点什么,但他也发现,女儿不爱吃肉,喜欢素食,生活很独立,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可以送”。

十几年的父女之情,曾先生也深刻地认识到,“要跟小孩做朋友,这样她才会有更多的话题跟你聊。”曾先生认为,家长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放手让她去做。“大人的不一定正确。如果你要求她怎么样做,是把你的思想强加给她,会扼杀小孩思维创造的能力。”

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女儿曾告诉曾先生,想考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配音专业。虽然不太熟悉,但曾先生也给予支持,他说,“不管她选择什么,作为家长,我们都会支持她。”

统筹:南都记者 朱鹏景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C

  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女儿备考

随着高考来临,和所有考生家长一样,已过不惑之年的林锐丰内心多了一份牵挂,看着女儿专心冲刺备考的模样,30多年前自己参加高考的旧日时光,不时也会在他脑海中闪现,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踩自行车第一次上县城参加高考

那是1986年,交通还很闭塞,生长在广东揭阳农村的林锐丰,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高中以前的时光基本都在老家的“一亩三分地”度过,这一年的高考不仅改变了林锐丰的命运,让他跳出“农门”,也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到县城。

林锐丰回忆,家距离县城的考点约摸十五公里,没有公共交通,他和同学们在高考前一天提前出发,踩着自行车足足花了2个小时,考试期间就住在学校的教室,二三十个人一间房。

参加高考的激动夹着一丝紧张、初次到县城的好奇……各种情绪一股脑涌来,让林锐丰在高考期间始终处于一种莫名的兴奋状态,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晚上很难入睡。“高考那几天睡不着,睡了也是半梦半醒的状态,但那时精力很充沛,几天考试下来并未觉得疲倦。”林锐丰回忆。

考试的细节,林锐丰渐渐淡忘了。考完试,他和同学各自回家,只记得接到录取通知的那天,已经是高考结束一个月后的中午。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还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林锐丰所在的村只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各有1人分别考上过中专,考上大学还是头一遭,因此当送录取通知的工作人员来到村头,全村沸腾了,村里人几乎都跑出来,为村里出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感到高兴。很多村民跑来报喜说,这个娃以后不用务农了……那种喜悦感,林锐丰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林锐丰进入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工作,耕耘近30年,培养了不少大学生,他也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红旗中学副校长,一晃女儿也已经长大,如今是珠海一中高三理科的学生,今年将迎来自己的高考。

租房半走读照顾孩子生活起居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2020年高考无疑很特殊。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高三考生家长,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林锐丰对今年的高考有更深刻的理解。

林锐丰介绍,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特别不容易,经历了太多以前考试没有经历过的,首先是超长的寒假,在家里上网课,回到学校后高考又推迟了一个月,时间上的延长导致整个复习的节奏、内容都要调整,这些变化也给今年的考生带来了比往届更多的挑战、困难,可能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多的焦虑,需要考生们去克服。作为这一届高考的家长,同样更加不容易,既要在孩子上网课期间做好后勤服务,也要帮助孩子们舒缓内心的情绪。幸运的是,高考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为了能让女儿专心备考,在珠海一中附近租房,开始半走读的生活,一大早孩子到学校上学,他和妻子各自上班,晚上夫妻俩则一起或轮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临近高考,林锐丰鼓励孩子适当放松,比如前两天女儿放学后,约上同学一起到香山湖公园快走一个小时,其间还和同学一起买水泡泡玩。女儿笑笑说:我们也是大小孩。

林锐丰说,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既锻炼了身体也能舒缓情绪,释放压力,回家后孩子不仅精神好了、饭量大了,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高。

  分享心得

  考前不急不躁,考中又沉又稳

每年高考,一些考生家长甚至内心比考生还要紧张,考生因紧张发挥欠佳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考试期间如何调整好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乃至超常发挥呢?

林锐丰结合自己从事教育多年的心得体会分享经验。他说,作为家长首先自己不能太看重结果,保持平常心,小孩才能保持平常心。对于考生而言,考前要不急不躁,凝神定气不要去想别的,多鼓励和暗示自己,现在一切都做好准备了,万事俱备,只等高考。考试期间又沉又稳,就是说考试的时候一题一题的做,一科一科的考,如果某一科比较难,或者有个别题很难的,要鼓励自己我难你难我不怕难,因为对大家而言都是难题,如果真的卡住了就跳过去,考完一科接着考下一科,不要回头去想上一科考的怎么样。

采访中,林锐丰也送上了自己对广大考生的祝福:“2020,高考必赢!祝大家成功”。

  D

一家三口骑自行车赴考

试室是母亲曾坐过的教室

7月6日,2020年高考前一天,47岁的冯晓颖带着儿子到珠海一中考点踩点,按照考试时间安排,母子两人模拟了一次,孩子经过校门检测体温顺利进入校园,母亲则在校外等候。从家到考点,从考点大门到考场花了多长时间都作了计时。“从熟悉环境,找到考室、座位,到知晓洗手间和医疗室,心中都有数。”冯晓颖说。

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冯晓颖完全适应了考试的节奏和压力,即便对于儿子今年高考,心态也很平和,但当回想起20多年前自己参加高考的经历,那种兴奋与紧张相伴的滋味依然无法忘怀。

用心理暗示法不断为自己加油

作为在辽宁沈阳长大、我国第一代独生女,冯晓颖如今回想起上个世纪末九十年代初参加高考的往事,一幅画面总会不由地浮上心头: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少女,在父母的陪同下,全家三口每人骑着一辆自行车,顶着艳阳奔赴考场。

冯晓颖记得,高考那几天特别炎热,加上自己特别想考好,稍稍有些紧张,她开始听音乐放松,不断鼓励自己能行,拿到准考证后提前一天跑到考场。巧合的是,高考考点恰好是冯晓颖母亲读中学时的省级重点学校,试室是妈妈曾经坐过的教室和座位,这让她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熟悉感。当时,冯晓颖一边在考场漫步熟悉场地,一边不断在心中为自己打气鼓劲:这是自己的福地,我的梦想将会在此起飞。

除了心理暗示,细心的冯晓颖还提前将过往考试容易错的题汇总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考试期间带在身边,利用考试前的空隙翻看温习,因为准备充分,几天考试下来让她感到得心应手。

高考结束,冯晓颖如愿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选择投身教育行业,二十多年耕耘成绩斐然,如今是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教育部第三批国培专家库成员、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名师培养对象,珠海市名教师……在这些光环之外,冯晓颖今年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高考考生家长,她在珠海一中理科班的儿子也成了今年“高考大军”中的一员。

考前每天为儿子申报健康码

按照今年的高考要求,从6月23日起,对所有考生实行考前连续14天健康监测。与往年相比,冯晓颖和考生家长在日常工作之外,也多了一件“必修课”:高考前2周每天要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和粤省事上,为孩子点击、申报个人健康情况和行动轨迹,“这成了家长每天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每天家长、老师都会互相提醒”。

另一个挑战也来自疫情期间,考生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在家里上网课,原有的复习节奏和时间被打破了。冯晓颖说,上网课采取的是教育信息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但自己从未想到这种融合是在疫情当中完成的。为了帮助孩子专心备考,老师们成了网红,孩子有问题及时解答,考试练习当天批改解答,从不隔夜;家长做好后勤服务,建微信群每天分享心得经验,同时将孩子在家中学习的情况反馈到群里……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备考”、互帮互助的集体,让在家中上网课的孩子不会认为自己是孤军作战的个体,而是一个小团体,因此即使考试延迟了一个月,即使遭遇疫情,考生的心态也是自然温和的。

  分享心得

  家长要保持放松,当好孩子的聆听者

对于考生而言,临场考试发挥至关重要,要发挥好究竟有哪些秘诀呢?从事一线教育20多年的冯晓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冯晓颖表示,要让考生放松,首先作为家长要学会放松,不妨每天给自己放点轻音乐,放松心情。家长不要对孩子说马上要考试了,是你读书12年来最后一搏,家长要淡化成绩,考前尽量不要问孩子复习得怎么样,在备考前几天,一定要孩子睡饱吃好,以合理清淡的饮食为主,尽量不要吃大油大腻的食物,多吃素菜水果;家长要当好聆听者,高考前夕一定要多听孩子倾述,尽量不要发表个人意见,孩子会自我调整,这其实也是孩子释放自身压力、负面情绪的一个过程。

统筹:南都记者 朱鹏景

采写:南都记者 李洁琼 袁平峰 实习生 洪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