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广东拟新增48个通用机场布点,珠海与广深并列成为布局核心
利好袭来,珠海通航产业站上C位

珠海航空产业园,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广东省首个通用飞机研制基地。

外出旅游、上下班、探亲访友,可以像打出租车一样“打飞的”?这样的场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11月6日,广东印发《广东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2035年)》(下文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通用机场体系基本形成,通用机场布点达到32个,机场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8个,到2035年通用机场服务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元,机场密度和通用航空运营服务能力接近发达国家(地区)水平。
其中颇为引人瞩目的是,规划明确将珠海与广州、深圳一道,定位为广东省通用机场布局核心。
珠海通航产业何以站上C位?规划中又有哪些亮点?将给珠海通航产业带来怎样的利好?
亮点 珠海与广深并列,定位通用机场布局核心
继成为全国首批低空试点城市之后,珠海通航产业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与广州、深圳一道站上了C位。
规划明确,为适应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需要,将完善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联系港澳、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通用机场布局。2025年前,新增23个通用机场布点,届时全省通用机场体系基本形成,通用机场布点将达到32个,机场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8个。2026-2035年,新增25个通用机场布点,全省通用机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届时通用机场布点达到57个,机场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3.2个,通用机场服务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元,机场密度和通用航空运营服务能力接近发达国家(地区)水平。
尽管上述新增通用机场布点名单中未提及珠海,但在广东现有通用机场布局和通用产业体系中,珠海已经处于“领先”位置:一方面在全省现有的9个颁证通用机场中,珠海拥有2个(珠海九洲直升机机场、珠海莲洲通用机场),也是广东目前唯一的、同时拥有2个颁证通用机场的城市。
另一方面,在通航产业体系上,珠海同时拥有航空产业园和珠海航展,形成了航展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在广东省内独一无二,其中于2008年正式开园的珠海航空产业园作为广东唯一一个航空产业专属经济园区,至2018年引进超70个航空类项目,投资总额逾700亿元;于1996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更是跻身世界四大航展之一,成为中国与世界航天航空产业交流的窗口。
作为广东通用机场布局的核心,规划的出台,无疑给珠海通航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新的强心针,增强对通用航空上下游产业链的吸引力,而随着未来规划逐步落地实施,通用机场网络的迅速完善,长期困扰广东以及珠海通航产业发展的“通用机场数量总体偏少”“机场布局尚不完善”“通航飞行配套保障能力不足”等瓶颈也有望迎刃而解,激活市场需求。
影响 “打飞的”有望走进寻常百姓家
“低空空域改革在珠海每走过的一小步,对于中国的通航产业而言都是一大步,是一个飞跃。”在2014年的航展上,一名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珠海之于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意义。
作为我国最早试点低空开放的城市之一,珠海早在2014年便率先开通了“珠海-阳江-罗定”全国首条低空航线,当时被媒体解读为开启了我国“飞的”时代的到来。随着规划的落地,有业内人士预计“打飞的”有望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规划提出,将切实推动低空空域开放,科学合理划设通用航空活动空域范围,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通航合作,构建覆盖全省、连通泛珠三角地区的通用航空网络,满足公务飞行、城市巡逻、应急处突、休闲娱乐、飞行培训等多元化通航飞行需求。
相比于开车,”打飞的“最突出的是时间优势。据业内人士测算,从珠海到广州、深圳,开车动辄要2-3个小时,碰上堵车更是闹心,而如果乘坐小飞机往返三地,不仅免去了堵车的烦恼,单程也只需30分钟,大大节省了时间。
但在规划出台之前,由于通航机场严重不足,以小飞机、直升机为主的“空中的士”发展一直处于“试水阶段”,截至目前尚未真正形成规模。
一方面,广州、深圳、佛山等拥有庞大富裕人群的湾区热点城市,通用机场匮乏,小飞机“起飞难、降落难”;另一方面广东仅少数几个城市拥有通航机场,即便开通航线,但由于线路较冷门,缺乏客源,导致运营成本高企。
2016年,全国首条低空航线“珠海-阳江-罗定”开通2年多后,一家珠海知名通航公司负责人曾明确告知南都记者,该企业仅试飞几次,就因为客源少、运营成本高暂停了下来。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直言,此前宣布开通的珠海直达广州、深圳的省内城际“飞的”,相较而言是跑短途的,基本上都是用直升机运输,借助大楼顶部的临时起落点上落客,运力小,一次只能乘坐几个人,且因为没有专门的通航机场,长期运营有风险。而运行省际摆渡航线,一次载客十几人的飞机必须使用通用机场,但珠三角多年来的高密度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征地建设通用机场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
以珠海为例,早在2010年就提出建设通用机场,但从论证、规划到选址、征地、施工,直到2019年珠海斗门莲洲通用机场才完成民航专业工程验收,同年3月试飞成功。
如何保障规划落地?《规划》提出,各地级以上市要做好本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落实规划控制工作;按照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总体原则,做好本市通用机场规划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可以预见的是,一个覆盖广东省的通用机场网络有望在2035年建成,将为“空中的士”的大规模商业化扫除硬件障碍。
行业现状
多城布局竞争加剧 规划出台将巩固珠海“领先”地位
2020年7月26日,伴随一声轰鸣,一架长着两翼,上半部似船,机身如船的庞然大物,从不少青岛居民头顶飞过,在人们惊叹的目光中,高度不断下降,稳稳地落在海面并开始滑行,蓝色的海面顿时卷起一层水幕,随后又轻盈地腾空而起,冲上蓝天。
这是“鲲龙”AG600首次完成海上首飞的一幕,作为与运20、C919齐名的国产大飞机“三剑客”之一,它也是我国在研的最大水陆两栖飞机。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鲲龙”AG600正是在临近珠海机场的航空工业通飞华南公司总装厂房内完成总装的。
规划发布前,南都“跟着湾姐去调研”刚好走进这里,除了总装AG600,包括“国际爆款”国产西锐SR20教练机在内的多款新型小飞机也在生产中。硕大的厂房连同周围大片区域,都是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珠海航空产业园的一部分。
在我国通航产业制造版图中,珠海目前处于“第一阵营”。但随着低空逐渐开放,外界对我国通航产业万亿市场即将爆发的预期,正吸引众多城市争相布局,珠海面临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
南都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2010年我国各类航空产业园区或基地仅约28个,但到2018年攀升至84个,增长约2倍。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南昌航空工业城、西安阎良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天津临港产业区(航空城)、哈尔滨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株洲航空产业园、荆门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大大小小的航空产业园或基地如雨后春笋。
多地政府也纷纷推出通航产业发展规划,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比如安徽芜湖将通用航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之一,建立芜湖航产园;吉林省发布通航产业新政40条;武汉则提出打造“通航产业之都”,出炉首个通航产业发展规划……
在这一背景下,规划的出台不仅在于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另一个重要意义是通过释放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巩固珠海的行业领先地位。
有业内人士表示,通航飞机制造需要飞行业务和市场需求拉动,当前由于国内通航市场还在培育,需求小,以至于不少通航运营企业的飞行时间少,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比较冷清,一旦广东通用机场率先完成布局,将迅速带动飞行培训、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庞大的市场需求,又会进一步激发起企业和富裕人群对小飞机的青睐,拉动通航制造业的发展。珠海聚集了一批在全球有竞争力的通航制造企业,又靠近市场,自然将首先受益。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