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特区珠海,如何担当珠西交通枢纽?

如何推进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和对接珠江东岸资源,南都记者邀请多名专家把脉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袁平峰 李洁琼 洪晓可 08-12 00:00

从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遥望西人工岛,中间是海底隧道。 新华社发

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 新华社发

乘客在香港昂坪360缆车上可远眺港珠澳大桥。 新华社发

轨道交通只是现代交通的一环,在新一轮以构建“大湾区互联互通”为目标的交通大发展中,珠江口西岸各城市提出了自己的城市定位和目标。珠海将打造珠江口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中山定位珠西地区主要客运枢纽;江门则规划依托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打造大湾区辐射粤西的桥头堡。

如何看待珠西交通枢纽C位之争?珠海有哪些优势,又面临怎样的短板?在大湾区内,同处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如何协同合作,做强珠西枢纽?如何通过交通,更好地对接珠江东岸的资源?围绕上述热点,南都记者邀请多名专家“坐而论道”,出谋划策。

  焦点1

  如何看待珠西交通枢纽之争?

与港澳陆路相连,C位当仁不让

从目前的规划内容看,珠海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中山被定位为珠西地区主要客运枢纽;江门则是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是广东第四大综合交通枢纽。同处珠西的珠海、中山、江门,各自提出自己的交通枢纽定位,如何看待珠西交通枢纽C位之争?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珠海作为珠西交通枢纽的定位更为突出。他认为,珠海有着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突出优势,而中山和江门在大湾区铁路交通规划当中还没有珠海如此突出的定位。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珠海市斗门区政协副主席、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曾志,他认为珠海的关键优势在于是跟香港、澳门陆路唯一同时连接的城市,在看得到的将来,香港、澳门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扮演的独特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香港那么大的一个经济体量,还有国家对于澳门多元化的发展赋予的期望值,这些将在中国整个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曾志分析称,中山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未来它将和南沙、深圳直连,直接对接广深。但是深中通道建好以后,珠海上深中通道也只需要10公里车程,这实际上和中山其他一些稍偏一点的地方所花时间差不多;而珠海同时又谋划深珠通道,实际上是有两条道通连接深圳,从地理位置上可能还比中山更好。

“江门的可能性更低,首先就受制于区位优势影响;当然江门的发展在于有后发优势,比如江门在推动大广海开发,江门还有很多土地优势,但总体来说在交通区位上不占优势。”

基于此,曾志认为,珠海的地理区位应该说在中央看来更重要一点。“不是说珠海重要,而是港澳重要。珠海抢在中山、江门前面做珠西交通枢纽,C位的概率会更高一点。”

区域协同发展,不必争C位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认为,对于珠海、中山、江门而言,并不一定要有C位之争,可以参考德国鲁尔区的城市群发展模式,这个区域内没有核心城市,但它也是全世界的工业中心和制造业中心,发展得特别好。

“粤港澳大湾区是把内地的9个城市划分为‘333’,包括‘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而‘珠中江’与其他两个‘3’不同的是,它没有像深圳和广州这样的核心城市,每个城市的实力都差不多,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也有各自的优势产业,这与德国鲁尔区很类似,鲁尔区的每一个城市之间的产业既有合作又有互补,例如在汽车生产方面,有的城市做零部件制造,有的城市则做汽车整车制造,区内城市的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珠中江应该去研究鲁尔区的城市布局特点,不一定要去参照‘深莞惠’‘广佛肇’的形式,围绕一个中心去发展。”

邓江年还提到,目前,珠江东岸跟珠江西岸相比,东岸开发的密度远高于西岸,无论是珠海、中山还是江门,都要跟深圳合作,因为深圳目前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土地资源不足,所以大量的制造型企业、技术含量比较好的企业都在往外迁,而珠江西岸尚存的土地也让西岸成为承接这些外迁产业最好的基地。

  焦点2

  珠海如何打造珠西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发挥对接东岸资源和人才优势

打造珠江口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珠海有何优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在打造珠江口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上,珠海的优势首先在于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又拥有横琴自贸试验片区,同时也是横琴国家新区,在对接澳门,把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当中,珠海所发挥的作用是难以取代的;其次,珠江西岸乃至整个粤西地区还缺少一个经济中心,而珠海是珠江西岸的城市当中最有机会成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这与珠海的区位有关,也与珠海近年来在包括横琴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上所取得的成就有关。

而围绕珠海周围的是珠澳高铁枢纽、广中珠澳高铁、珠江肇高铁、深珠通道等,纵横交错轨道交通枢纽网络实际上是打通了东西北向的高铁大通道,也把港珠澳大桥、珠海机场、高栏港等重大基础设施连接和贯通起来了。

珠海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优势,补足短板?在曾志看来,珠海最大的短板就是轨道交通薄弱。“珠海乃至大湾区都是交通末端,不像国内有些大城市,如武汉这类9省通衢,到处都是铁路。”

曾志称,珠海的城际轨道发展很快,一些时段常常一票难求,这其实就表示珠海对轨道交通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应该迅速发展轨道交通。“一个完善的轨道交通和通达性很强的轨道交通,对于抑制城市交通拥堵非常重要,而珠海去年的交通拥堵增长率排在全国前列。”

在曾志看来,珠海为何拥堵率这么高?这和珠海的人口比、车辆比有关,他认为建再多桥、修再多路也难以解决拥堵难题,应该规模上轨道交通。“按照国家在轨道交通方面的规划,珠海、中山的人口不能建地铁,但把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过来,实际上一定程度上避开了规定,我觉得这种新的方法可取,推进了珠海、中山同城化。”

而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珠海的人口规模还有待提高,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的实际需求还有待提高,珠海的轨道交通的成本收益还不够显著。因此,珠海应该把握其打造珠江西岸经济中心的机遇,把珠海作为珠江东岸的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资源和人才对接到珠江西岸,并经过消化吸收后,把这类资源和人才效应进一步拓展到珠江西岸的其他城市乃至整个粤西地区的缓冲区和关键节点,这样就能够发挥珠海自身的优势,并补足上述的短板。

是湾区轨道建设最大受益者之一

邓江年认为,在珠中江这三个城市,珠海无疑是最有优势的,因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让珠海从中国的交通末梢变成一个交通枢纽,珠海交通定位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珠海是大湾区规划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包括这一次的交通规划建设,珠海还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很多轨道交通的铺设及桥梁建设都与珠海相关。

邓江年称,大湾区内的城市通勤非常密集,如果把湾区当做一个城市的话,珠海就是城市中的某个综合功能区或都市圈,通勤时间变短,珠海产业辐射能力也随之增强,珠海应针对这种变化在产业上作出调整,先是产业链的配套,珠海可直接跟广州、深圳形成产业配套体系,承接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但由于目前珠海产业集群不明显,机会来了也很难抓住,所以在产业配套方面,珠海要做好承接珠江东岸产业资源转移的准备。

此外,邓江年还表示,在湾区建设中,珠海的宜人风景和环境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抓手,过去交通不便捷,在广州、深圳、澳门等地工作,很少人会选择来珠海居住,现在交通便利了,珠海也迎来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机会。

  焦点3

  如何推进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

加强珠中江合作,借交通枢纽建设引才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全面开启,给珠海的交通建设带来了哪些机遇?林江认为,珠海的交通建设布局的影响不再局限于珠海市,而是把珠海作为珠江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在珠江西岸的重要节点,通过交通枢纽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升珠海的城市地位,扩大珠海在全国的影响力;而珠海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将提升珠海作为珠江西岸经济中心的地位,让大量的人流、物流甚至资金流通过交通枢纽的建设把珠海作为重要的资源集散地,让珠海经济变得更加繁荣;值得一提的是,珠海的交通枢纽建设还促进了珠海与湾区其他城市通过交通基建的密切联系,珠海将变得更加四通八达,从而让珠海更好地与澳门一道实现融合发展,促进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那么珠海该如何抓住机遇,推进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林江建议,珠海首先要充分把握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进一步与江门、中山等邻近城市加强合作,使交通枢纽建设成为珠江西岸主要城市实现融合发展的样本;其次,珠海可以借助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大力引进全国各地的人才,即使这些人才短期内无法马上到珠海工作,也可以通过展现珠海这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让这些人才更容易借助各种方式为珠海服务,只有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格局下,才能够让珠海凭借交通枢纽的功能以打造珠江西岸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而随着深中通道的建设和落成,珠江东岸与西岸的联系也将更为密切和快捷。林江认为,让轨道交通对接促进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是第一步,下一步应该是珠江东岸城市与西岸城市借助智慧城市管理体制的对接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自然也就让珠江西岸和东岸的城市率先在产业、经济领域实现融合发展目标。

  焦点4

  珠中江三地交通如何协同合作?

挂图作战,推进三地交通协调机制

在大湾区内,同处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在交通方面该如何协同合作,做强珠西枢纽?林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内涵是融合发展,城市的融合发展目标当然是首先需要实现的目标。

“珠海、中山、江门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地理相连,但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密切程度还有待提升。”林江称,要做强珠西交通纽带,珠海需要与中山、江门建立默契的融合发展关系,在维持三个城市各自的行政管辖区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又能够把对方城市视为自身在包括交通建设规划在内的各种规划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能让珠海与中山和江门做到规划领域的无缝对接。另外,交通建设的对接主要指的是硬件对接,也是有形基建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应该大力推动无形基建,也就是新基建的对接,把智慧城市、智能城市、智慧交通等软件设施的对接与硬件设施的连接结合起来。

珠海、中山多年难打通的部分断头路,香海大桥此前进展一度推进缓慢……曾志的观点则更为直接,他称多年前珠中江三地就有一个交通协调机制,但这个协调机制往往停留在规划层面,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实操层面问题。“三地协调机制规划把路连起来,但在实操层面,比如香海大桥,中山不是不支持,但如果涉及到征地问题,从上到下的力度就弱了,导致整个桥的通车时间与珠海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像这样的一个重点工程,一定要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去推动。”

大湾区建设,一定是交通先行。曾志建议,珠中江交通一体化,三地交通协调机制单纯在规划层面还不够,应该由省政府的名义来督办协调,凡是跨市交通或重大工程,应该以挂图作战的方式去推进,才会取得好效果。

提前布局,承接珠江东岸产业资源

邓江年表示,目前,深圳与中山正在修建深中通道,通道通车后,深圳到中山时间缩短到30—40分钟。从地价、人工成本等因素考虑,深圳的很多企业都会考虑搬去中山,这是中山迎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对于珠海,则要抓住当前的时间差,加快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提升自己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提升资源的配置能力,形成特区的“洼地效应”,同时,加快推动深珠通道建设,目前珠海并没有通向珠江东岸的轨道交通,如果能争取到深珠通道,把深圳与珠海通过铁路与公路的两用桥形式相互连接,就可以构建深圳、珠海、澳门、香港的特区内环,这对珠海下一步发展尤为关键。对江门而言,一是要发挥土地优势承接珠江东岸的制造业转移,二是要发挥区位优势打造粤西-珠西产业走廊,三是要发挥华侨优势发展新时期华人华侨经济。

  焦点5

  如何用好港珠澳大桥?

大桥使用方面,需顶层设计解决问题

港珠澳大桥串联珠海、香港、澳门,通车后珠海该如何用好港珠澳大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认为,港珠澳大桥作为国家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珠海对接港澳走出去,实现双循环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珠海应该积极争取相关政府部门让更多的内地和港澳牌照的车辆使用港珠澳大桥,通过大桥的人流、物流的增加来让珠海的经济受益。

“港珠澳大桥利用率的增加,也将有助于珠海这个珠江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更好地发挥影响力。”林江称,提升港珠澳大桥对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提高把珠江东岸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资源和人才,通过珠海的交通枢纽地位传递到粤西地区的广阔市场的紧迫感。“珠海作为港珠澳大桥在珠江西岸的起步点,也是落脚点,结合其他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珠海自然就可以通过利用好大桥来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粤西地区,并从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不过曾志却认为,在港珠澳大桥的使用方面,珠海所能够做的工作不多。“假如说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呢?比如在桥头选个位置填海,做一个相当于三方都能够自由进出的地方,看看会不会对香港有所帮助。但这个可能有点复杂,能做的工作不多,还是需要顶层设计去解决问题。”

提升营商环境,承接香港产业转移

邓江年表示,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让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一个同时跟港澳有陆路连接的城市,与港澳的合作,是珠海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以及疫情的影响,大桥该产生的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毋庸置疑的是,在未来,大桥仍然会给珠海带来很大的产业机会。

至于珠海应该做好哪些准备?邓江年认为,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它相关的产业资源,尤其是转口贸易、专业服务等,未来会大量通过大桥的交通枢纽作用转移到珠海,珠海要提升自身的营商环境,做好迎接香港产业迁入的准备,“当年深圳连到香港能发展起来,也是因为深圳不断根据香港的情况来调整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现在珠海与香港相连,在经济上肯定会受到香港的巨大影响。”

  嘉宾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

◎曾志:珠海市斗门区政协副主席、斗门生态农业园管委会副主任

◎邓江年:广东省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统筹:南都记者 杨亮 采写:南都记者 袁平峰 李洁琼 洪晓可 图片:新华社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