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斗门百年古村响起垃圾分类歌

村民垃圾分得好,文明实践积分兑换实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袁平峰 07-15 00:00

莲洲镇率先在全市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做得好,可兑换物品。

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每天下午,这座安静整洁的百年古村都会响起一首轻快的歌曲《垃圾分类大家来》,一辆垃圾分类三轮车则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村民们手提分完类的垃圾,在家门口等待垃圾车到来。垃圾分类做得好,文明实践可积分,还能兑换实物。这是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的生动实践,将文明实践积分建设与生活垃圾分类积分机制结合起来,激发群众自主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

百年古村响起垃圾分类歌

莲江村位于莲洲镇北部,建村已有250多年历史。村民住宅依五指山脚蜿蜒而建、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走进莲洲镇莲江村,感觉只有两个字:干净。全村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让这个干净的村庄显得异常整洁。

变化始于一年前。去年8月,在珠海市委、市政府和斗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莲洲镇率先在全市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分别在莲江、石龙、东湾、红星、南青、光明6个市级样板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施行“定时收集、源头分类、积分奖励、就近处理”莲洲运行机制,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我自己来放垃圾。”家住莲江村129号—130号的阿姨表示,“我已经学会垃圾分类了。”阿姨的话引来大家一阵开心的笑声。

“叔叔快点来,我这里有垃圾。”3岁的余梓瑜站在家门口,一边随着歌曲音乐起舞,一边招呼冯锦起。“她呀,可喜欢和大人一起倒垃圾了,一听到音乐就主动跑出来。”旁边的家长表示。

类似的场景同样出现在莲洲镇石龙村。村内,任银欢开着垃圾分类三轮车,一路播放着歌曲,也在挨家挨户收集垃圾。

任银欢和冯锦起都是通过培训之后上岗的,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定时收集垃圾,还需要在收集过程中“现身说法”,指导村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每一次收集垃圾的过程,都是一次村民接受教育和督导的过程。

“一开始难,真的不知道怎么分垃圾,通过几轮学习,分多几次才知道。”石龙村村民周群好表示。现在,村里的老人、小孩,对生活垃圾分类都有了清楚的认识。90岁的周仲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在石龙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和村民的帮助下,慢慢学会并适应了生活垃圾分类。

“其他垃圾都放在身边的这个桶里,那些菜和肉就放在另一个垃圾桶里,天天这样分,不要把所有垃圾都堆在一起,这样会把老鼠、害虫招惹过来。”石龙村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对她说。

生活垃圾分类积分有奖

“除莲江村、石龙村这样定时收集垃圾外,目前莲洲镇还有东湾、红星、南青、光明4个村,率先在全市摸索并施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斗门区,我们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试点工作与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有机结合,建立积分兑换实物的激励机制。”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6月,《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实践激励回馈办法》开始实行,莲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率先健全原定村级积分与区级文明实践激励回馈积分通兑通换机制,建立双重回馈的正向引导激励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意识走进村居、走近群众。

其中,斗门区建立了广受村民欢迎的“文明实践积分兑换激励回馈办法”,规定村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小时可对应获得2积分;以群众身份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参与时长累计1小时可对应获得1积分。志愿者、群众均可通过小程序、积分存折累计积分,凭所获积分在线上小程序兑换,并到线下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积分兑换处领取爱心礼品。

“而在精神奖励层面,我们则设立了斗门区‘星级志愿者’及‘最美志愿者’两个类别荣誉,将志愿服务时间累计时间分为5档,从100小时到1500个小时,分别可以申请相应的星级志愿者。”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还规定年度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00小时的志愿者,均可参加斗门区“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

激励机制引导村民改善生活环境

“目前,莲洲镇垃圾分类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莲洲镇镇委委员、莲洲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办公室主任黄碧玉表示,“今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开展后,我们将垃圾分类的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将原定村级积分与区级文明实践激励回馈积分通兑通换,建立双重回馈的正向引导激励机制,推进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意识走进村居、走近群众。”

“举手之劳分垃圾,积分兑换有实物,村民当然愿意做。讲一大堆道理,不如奖励村民一桶油、一瓶洗发水。”莲洲镇生活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工作人员冯连丹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举手之劳分垃圾,积分兑换有实物,村民当然愿意做。

“目前推行的积分奖励是个很好的方式,生活垃圾分类做好了,投放垃圾时就可以得到1分,天长日久积累积分。”冯连丹说,这些积累的积分,一方面通过“红黑榜”公示,每家每户的分数都会张贴出来;另一方面通过积分兑换得到实物奖励,推动村民自觉形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莲洲镇6个村的村民,目前都可以做到精细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四分类之后的垃圾,按照收集的比例,厨余垃圾占20%-30%,其他垃圾占70%左右,有害垃圾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黄碧玉表示,6个村富有特色的做法是:之前村里的公共垃圾桶全部被撤销,走进村里看不到一个公共垃圾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全村公共环境,另一方面垃圾公共投放点少了,村民会在收集垃圾时主动投放,既有疏又有导,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袁平峰 实习生 洪诗雯

延伸阅读

斗门首创“智慧一公里”

文明实践平台

如今的斗门乡村,垃圾分类歌声唱得轻快,而“村村通”大喇叭则叫得更为响亮,给以往沉寂的斗门乡村增添活力。

斗门区莲洲镇石龙村,“村村通”大喇叭每天准时响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全村12套大喇叭传遍村里的每个角落。

“每天早晚播放两次,上午是9时-9时30分,下午是4时-4时30分。”李齐欢一边在“村村通”广播系统操作台上操作,一边介绍说,播放的语言有普通话也有粤语,便于村民收听和接受。李齐欢是石龙村的后备干部,主要负责村里的宣传工作。目前,李齐欢每天通过“村村通”大喇叭,轮流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文明快车”等内容。

记者了解到,“村村通”广播系统是“智慧一公里”项目的重要内容;“智慧一公里”项目,是斗门区深化拓展全国试点建设的智慧手段之一。

斗门区共有10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近23万,是珠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据斗门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智慧一公里”项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方式,创新建设耳边的“村村通”广播、眼前的户外高清电子大屏、电视端文明实践专栏,以及指尖的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探索实现“可听、可看、可体验”文明实践模式,真正打通宣传、教育、关心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